手工制笔一绝

2020-05-15 14:58尹忠华
侨园 2020年3期
关键词:制笔蒙恬毛笔

尹忠华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作为中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书写工具,毛笔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关于毛笔的起源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东汉蔡邕,在《笔赋》中言:“序曰,昔仓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其他还有晋代成公绥所作《弃故笔赋》、明朝罗颀在《物原》中均有对毛笔的论说。除了文献记载,还有大量的考古实物证明毛笔的深邃和久远。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一批战国楚墓的发掘中,便出现了竹简、帛画、陶器、漆器等,上面的文字或花纹、笔画具有明显弹性和粗细变化,这都是运用了毛笔的结果。从文史记载到实物佐证,其表达的概念就是毛笔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是数千年的历史。

东北坐标“胡魁章”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沈阳故宫、著名的张氏帅府以及众多的宗教名胜都位于沈河区。已有百年历史的胡魁章笔庄也坐落于沈河区,在龙兴之地延续着不朽的魅力。

清道光三年(1823),胡魁章开设第一家笔庄。道光末年,奉天行宫的皇陵总管福康阿,慕名从胡魁章笔庄订购一批毛笔送入北京,深得皇亲国戚、军机大臣的赞赏,胡魁章毛笔从此成为朝廷贡品。后于咸丰四年(1854)在沈阳四平街(今中街)悦来栈胡同又开办一处“胡魁章笔庄”,主推以苘麻为胎、搭配东北雪线以下产出的元尾所制狼毫笔。

1909年胡魁章交其孙胡沛然经营,哈尔滨、满洲里、长春、四平、大连等皆设有胡魁章笔庄分号,胡魁章笔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30年代由胡凤祥打理,发展仅以沈阳为中心。1956年胡魁章、李湛章合并吸收了沈阳当地文华、吉祥、君文公等文具店,成立胡魁章笔庄总店,专攻狼毫笔。1993年,国内贸易部颁布认定胡魁章笔庄为“中华老字号”。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经历七代人的坚持和探索,胡魁章笔庄已经发展成了集毛笔制作、销售、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笔庄,其制作的毛笔刚柔相济、真材实料、技艺传统,在辽宁、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深受广大书法、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

古法今承,坚守不易

与众多传统技艺相同,纯手工制作面临着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打压。过去5个水盆笔工和1个干桌笔工就能撑起一个毛笔作坊,如今,一台梳毛机便可解放20个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差距、低廉的生产成本使部分工序出现了机械化操作。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的制笔师傅、笔庄仍能保持纯手工制作。

胡魁章笔庄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毛笔,整体上先做成毛笔中心的“芯柱”,再覆以盖毛,做出的毛笔锋锐、整齐,达到“芯柱硬”“披毛薄”的要求,此严谨工艺可追溯到三国时的“韦诞制笔法”,古法今承,坚守不易。具体而言,从备料、选毫、苘麻处理、水盆,到制杆、装套、干桌、刻字八大环节126道工序,皆由手工完成。

自古无麻不成笔,《笔经》载:毛笔制作必要“参之以苘,束之以管”,因苘麻处理较为繁琐,需经剥皮、浸、沤、晾、晒、绑、扎等二十余道工序,加上受产地产量所限,绝大部分同行已不再使用苘麻做衬,改用猪鬃、尼龙毛替代。而胡魁章制笔技艺仍坚持以手工处理苘麻做衬,使毛笔聚锋团毫、含墨吐墨均匀,可达“蘸一墨,书百字”的效果。

除了苘麻处理,“水盆”和“干桌”也是两个尤为重要的环节。“水盆”即制作笔头,主要包括“浸、梳、齐、垫”等工序。“水盆”工作台上放置盆、齐板子、骨梳等二三十件大小工具,各有妙用,“千择万梳”考验的是师傅的耐性,从拔毫到圆笔头、入灰盆前,一周时间大约要梳九万多下,再算上前期梳苘麻,一盆笔平均要梳十万下以上。“干桌”则包括绑头、选杆、择笔、粘头、刻字、检验、包装等工序,其中以择笔最难。择笔是将笔头中残次的杂毛摘除,对笔工要求极高。整个过程需要对细如发丝的笔毛一根一根地检验,而且不能借助机械,只能依靠眼看、手摸甚至古人所说的“含毫终日、以口茹笔”。

“做狼毫,谁都做不过北方”

从历史尘埃中走来的毛笔,跨过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相比于变幻万千的世俗杂物,毛笔的手工制作可谓一股清流,千年来基本保持着最初的状貌,鲜有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万毫齐力、四德俱全”的宣笔,还是“湖颖甲天下”的湖笔,亦或是偏居一隅的徽笔,以及雄踞辽宁近两百年的胡魁章毛笔,细数其制作流程,无不是一套流程若干环节百余道工序的有选择性的使用。但无论如何强化、弱化、扩展和凝练,各地的毛笔制作技艺都保留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从原材料的选择上便可见一斑。

湖笔的羊毫毛笔堪称一绝,以采自嘉兴市部分县区的山羊毛为佳,而且只有山羊的颈、腋下不易与外部磨擦的部位毛才行,一头健壮的山羊身上大约有4两笔料,这4两中带“黑子”的顶多只有1两6钱。一个优秀的拣毛工人能把笔料按质量和长短分为10个等级分别用在不同的笔上,这样“毫轻工重”的劳动绝非夸张。

宣笔的原产地宣州地处皖南山区,当地出产的野兔毛是制作宣笔的主要原料,所制紫毫甚为经典。山兔毛加老鼠须制成的紫毫笔,其锋毫刚硬,弹性较足,下按不易瘫弯,起提又易复挺,落纸锋芒显露,枯湿燥润变化分明,结体之势格外精神跳跃。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笔》称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除了羊毫、紫毫,那就是最为大家熟知的狼毫笔,这可是辽宁人的骄傲。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制笔世家出身的张文年称“做狼毫,谁都做不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冬季非常寒冷,动物的兽毛在这个时期生长得最旺盛,且毛质坚挺,毛针粗壮,越是往北毛质越好,所以选用东北寒冬季节捕猎的黄鼠狼尾毛做狼毫笔,最为适宜。得天独厚的狼毫元尾,加上手工处理过的植物纤维苘麻做衬,并按照不同长度、不同量化标准贴附到狼毫之中,同时使用独特的“三熥五洗”去脂方法,充分保证了笔头的吸水量、含墨性、平顺度,提升了手工毛笔的品质,而这也是辽宁胡魁章笔庄所制毛笔的独特之处。

作为一项富有地方特色、彰显人文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目前有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均超过50岁,但他们仍坚守制笔操作台,将传统手艺传给后继者,徒弟们也谨遵 “三年半,四年远,五年才能拿饭碗”的师训,手稳心定,跟着师父研磨技艺。毛笔不稀奇,制作毛笔也不罕见,但是若能将毛笔的实用功能和人文情感都参透,也是对这一手工技艺的深度保护。目前的胡魁章毛笔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在积极应对时代变化的过程中,胡魁章制笔人走出工坊、走进社区、走入校园,加强后续年轻传承梯队的培养;通过参与国家及省市各类非遗展示、文博会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培育公众对制笔文化的认知,对书写的热爱。以一腔执意守百年匠艺的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的传人,正在书写新的未来。

【链接:小毛笔,大历史】

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这是制笔行业中人尽皆知的蒙恬造笔的传说,有的地区还将蒙恬视为毛笔制作的祖师爷而对其加以供奉。实际上,蒙恬造笔其实是对毛笔的一次改进,采取“批柱法”,即选用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敷以较软的披毛,这与后代完善的毛笔制法已经很接近了。可以说秦代的制笔方法,已经奠定了此后中国毛笔制作技艺的基礎,也是当今驰名中外的宣笔、湖笔以及徽笔制作技艺的厚重基石。

猜你喜欢
制笔蒙恬毛笔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制笔巨头百乐集团专利布局分析
论笔
论笔
旧毛笔的妙用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