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青铜剑的寻找叙事

2020-05-15 14:58武向春
创作评谭 2020年3期
关键词:韩信项羽刘邦

武向春

汉高祖刘邦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县,设宴招待家乡故交父老,欢饮十数日。一日酒酣,刘邦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起舞,伤怀泣下。大汉的气壮山河、风起云涌皆在他的盈盈泪光中。南昌作家褚兢所著的历史长篇小说《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采用尋找叙事理念,以及“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对比写作手法,打开了不同维度的历史空间。

寻找叙事勾连起的秦汉历史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随后楚汉相争,兵败后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他意味深长地以“汉”为国号,仿若隐喻一般,开启了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引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彼时的大汉王朝人烟辐辏,车马喧阗,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与帝国的繁华格格不入的,是西楚霸王项羽黯然的谢幕以及大将韩信亘古的忧伤。《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以一柄青铜剑的视角展开的寻找叙事,真实地还原了风云激荡的秦汉历史演变过程。

书的开篇介绍了一柄颇具来历、有着贵族气质的青铜剑—韩信的佩剑。少年韩信落魄潦倒,但他的内心有着青铜一般的坚毅与柔韧。青铜剑坚定地认为:韩信终将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愿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伴随他纵横天下,建立盖世功勋。本书由物及人的叙述巧妙衔接,使韩信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也为韩信的命运埋下伏笔。

青铜剑是整部作品的线索,从某种意义而言,本书是一柄剑的自述。在它娓娓的叙述中,人物辐辏一般密集登场,每一个人物仿佛是分散的光线,千丝万缕聚拢起来,韩信则成了光源所在。

暴虐的秦始皇为保江山永固,将天下兵器收缴毁于一炬,以防谋逆。曾陪伴将军在战场厮杀的青铜剑偶然而又侥幸地逃过一劫,此后,韩信成为它的新主人。

尽管韩信有着为大众所不理解甚至不能容忍的缺陷,然而他的卓尔不群,使得他与芸芸众生犹如油和水一般,永远无法融合到一起。市侩的亭长夫人,凶蛮的屠夫,慈爱的漂母……这些微末之人,潦草一生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却因与韩信的因缘际会被郑重载入史册。他们对待微时韩信迥然不同的态度,被褚兢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对比手法写入文本。在相映相衬中,事物特征呈现出突兀感和曲折感,也使得故事情节在另外一个维度得以丰富。

青铜剑通晓韩信的心意,他不会为区区意气和匹夫之勇断送自己的志向。他的肉体在苦难的生活中煎熬,然而他不过在寻找机会,他要开创一个伟大的、逐鹿中原的历史。

在他的寻找中,历史画卷渐次展开: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车仗浩浩荡荡,帝国铁一般的军队,令凝视秦始皇的车驾绝尘远去的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而卑贱的戍卒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也未曾料到他居然成了埋葬秦王朝这部惊天大戏的男一号演员。秦始皇坐在他的辒辌车中,孤独与绝望就像夏日雨季出现在墙角的霉菌,无声无息地疯狂蔓延。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赫然威严在衰老与死亡的挑战下偃旗息鼓。四方豪杰揭竿而起,强大的秦帝国灰飞烟灭。一场大火将壮丽的阿房宫毁于一炬,纵火者正是项羽。他的侍卫官韩信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大火,做出决断:离开项羽,去寻找新的人生路径。他的寻找,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出身贵族的项羽力敌万夫,唯我独尊,睥睨一切,却有着典型的“妇人之仁”:在士兵患病时去看望而落泪,却舍不得封赏有功将士。抢先占领秦国首都咸阳的刘邦,出身草莽,与项羽大异其趣。他满身鄙陋之习,“贪于财货,好美姬”,缺乏礼节,说话粗鲁,然而够义气,从谏如流,故天下英雄皆入其縠中。而统帅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支军队走向胜利的核心,

一场鸿门宴,成了历史的拐角。项羽错失良机,放虎归山,让刘邦得以在汉中休养生息。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封坛拜无名卒子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经典一役,剿灭围堵刘邦的关中三王,刘邦自此摆脱了受限在偏僻巴蜀之地的困境。

一战成名的韩信依然在寻找,他渴望凭借一把风云剑,扫荡万里尘埃,给动荡的世界带来和平。他横扫千军,迫使项羽与刘邦签订了鸿沟为界的停战条约,使得汉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一年后,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与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相继自杀,一场悲壮无比的战争终于轰轰烈烈落下帷幕。

倘若没有刘邦给予的平台,韩信无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脱颖而出。当项羽被彻底打败后,建立不世功勋的韩信不复有存在的意义。

韩信被处死前叹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他身后,是大一统的汉帝国冉冉崛起。汉朝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民族由此获得传递两千年之久的遗传密码。这些密码如同人的基因一般,从未曾被颠覆和改变。

寻找的叙事策略

寻找叙事,既是虚构,也是来自对真实的人生和命运的体察。而真实的人生充斥着寻找,寻找的对象是抽象的价值、自我、理想、真理、自由,抑或是具体的物件或生命。寻找是隐现的主题或是叙事核心。

在本书中,韩信与青铜剑合二为一:他不要隐身在黑暗的剑鞘中,他要如利剑一般出鞘,在阳光下划出一条漂亮弧线。这条弧线是韩信的生命轨迹,亦是《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展开的寻找叙事。

韩信的寻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找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阶段是寻找人生的意义;第三阶段是寻找战争的终极意义。

处于饥饿中的韩信,像无赖一样,无视亭长夫人的厌恶,一日不落到亭长家蹭饭,遭无情驱逐后,又接受漂母的接济。直至冬天来时,受漂母激励的韩信,怀揣着迷茫和希冀离开家乡。在淮水之南的街市,韩信忍受屠夫的寻衅,甘受胯下之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场景。

秦始皇驾崩后,秦帝国已进入倒计时。机会悄然来临。韩信加盟楚国将军项梁的抗秦统一战线。定陶城一役,项梁战死于乱军之中,盖世英雄项羽接任。然而既无军功亦非贵族子弟的韩信,未能如愿进入项羽的视野。

根据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项羽麾下的韩信已经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他不再缺乏食物,隶属关系的确认,也令他不再处于游离及被凌辱状态。此刻的韩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阶段寻找,他开始寻找新的人生路径,他需要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他要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青天。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形下,韩信投靠了刘邦。但他的选择显然是明珠暗投,悲愤的韩信再次选择做了逃兵。丞相萧何月下追回韩信,成了萧何一生的经典之作。在萧何的强烈要求下,刘邦对韩信前倨后恭,委之以重任。韩信辉煌的军事生涯发轫于此,也因此成就了刘邦的雄图霸业。

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及其夫人吕雉构陷入狱,在被监禁的日子,韩信完成了他的人生终极寻找。他以楚汉战争为蓝本,向狱卒讲解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他从理论的高度阐释战争的本质特征,将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贯穿其中。战争是人类解决矛盾最激烈、最极端的方式,然而战争本身并不能解决矛盾,战争最大的意义在于消弭战争。后世将韩信兵法演绎为“象棋”,棋盘方寸之间的智慧,寄寓了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在《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中,剑与每个人物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说方式,随着“我”的讲述,有序地将韩信及同时代风云人物串联起来。书的尾声依然是青铜剑的独白,时空的交错,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完整凝练。

寻找与虚无的辩证关系

叙事模式主要分三种类型,寻物、寻人、寻踪。在一路寻找过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在弱化或强化,思想升华或沉沦,行为调整或逆转,寻找之初与寻找之后主人公判若两人。

譬如《红楼梦》中青埂峰下的顽石,本是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当它听到僧道说起“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毫无向往之心,却在听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时意动神摇,僧道成全了它的念想。顽石经历红楼的时光,只是它所度过无限岁月中的一瞬,却是大观园中人的一生。红尘中虽有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万境归空,最终看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心神俱伤。

再譬如诸神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让他将巨石推至山顶,再看它滚下,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作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悲剧隐喻着无休止轮回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永恒的叹息。据说,终有一天,西西弗斯在孤独、荒诞、无奈、绝望中发现了新的意义—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拷问和反诘的美。西西弗斯的巨石,既是悲惨的源泉,更是重获新生的象征。西西弗斯由此超越了自己的命运。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叱咤风云的韩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胜利者。但无论荣耀抑或是耻辱,他的名字都将不朽于浩瀚的青史。他从乡间失意的少年成长为赫赫军功的大将,再沦为阶下之囚,他在虚无的人生中寻找不朽的意义,寻找或许永远无法获得最终答案,但这正是寻找的意义所在。

韩信以高超卓越的战争技能,超越凡俗的眼光、氣度、血性、毅力与韧劲,以及他对战争的终极思考,也终将让战争呈现出的黑暗结束,通往无限。于虚无中,韩信沉淀为华夏民族的深度记忆,也成为镌刻于时代永不丢失的印记。这正是《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一书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韩信项羽刘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项羽虞姬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一饭千金的故事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