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云种月 刀木之美

2020-05-15 14:58尹忠华
侨园 2020年3期
关键词:东明木版年画

尹忠华

草长莺飞前,一年新春到。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最不能割舍的家国情怀。在这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国民狂欢中,饺子、团圆饭、对联、压岁钱、拜年、春晚等元素成为不可或缺的年节符号,这其中,年画的味道最为浓郁。木版年画在全国广为盛行,天津杨柳青、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北武强……这些响当当的名号,足以树立起一张张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名片。在北方、在辽宁,同样也有木版年画的存在,虽名气上略逊,可真刀刻板的手上功夫却不输其后,探寻他的历史和发展,竟也别具韵味。

从“闯关东”说起

桓仁地区有史料记载的版画历史并不算太久远,据《桓仁县志》记载,清代的桓仁曾被清王朝视为“龙兴之地”,自1877年之前被封禁二百多年。解禁后设治建县,大量关内移民遂落户桓仁,木版年画技艺也流入境内,其时当地开设两家画匠铺。19世纪末期,桓仁为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境內浑江有渡口五十多处,舟楫林立,商铺繁荣,对木版年画需求增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发展。每逢年节,当地的版画艺人纷纷刻制推印年画、宗谱、灶神等售卖。伴随社会的发展、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当地的版画技艺越发精进,题材越发丰富,传承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

百余年来,这些木版年画广泛流传于桓仁地区,大人孩子都熟悉并喜欢它们。现在,桓仁地区的一些版画艺人便是在这样的民间文化遗存中受到启蒙和熏染,从他们的口述中仍能感受到“闯关东”对他们版画技艺的影响,卢振东便是其中之一。

卢振东,1946年出生,他算得上是桓仁传统木版年画年老阶层的代表,他9岁时上小学,12岁时村里来了位卖家谱挂画的山东老人,姓赵,来到村里之后就生病了。卢振东的父亲乐善好施,就把这位生病的老艺人接到家中养病,老艺人病好了之后,就在他们家开始画画,画完之后再用木板刻,刻完之后再往纸上印。卢振东记得这个大概的过程,印出的画各式各样,有灶王爷、天地爷、张仙打狗(庇佑孩子)、辟邪图,还有门神、观音图、仕女图、牛马圈避瘟图(孙悟空形象,大概因为其曾当过弼马温吧)等。卢振东的父亲是木匠,他也参与刻,后来卢振东也跟着学,一直到今天卢振东仍在刻印木版年画,可见影响之深远。

对那个年代的桓仁百姓来说,能接受“版画”这种现在称其为艺术的形式,基于最主要的一项功能——“实用大于审美”。年真的就是百姓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要浓妆淡抹,要仪式浓重,贴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祭灶王爷祈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对于纸里的那股子年味,总是念念不忘,也唯有通过过年期间张贴的花花绿绿的年画,才能完好地表达出过年的心情,而这种浓缩于纸上的年俗,也让过年变得更为隆重和喜庆热闹。

尽显刀木之美

桓仁木版年画融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包括选稿、选版、磨版、画图、翻版稿、雕版、刻制、刷色研墨、印制、填色等十余道工序。其中雕版选用当地产的椴、梨等版材,木质均匀、易于用刀又结实耐磨,至今仍有二百余块老画版藏于民间。桓仁木版年画雕工质朴舒展,色彩对比强烈,承袭中原传统,但又有所突破,最具特色的是油印之后的手工填色,即对印制之后的版画作品进行个性化着色,可达到“一幅一色”的效果。

桓仁木版年画题材别具韵味,具有突出的辽东地域和东北民族特色,题材聚焦于三个面向:一是民间神谱类,如《门神》《灶神》《麒麟送子》《张仙打狗》等;二是东北民族民俗风情类,如《满族婚礼》《朝鲜族乞粒》《萨满祈福》等;三是族群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类,如《祭山》《围鹿》《挖棒槌》等。这些题材传神地表达出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与中原内地诸多驰名的木版年画相比较,桓仁木版年画的又一特点是古往今来极少形成规模生产、批量印制,故而画风灵动,少有模式化呈现。许多精美的作品都是艺人在随手可得的版材上刻制,一些窳劣的胶合板甚至也可称为艺人作为双面雕刻的重要版材。

桓仁传统木版年画取材当地山林资源,植根于民間沃土,表现了桓仁地区汉族、满族、朝鲜族等“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产生活艺术。它将传统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充分且直观地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审美情趣,是民众最为质朴的对山林、对生活的直抒胸臆,兼具日常实用性和艺术审美性。

手上技艺凸显乡土美学

如果说卢振东代表的是桓仁木版年画发展的早期阶段的话,那么陈东明则代表着桓仁传统木版年画的成长阶段,这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桓仁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统技艺,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和传承中融入了自己对老手艺的理解和感悟。

陈东明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山东潍坊杨家埠人,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父亲在15岁的时候经历“闯关东”大潮,从山东经由宽甸,最后在桓仁的普乐堡镇落脚。受家中能工巧匠的影响,陈东明自小对画画充满了兴趣,而这一爱好在陈东明的父亲看来,是做好版画的入门基本功。自幼好强的陈东明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他深谙圆刀、平刀、方角刀等主要道具的使用技法,熟练掌握了选稿定稿、选板切割、磨板、备图、刻制、刷色研墨、套印等十余道工序,以及推刻、挑刻、晕刻、颤刻、摇刻、铲刻、刮刻、单刀刻、套刻等9种基本技法,门神、财神、灶王爷等都是他擅长的传统版画题材。

在长期的“以木器厂养木版画”的艰难探索中,细心的陈东明有了自己的“新发现”,他察觉版画所用的木板很重要,梨木和枣木木质细腻、上刀容易、雕刻流畅,可以保存上百年。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好板材,他与当地的山民打好招呼,有上好的梨木枣木都要第一时间送到他家。此外,陈东明对版画题材也进行了大胆的扩充,他将桓仁的民俗生活融入版画题材中,《关东三宝》《编囤》《荷塘》《福娃娃》都是他积极探索版画的代表性作品。他的创举,也使桓仁木版年画逐渐从实用向审美转型,这些作品夸张变形有制、色彩对比鲜明,记录了桓仁当地的乡土生活场景,展示了桓仁土色土香的风土人情,是最为朴素和可爱的乡土生活画卷,一经在北京、深圳、厦门等地的展览活动中推出,便获得了众多的青睐,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和收藏。逐渐绽放出乡土之美的桓仁传统版画,正如著名版画家李桦先生盛赞的那样“沃土绽奇花”,充分体现了桓仁传统版画“执著于生活的体味,创造一种淳朴而有力的艺术语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各地农民版画中独具特色”。

寻求传统手工艺振兴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桓仁木版年画备受欢迎,当地老百姓过年没有不买年画的,因为有实际需要,而且均为手工印刷,价格透明。但随着社会发展,群体的审美心态和思维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木版画作者自身生存也越发困难,以画谋生的艺人也在逐年减少,鲜有作品进入文化市场,虽有部分作品被国家和省市馆所收藏,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版画艺人的生存问题。

一门心思做版画的陈东明,在版画题材上的探索和扩充,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桓仁木版年画面临的这个窘境——当代文化形式多元化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木版年画的终端市场,现代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致使传统工艺手段失去了竞争力。很多没能坚持下来的版画艺人看到了陈东明的探索,纷纷慨叹——原来版画可以这样做!

一些中途在“市场”败下阵来的版画艺人,一些热衷版画制作的爱好者,再加上那些举步维艰未曾放弃版画的艺人们,大家前所未有的协同心力,加入到版画制作的队伍中来,七八十人的版画艺人群体势要做出桓仁木版年画的一片新天地,传统题材作品、民俗事象作品、道德训诫作品每样都不落下,并且更加“接地气”、让老百姓接受。尝到甜头的陈东明为他们做讲座、搞培训,也把卢振东等老艺人请出来进行传统木版年画的指导和技艺强化学习,他也带着大家前往天津、陕西学习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传统的不能丢,但死守传统也会为现代所不容,所以必须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才能走得远”,陈东明对他们现在的探索有着明确的定位。而当地县政府也给予这一地方文化群体扶持和帮助,给他们提供培训场地、举办作品展示活动等,无形当中对农民版画艺人进行了极好的扶持和宣传。

桓仁木版年画目前有三大支系,其领军人物分别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东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任凤山、卢振东。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桓仁木版年画的传承力度,目前全县13个乡镇、103个自然村已实现“家家知非遗、村村有传承”的良好局面。木版年画已形成老中青少四代传承人,超过100人,学员达300多人,传承梯队完整。3位代表性传承人支撑的3处传承基地,已成为传承和研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阵地,使这一技艺得到有效提升,群体传承态势良好。

2017年3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陈东明和他的版画队伍等到了这个难得的契机,他们正卯足劲儿,势要创出桓仁传统木版年画的新天地。近年来,当地接连举办公益培训,选派传承人参加版画展示活动,在北京举办专题展览,与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版画交流,有效地提振了辽东区域木版年画的影响力。2018年,桓仁县荣获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传统木版年画之乡”称号。

现在当地人更愿意称自己的版画为“农民版画”,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村的农民,用他们拿锄扶犁的大手,继承了传统的版画技艺,刻出了美不胜收的版画作品,刻出了现代农民的乡土生活。质朴、清新、浑厚、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桓仁木版年画,在人们慨叹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失衡、“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的当下,足以慰藉我们的心灵,告訴我们大美在民间!

猜你喜欢
东明木版年画
裘东明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再谈高考物理规范答题问题お
副局长自杀,匿名举报信泰山压顶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