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幻觉与人性

2020-05-15 14:59李迅雷
东方企业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库存理论实验

李迅雷

人能做到客观吗

每个人一生下来,主就是自己,客就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东西。当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问,哪里不舒服?你的回答,只能代表自己,别人无法替代你。当然,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血压计、核磁共振等来获得客观数据,并作出医生的主观判断。

学者都力求客观,经常收集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并试图获得一个客观的结论。但事实上,数据如何采集和处理,分析工具或方法是否合理,逻辑演绎过程是否严谨等,又会影响到分析或结论的客观性。

在自然学科领域,人类已经积累大量知识和理论,客观性比较好,因此,被称之为科学。而在人文学科领域,人们研究的范畴通常包含人类自身,因此,主观性就会比较强。如迄今为止,经济学究竟能不能称为科学,尚有很大争议。

而在经济学的各大类或分支中,通常可以用来预测经济走势的,要数周期理论了,国外教科书通常称之为商业周期,按周期长短,又分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等。

这些周期理论如果能称为科学,那么,它们的实验一定具有可重复性。但问题在于,人的生命周期与人类历史相比,实在太短暂了,如康波周期一轮就是60年,人生能够完整地经历两个康波周期吗?但每一轮康波周期所经历的科技进步、战争等导致“实验”环境变化差异很大,还能叫康波周期嗎?

从数学意义上看,所谓周期理论与回归分析法类似,偏离均值幅度大了,就会回归。在上世纪90年代,A股市场也非常流行周期理论,最著名的要数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但为何如今大家都很少依据波浪理论进行投资决策呢?本质原因是预测准是偶然的,预测不准是必然的。

如果说波浪理论的预测只是考虑量和价的变化、全然不顾经济基本面的话,那么商业周期理论还是关注基本面的。但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子又太多,相当于你要在不同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企图获得一致性结论,这就有点离谱了。

更何况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难题:重复实验需要时间跨度与人的生命周期冲突,例如,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即房地产周期。如果要让周期的实验经得起考验,周期的观察期(假设重复实验10次)可能远远超越人的寿命了。重复次数不够,就不能令人信服。事实上,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收入分配理论,已经被证伪了。

中国的房地产周期,看来远比库兹涅茨周期要长,因为中国经济中,政府逆周期调控的能力比西方国家更强。此外,人类的生命周期也在延长,因为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故我们的实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对周期理论最大的不信任,就是实验者与实验对象存在很大关联性:寻求经济周期变化规律者与改变周期者,往往都是同一拨人。

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往往都喜欢借助周期理论来预知未来,以此获得贝塔收益,也都希望周期分析的结论有利于其资产配置的收益率提升。因此,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屁股决定脑袋。即便没有利益导向的学者,往往也难以摆脱经济短期波动对其判断的影响,或者难以做到知错就改,或者从众心理下的出现集体误判。

当前经济出现“补库存周期”了吗

最近,资本市场开始讲库存周期的故事,认为新一轮补库存将带来经济的回暖。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月利润总额同比上升5.4%,由负转正(上月-9.9%)。

利润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行业来看,上游行业有所回暖,11月化工利润同比降幅收窄152个百分点至-0.2%,石油回升77个百分点至45.5%,黑色冶炼大幅收窄48个百分点至-16.3%,上游利润回升主要受市场需求回暖以及价格上涨影响。

此外,下游行业增速加快,11月份食品制造利润回升43个百分点至32.5%,造纸回升55个百分点至66.1,纺织收窄21个百分点至-11.4。但是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利润总额同比减少的行业较前10月反而增加2个至13个。

不过,单就一个月数据的转好来判断补库存周期的到来,还是不足以确认。至少我们还需要观察PPI和制造业ROE等指标的变化,因为这两个指标与补库存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且具有一定领先性。

但从目前看,11月份的PPI无论同比还是环比,仍处于负值,制造业的ROE水平也在回落,既然如此,企业补库存的动力来自哪里呢?目前涨价的也就是钢材、水泥等少数品种,前期消耗较多、库存量较低,则开始补库存,但大部分商品的库存水平并不低,并不存在补库存的需求。

那么,钢材、水泥的库存低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我的认知度并不充分,感觉与受房地产融资收紧政策影响有关,该政策导致房地产商融资难度加大,需要增加期房的预售权来进行融资,于是开发商通过抢开工,增加建筑工程的投入。

有一个迹象很能说明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有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两项,1-11月份,建筑工程的增速达到11%,安装工程的增速居然为负24%,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分化现象,与开发商利用商品房预售制度中的“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有关。

所以,钢材、水泥的补库存,恰恰与房地产的去库存相关,开发商为了提高房地产的周转率,加大施工和销售力度,使得今年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再创历史新高。但问题是,包括期房在内的房地产“广义库存”却处在上升过程中,销售面积创新高远不及施工面积的惊人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748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但销售面积为1489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2%。前者是后者的5.8倍。

猜你喜欢
库存理论实验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