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岷峰 白景涛 解宇超
摘 要:近年来,山西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为提升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在牢牢抓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推动与京津冀、关中平原、中原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区域协调发展,以“内外兼修”“承东启西”来引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等一系列大战略大政策大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山西省改革开放布局,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山西和中部经济发展赋能
(一)山西转型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速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三大目标”牵引下,山西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速明显提升,现已连续两年处于较好发展水平。2019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为7.2%,与湖南并列全国第九,创6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与2015年相比,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亏损68亿元转为盈利1356亿元,财政收入由下降9.8%转为增长22.8%;两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煤炭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实现煤与非煤比重历史性反转指日可待;2018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0.8%,以环保倒逼转型取得初步进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通用航空、光机电、现代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快速挺起,转型发展势头强劲。
(二)中部经济领跑为山西提供良好的区域环境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山西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力实施密切相关。近两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东西部,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数据显示,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2006-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2018年,中部地区GDP增速为7.8%,居“四大板块”首位,分别领先东部1.1、西部0.5、东北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中部六省GDP增速在7.2%-8.6%之间,依然领跑全国(6.3%)。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异军突起,取得领跑全国的骄人成绩,其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在这一背景下,山西牢牢抓住自身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赋予了强劲动力。
(三)山西已初步形成都市区+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太原都市区成为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动机”。太原都市区由“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组成,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以太原都市区为抓手,突出其在全省城镇化格局中的龙头作用,全力提升太原的集聚辐射功能和核心引领作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动机”。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成为山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地处山西省域中心地带,基础较好,潜力很大,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推动其一体化发展,提升其整体发展水平,形成中心开花、带动两头的发展格局,有助于带动全省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今年9月,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在太原召开,吹响了中部盆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国家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晋享云课堂”教育教学共同体、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等12个一体化项目同步开始施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迈入实际操作阶段。
(四)“内外兼修”成为中部地区各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中部六省来看,构建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先以省内环省会都市圈为抓手。中部六省省会经济均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且交通便利、人才密集,以此为基础,做大做强环省会都市圈,不断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劲“心脏”,成为山西和其他五省共同选择。
其次,六省环省会都市圈均有對外联通的举措。鼓励都市圈“走出去”“交朋友”,为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动力,同时也能带动连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力支撑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山西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增强发展动力的基础条件,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省会城市相比,太原聚集辐射能力不强
虽然以太原为核心的太原都市区在全省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其余五省省会对比来看,2018年太原GDP首位度(23.1%)仅高于郑州(21.1%),位于第5位,比第一位的武汉低14.6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位度位于第4位;常住人口数量首位度位于第4位。说明太原对于全省经济辐射带动力与其余省会城市相比还显不足。
(二)城市群相比,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范围仅限本省
一方面,山西中部盆地除太原外,城市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功能欠缺,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弱,一体化发展缺少次核带动;另一方面,区域各城市产业发展比较雷同、产业布局散乱、升级路径模糊,距离实现产业一体化相距甚远,更遑论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在中部六省各城市群中是唯一一个范围仅限一省内部的城市群,发展规模和潜力都受到限制。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在中部六省各城市群中涉及省份数量、地级市数量、人口数量都最少,这不仅限制了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和潜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与外省联通能力。
(三)由于地形因素影响,限制了对外联通能力
近年来,山西空间结构由“K”字型演化为“大”字形,对发挥“承东启西”的通道优势奠定坚实基础。但由于地形因素影响,在山西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成本较高、束缚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联通能力。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太原、大同等交通枢纽优势还未完全显现,进而形成“点带线及面”的空间结构形势还不明朗。这些都制约了中部盆地城市群“走出去”“交朋友”,限制了其在更高层面上获取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山西经济在中部的份额出现下降的迹象
在中部六省中,山西GDP体量不大。河南早在2016年就已突破4万亿,正在向5万亿迈进;湖北2018年为3.9万亿,今年破4万亿几乎已板上钉钉;湖南和安徽均超3万亿;江西在2017年突破2万亿;而山西2018年仅为1.68万亿,距离中部六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GDP增速来看,近几年山西GDP增速一直低于其余五省。今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好于预期,取得不错的成绩,与湖南持平,仍然落后于其余四省。从各省在中部占比份额来看,2017年山西占比8.77%,2018年占比8.73%,今年上半年占比8.65%,说明山西在中部的份额出现下降的迹象。
三、塑造山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对策
从山西地理位置和发展实际来看,塑造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应牢牢抓住山西区位优势,明确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优势,在全面推进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与京津冀、关中平原、中原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区域协调发展,以“内外兼修”“承东启西”来引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以省际经济合作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根据自身角色定位,主动承接高端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产业转移;二是抓住开展能源革命综合试点重大契机,发挥铁矿、煤炭、铝矿等资源禀赋优势,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以需求倒逼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三是抓住山西连接东西的通道优势,构建京津冀区域连接西部地区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深化与中原城市群经济合作。一是强化能源领域合作,发挥山西能源优势,重点发展晋东南地区无烟煤、煤层气等优质能源产业,推动煤电一体化发展,建设清洁安全高效能源基地;二是强化装备制造领域合作,抓住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这一战略定位,深化合作,积极培育研发平台、生产平台、营销网络,打造晋东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强化旅游领域合作,瞄准差异化市场,规划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广泛开展旅游推介活动。
切实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一是强化运城中心城市地位,支持运城先行发展,促进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提升区域合作竞争话语权;二是强化果业生产合作,推动区域内四市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实现标准统一、技术合作、价格联动,为迈向实质性合作阶段奠定基础和做出示范;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合作,探索建立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制度,提升黄河流域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水平。
(二)以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支撑高质量协调发展
强化太原都市区引领支撑作用。太原都市区在山西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显著优势。着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化融合一体的太原大都市区,发挥其作为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作用,引领区域各城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中部盆地城市群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
增强两大协同发展区发展活力和动力。忻定原和孝汾介两大协同发展区是中部盆地城市群崛起的重要支撐。推动两个区域一体化发展,赋予其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能够增强两个发展次核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中部盆地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推动形成层次清晰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在明晰各城镇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强化内部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布局,降低要素流通成本,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围绕基础设施网络、现代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统一市场机制、生态宜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补短板强基础,持续提升一体化水平,推动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引领交通空间结构优化
推动太原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发展。发挥山西“承东启西”的通道优势,首先应推动太原综合枢纽向立体化、高速化、综合化全面发展。一方面,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加快推动中部盆地各城市交通同城化,完善“大”字形高速铁路管网建设,推动通用航空和太原第二机场建设;另一方面,推动综合物流枢纽、现代商贸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降低运输成本,带动太原都市区枢纽经济高速发展。
着力强化大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大同是晋冀蒙三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牢牢抓住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强化大同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不断增强大同的辐射力,是充分发挥大同工业雄厚传统优势,引领晋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加大交通空间谋划力度,积极布局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多样化的交通线路,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另一方面,牢牢抓住山西国家通用航空发展示范省的政策优势,依托大同航空运动学校等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通航消费、通航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打造若干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以大西高铁、太焦高铁等高速铁路为发展轴线,选择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交通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各城市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货运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各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提升山西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开放水平。
(四)以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一是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完善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重点产业布局优化和统筹发展;二是推动产业共建,瞄准现有优势产业和集群产业,推动壁垒消除、产业升级、链条延伸,建设一批传统能源、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医药、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产业承接,通过加强与京津冀、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对接,找准差异化方向,主动推动产业转移和落地。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一是发挥人才优势,利用太原—晋中高校密集、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优势,瞄准山西产业发展制高点,共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形成辐射中部盆地乃至全省的研发高地;二是激励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跨区域转化,探索实现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的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