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2020-05-15 14:59富丽
月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硕鼠月食日食

富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饥餐渴饮,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几千年来,中国人更是从“吃喝”这件事上发展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精湛的烹调艺术,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美食国度。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谈谈与饮食相关的汉字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看看从古至今中国人在饮食方面都有哪些讲究。首先,我们来说说“食”字。

“食”在甲骨文中写成食等形状。对于这个字形所表示的意思,文字学家有着不同看法,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字形的下半部分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半部分像倒张着的口,整个字形表示张口就着食器进食,也就是“吃”;另一种意见认为,字形的下半部分像装满食物或粮食的容器,上半部分表示容器的盖子,整个字形表示“吃的东西、食物”。至于边上的两点(也有的字形无点,有的字形有多个点),有人说像口中滴下的涎水,有人说像食物冒出的香气,也有人说像食物或粮食从容器中满溢出来,总之是各有各的道理。我们知道,动作意义上的“吃”和名物意义上的“食物”确实都是“食”从古至今的主要意义,而且二者都可以由自身发展出另外一种意义,究竟哪个是先产生的,哪个是后出现的,确实不容易判断。

“食”表示“吃、进食”的用例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比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等等。

在“吃”的基础上,“食”后来可以表示“吸、饮、吞、喝”等各种与“人口”相关的动作行为。《庄子·德充符》说“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是说小猪从死去的母猪身上吮吸乳汁,这里的“食”表示“吮吸”。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谈及煮茶时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此处的“食”表示饮茶、喝茶。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食酒》则特别援引古例以论证喝酒可用“食”:“有阛阓子作日记册云:‘某日买烧酒四两食之。人遂传为笑柄,而不知亦未可非也。《于定国传》曰:‘定国食酒数石不乱。柳子厚《序饮》亦云:‘吾病痞,不能食酒。则酒之言食,其来有自。”

“食”由吃东西,进一步可以表示“把食物给人吃”,读为si。《诗经·小雅·绵蛮》:“饮(yin)之食之,教之诲之。”大意是,给他喝的,给他吃的,并且教育他。《史记·项羽本纪》中说“以恶食食项王使者”,是说用比较差的食物招待项羽的使者。再进一步,“食”也可以指给动物喂食。比如韩愈《杂说四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思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喂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时而献焉。”意思是,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进献上去。后来,人们在“食”的右边加“司”而另造一字,专门表示这个意义,如今简化作“饲”。

同样,“食”指“吃的东西、食物”的用例在古代文献中也比比皆是。比如《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食”有时特指日食或月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分别说的是日食和月食。《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明代徐光启《治历疏稿二·日食用仪器测验疏》:“今食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处。”对此,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天》中作了这样的解释:“日月亏日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古人认为,太阳和月亮逐渐亏损的过程,就好像虫类蚕食草木的叶子一样。基于同样原因,“日食”“月食”以前也可以写成“日蚀”“月蚀”,因为“蚀”最初的意义就是虫子咬坏(蛀伤)物体。不过,现在推荐的规范写法是“日食”和“月食”。

“食”字的字形演變

从文献上的使用情况来看,“食”的意义极其丰富,然而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却不多。综观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其中跟行为动作相关的,均是从“吃”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出来的,比如说一个人言而无信,用“食言”,意为已经说出口的话又吞了回去。而“食”的诸种用在名物方面的意义,则是从“吃的东西”这一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出来的,比如“食”在《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中指“俸禄”。

“食”现在还作为部首使用。由“食”构成的汉字大多跟食物或吃有关,当它出现在字的左边时,现在写作“饣”,比如“饭、饮、饼、饱”等;它有时还是一个字的组成部分,比如“餐、饕、餮、飧、飨、餍”等。

此外,“食”还有一个不常用的读音为yi,主要用在人名当中,比如汉代有郦食其(ji)、审食其(ji)。

猜你喜欢
硕鼠月食日食
火星日食
天狗食月
看月食
第一次看超级月食
月全食
美国 西雅图自己坐公交的狗
文化生态之维:《硕鼠》庶民理想国奥义新论
猪保硕鼠
经济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