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20-05-15 08:31吴桂琴
江西教育C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龙洞变色龙重难点

吴桂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直观的画面、真实的色彩、逼真的音效等,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刺激。因此,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对突破重难点起到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学习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还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草原上的盛会》主要是通过描写那达慕盛会的欢乐场面,使学生感受草原上盛会的欢乐气氛,让学生对草原产生兴趣和向往。但对没有多少生活体验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语言描述使他们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草原乐曲和那达慕盛会视频,填补了孩子生活经验的空白,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学生能很快融入课文的氛围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莫高窟》一课主要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课文对所选取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依然显得有些抽象,如果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的风貌,再结合课文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兴趣。最后,课文介绍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这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野蛮行为,明白富国强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二、巧妙运用,培养质疑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教學《跳水》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孩子高高站在桅杆顶端横木上的画面:调皮挑衅的猴子、战战兢兢的孩子、惊慌失措的水手们、举起猎枪的船长以及呼啸的海风和翻腾的海浪。当学生们看到这个画面时,许多问题接踵而来:猴子和孩子怎么会爬上桅杆的顶端?水手们怎么不去营救孩子?船长怎么拿枪指着孩子……每个问题都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问题甚至直指课文重难点。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就做到了“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进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像《变色龙》这类科普类的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上得比较枯燥乏味,还容易上成科学课,缺少语文味道。为此,笔者结合希沃课件,更多设计了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比如刚开始笔者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上来拖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发现变色龙部分,利用希沃课件功能笔和放大镜功能,让学生去寻找发现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变色龙,使他们不仅体会了变色龙的善于隐藏,并体会到发现变色龙的不易。在重点学习变色龙外形描写方法时,教师结合放大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再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设置思维导图,复述变色龙外形,并总结写作方法。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变色龙多方位的感知,更使学生享受了一堂主动学习知识、自主表达思想的美妙课堂。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描写的是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的一段经历,但对没有参观过双龙洞的学生来说,就很难理解双龙洞外洞的高、宽、大,空隙的窄小低矮,内洞的黑、大、奇。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介绍双龙洞风景的纪录片,向学生展示双龙洞的外洞和内洞的景观特征。这样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达到了激趣想象的目的。

总之,巧妙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优化。(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双龙洞变色龙重难点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神奇变色龙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随着脚步看风景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