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一代名相

2020-05-15 14:59天一
月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鲍叔牙齐桓公国君

天一

管仲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从管仲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一代政治家、改革家的风范,他的处事能力和从政智慧也值得后人借鉴。

管鲍之交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因而又被称为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据说是周穆王的后代。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的生活较为贫困。

青年时代的管仲为了生活曾经做过商人,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各种人,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他几次谋官求出仕,但都没有成功。

就在管仲经商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好朋友,此人就是鲍叔牙。从历史进程上看,可以说鲍叔牙对管仲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有“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鲍叔牙,恐怕管仲只能默默无闻一辈子,而齐桓公能否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也将是个问号。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由于管仲贫穷,本金主要都是鲍叔牙所出,两个人赚了钱,即使鲍叔牙不拿多数,也理应均分。可管仲不这样做,每次分红利时,他总要多拿一些。鲍叔牙对此却并不以为意。有的人看不下去了,私下议论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人家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人家多!这种贪财之人,太不够朋友了。鲍叔牙听后,替管仲解释说:你们各位不知道,管仲并不是贪图那点钱财,因为他的家境不好,是我心甘情愿让他这样做的。

管仲曾三次参加打仗,每次都躲在后面或者逃跑,一些人笑话他贪生怕死,没有勇武精神。鲍叔牙深知这话冤枉了管仲,又替他解释道:你们不知道,管仲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奉养,家里上上下下都指望他一个人,他只是为了尽孝,不是贪生怕死。

管仲多次为鲍叔牙谋求出仕的机会,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鲍叔牙的仕途更加困窘。有人认为这是管仲办事能力差,可鲍叔牙心里明白,自己的这位朋友能力很强,只是缺少适当的时机。

后来,正是由于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才做了齐桓公的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管仲在回顾与鲍叔牙的交谊时说道:生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后世之人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的确,作为朋友,鲍叔牙对管仲如此体谅、如此大度、如此看重、如此理解,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一次失败的刺杀行动

齐僖公死后留下了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一个叫召忽的人_起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谁知,这个齐襄公暴虐淫乱,把齐国搞得一团糟。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大乱将起,于是各自替主人想好了出路。管仲和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两位公子出逃的地方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即静观事态的变化,把握时机,争取有一番作为。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串通两个大夫闯进宫中,杀死了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第二年,公孙无知又被杀死。一时间,齐国无主,政局大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都想赶紧回国,抢夺君位。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在分析情况后,立刻向莒国借了百辆兵车,向齐国奔去。鲁国国君庄公得知齐国无主,也立刻发兵护送公子纠一行回国。然而,此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晚了公子小白一步。管仲立即站了出来,他决定快马先行,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大路上阻截然后杀掉公子小白。

管仲带领一小队兵卒来到了公子小白必经的路上,埋伏下来。不久,只听前方车马喧哗,原来公子小白一行人来了。等公子小白的车马走近,管仲操起箭来对准公子小白的胸口就射了过去。只听“啊——"的一声,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死,以为大功告成,立刻率领人马飞奔而回。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这一箭正好射到了他的衣带钩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了自己的舌头而倒下装死。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有了警惕,于是飞速向齐国进发。当他们来到齐国都城临淄时,鲍叔牙先进城里进行劝说,齐国大臣都同意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顺利登上了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受推荐而为齐相

管仲见公子小白倒下并口吐鲜血之后,马上派人去给公子纠报信。公子纠很得意,认为没有人再同他争夺君位了,也就不急于赶路了。六天后,他们才到达齐国。没想到,齐国已经有了新国君,不是别人,正是管仲亲眼见到倒地吐血的公子小白。公子纠气急败坏,连忙派人报告鲁国国君。鲁君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增派人马,杀奔齐国,想乘齐桓公立国未稳,用武力为公子纠争夺君位。齐桓公这边也不示弱,准备人马,前来应战。齐军士气旺盛,而鲁军因长途跋涉,人马疲倦,最终吃了败仗。鲁君身陷重围,险些被擒。就这样,齐桓公坐稳了国君的位子。

齐桓公即位后,有意请一直辅佐自己的鲍叔牙出任国相,主持齐国的政事。鲍叔牙却诚心诚意地对桓公说:“我只是一个平庸之臣。您能施惠于我,使我不受冻饿,那是您的恩赐。但若想把齐国治理成最富强的国家,那不是我能办到的。”桓公听后有些不解,反问道:“依先生看,谁有这个本事能把齐国治理成最富强的国家呢?”鲍叔牙立即答道:“非管仲不可!”桓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讶地说:“管仲!你不知道他差点儿把我置于死地吗?他可是我的仇人啊!"鲍叔牙解释道:“管仲是个天下奇才,我不如管仲的地方有五个方面: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稳定政权,我不如他;取信于民,得人之心,我不如他;制作礼仪,四方归化,我不如他;整治军旅,使百姓勇于战斗,我不如他。再说,释去私怨、化敌为友是治国大事。当时管仲用箭射您,是为了效忠公子纠;现在您如果赦免他的罪过而且还加以重用,他也会像效忠公子纠那样效忠您的。”听了鲍叔牙的一席话,桓公继续问道:“依先生高见,现在应该怎么办?”鲍叔牙果断地说:“请鲁国把管仲交还给我们。”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

于是,鲍叔牙派人给鲁国国君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我国国君的兄弟,我国国君不忍心杀他,请您把他就地正法。而管仲、召忽是我国国君的仇人,请您将此二人交给我们报仇雪恨。不然,我国就要出兵了。”

鲁国国君看到信,回想起不久前死里逃生的一幕,十分惧怕,他不敢违背齐国的意思,只得一切照办,杀死公子纠,生囚管仲、召忽。

管仲得到消息后问召忽:“你怕死吗?”召忽慷慨激昂地回答说:“大丈夫焉能怕死!现在就让你为生臣,我为死臣。我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就有了为他死节之臣;你活着回去,替齐国完成霸业,公子纠不就有了生臣吗?”后来,召忽果然自杀了。管仲有辅佐国君“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志向,因此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坐上囚车向齐国进发了。

管仲刚进入齐国界,鲍叔牙早在那里迎候了。老友相见,分外亲切。鲍叔牙立即命人打开囚车,替管仲去掉刑具。管仲惭愧地对鲍叔牙说:“我同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能辅助他登上君位,又不能死节尽忠,我已经感到惭愧。现在我又去侍奉曾经的仇人,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吗?”鲍叔牙开导他说:“行大事的人,不拘小节;立大功的人,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你有治国的才能,国君又志向高大,得到你的辅佐,他—定会名显于诸侯的。”

在鲍叔牙的推荐下,管仲得到了齐桓公的召见。

桓公上来就将自己考虑很久的问题提了出来:“你认为齐国可以安定吗?”管仲从桓公即位后的作为已经了解到他是个有抱负、有雄心的君主,于是动情地说道:“君主您能赦免我的死罪,这是我的万幸。我苟且偷生至今,没有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安国家、强社稷的。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是我贪生怕死,只希望升官发财了。”

管仲的话打动了齐桓公,他表示自己要以成就霸业为目标,于是又问管仲:“安定社稷,使国政修明,应该先从何处下手呢?”管仲回答:“必须先得民心。”“怎样做才能得民心呢?”桓公反问。管仲郑重地说:“要得民心,应该先从爱护百姓做起。君王能够爱护百姓,百姓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桓公进一步问:“怎样做才是爱护百姓呢?”管仲说:“爱护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必然的。反之,则不然。”桓公继续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但如果甲兵不足,那该怎么办?”管仲回答:“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还怕训练不好士卒吗?”

管仲对齐国内政、用兵、安民等的高明见解,使桓公十分信服。不久,桓公拜管仲为相,让他主持齐国政事。管仲感激桓公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开始着手改革齐国内政。

治理齐国,创建霸业

在对齐国的形势进行调查后,管仲着手改革。

首先,改革行政制度,即“叁其国而伍其鄙”。“国”就是都邑,“叁其国”,就是把“国”划分成21个乡,其中工乡3个、商乡3个、士乡15个,分别安置工、商、士;15个士乡又分成三份,桓公亲自管理五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理五个。“鄙"就是乡村,“伍其鄙"即规定乡村三十家为一邑,设一个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个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个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个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个大夫。全国乡村共分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不得随意迁徙。地方各级官吏则由国君直接任免,统一执行国君的政令。这一改革举措强化了国君对直属领地的控制。

其次,改革人才制度。管仲打破世卿世禄的旧制,唯才是举,向齐桓公推荐了地位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要职,如宁戚本是一个喂马的奴仆,因为有怀民济世之才而被任用。他还规定人人都有推举贤才的义务,甚至派人广招天下贤士,以为齐国所用。齐桓公曾为“官少而索者众”苦恼不已。面对跑官、要官者,管仲异常清醒地奉劝齐桓公“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要使无能之辈“莫敢索官”。管仲还特别提醒齐桓公要高度警惕身边的小人,说这些人如同寄身于神社木中的“社鼠”,是治国的大患。管仲还制定了官吏的“三选法”:首先由地方乡长等荐举贤才,再经中央长官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最后由国君面试,“訾相其质”,确认“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官者,“升以为上卿之赞",即上卿的助理。此法实行的结果是“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选拔制度的改革使得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来到齐国,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进而形成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改革军事制度,即“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把民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统一起来,平时是民政组织,战时是作战单位,寓兵于民,军政合一,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

第四,改革土地租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据土地的肥瘠好坏,分等级征收赋税。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均地分力”,二是“与之分货”。“均地分力”就是打破公田(徭役田)与私田的界限,把公田直接分给农户耕种(均地),实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分力),也就是改集体耕作为个体生产。此举大大激发了耕者的劳动热情,以至“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之分货”就是按照土地质量测定粮食产量,把一部分收获物上缴给土地所有者,其余部分则归生产者支配。上缴部分与留下的部分各占一半,由于分租比例固定,多产便可多得,因此耕种者为增加产量自然会尽力劳作。需要指出的是,管仲的这一改革,仅限于税制,并未触动国家(集体)土地所有制。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坚持“相地衰征”“井田畴均”“无夺民时”三者并行。战国后期,商鞅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这是继管仲后的又一次重大经济改革。

第五,鼓励贸易。管仲曾做过商人,深知商品流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将工商与士农并列,肯定士农工商四民同属“国之石(硕)民”,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到跟农民和士同等的高度。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在此基础上,管仲提出“竱本肇末”的观点。什么是“竱本肇末"呢?“竱,等也。肇,正也。谓先等其本,以正其末",即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加强工商业;本末有主次,但必须同等看重。管仲在强调粮食是“王者之本”“民之所归”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无市则民乏”,发展工商业同样是社会所必需。可见,管仲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的。从史实上看,管仲出任齐相后,便注重发展国内贸易,同时又发展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境外贸易,并实行比国内贸易更为自由、开放的政策。为鼓励境外贸易,管仲减免了鱼、盐商税,在生活上给客商提供优惠待遇。他還运用“轻重”理论,随时调节商品的价格,防止因暴涨暴跌而伤民。

第六,改变国与国之间的敌视政策,“亲邻国”“安四邻”。管仲用重礼聘赠诸侯,划正疆界;归还此前侵夺别国的土地;不接受别国奉献的资财;缓和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主持公道正义,抑强扶弱,等等。

管仲的改革注意因地、因时制宜,使之“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努力把改革与国家的需求和百姓的期盼结合起来,使之切合国情,顺乎民意,这是这次改革留给后人的重要启示,也是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管仲改革,使一度衰败的齐国再次崛起,重新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东方大国。齐桓公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召集各诸侯国前来会盟,齐桓公以盟主的资格,“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据记载,齐桓公曾在葵丘大会鲁、郑、宋、卫、许、曹诸国君主,周襄王派宰孔与会,并让他分给齐桓公祭祖的祭肉,且免桓公下拜之礼,这体现了对齐桓公的尊敬和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认可。

必须承认,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离不开管仲的改革和有力辅佐,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司马迁在评价管仲的政绩时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齐桓公对管仲也是敬重有加,不仅“委国以听之”,还尊之为“仲父”。

位于山東淄博市临淄区的管仲纪念馆

流传后世的管子思想

管仲为齐国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病重时,齐桓公亲自前去探望,问道:“您病得这样厉害,如有意外,我能依靠谁去处理国家大事呢?”管仲回答说:“隰朋可以。他为人宽厚,没有背叛之心。"接着,管仲对桓公说:“希望您能斥逐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这三个小人。”桓公不解,问道:“易牙烹其子为我做肉羹,难道还值得怀疑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其子的,易牙连亲生儿子都忍心杀掉,怎么会忠于君主呢?”桓公又问:“竖刁残害自己的身体来侍奉我,难道也值得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忠于君主呢?”桓公又问:“卫公子开方侍奉我已经十五年了,他父亲去世时他都不敢回去奔丧,这样的人难道还要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公子开方连自己父亲去世都忍心不去服丧,他怎么会忠于君主呢?”可见,管仲病危时还关心着齐国的事业。

只可惜,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重用佞臣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导致国家大乱。据记载,齐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放了近70天才被收殓。从此,齐国的霸业也就结束了。

管仲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管子,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管子》一书中,对后世不无启发意义。

他首先提出了立国“四维”之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日廉,四日耻。他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也就是说,“四维”是国家的支柱,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会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具体而言,礼和义是指人的伦理道德,人有人伦,事有事理,不可违背;国有国体,国有法律,要让大家遵守执行,不可偏废。所谓廉,就是廉洁奉公,凡事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可中饱私囊。所谓耻,就是要有羞耻感,要走正道,而不走歪门邪路。

其次,作为法家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管仲主张法治,即无论上下贵贱,都要守法;君主与臣民,同受法律的约束;刑赏功过,都要以法令来考核;选贤任才,都要遵照法令行事。可以说,法治是管仲治理齐国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治国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管仲重视民意,行事以“顺民心为本"。他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又说:“人主出言,顺于理,合于民情,则民受其辞。"意思是说,顺民心,国家就会兴盛;逆民心,国家就会衰败。管子思想中的可贵之处体现于此。

猜你喜欢
鲍叔牙齐桓公国君
师旷劝学
管鲍之交
狂泉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
品悟经典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