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的策略

2020-05-15 08:31刘斌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刘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倡导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学生对学习浅尝辄止,应围绕数学内容抓住本质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走向深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91-02

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学习内容,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并获得对数学全方位认知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举一反三。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却存在着许多浅尝辄止的学习现象,如有些知识点他们只是简单了解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此,倡导深度学习,注重数学学习过程的真正发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是当前数学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走向深度呢?

一、挖掘核心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数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剖析知识,挖掘内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走向深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对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能用简单的方式来表示它吗?”在问题的引领下,有学生用文字的形式表示,有学生用图形的形式表示,还有的学生用字母(a+b)xc=axc+bxc的形式表示。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接着让学生说说哪种方式最好,当有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这种方式最好的时候,教师立马进行追问:“为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一位学生为了让大家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比较简便,便出示了这样一张图片,并解释道:“如果求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axc+bxc这种方法,也可以用(a+b) xc这种方法,即(a+b) xc=axc+bx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在这个直观的图示中,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从数的运算人手,让学生用语言、图片、字母等来表示规律。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用语言表述最为烦琐,用字母表述最为简洁。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直观的图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建立结构体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要想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学生的思维能从“点状”走向“多维”,能对问题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提取、强化和反馈,从而掌握知識,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的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头脑中积累的与数的整除有关的概念就有几十个,而这些概念大都是零散的、杂乱的、不连贯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复习概念、巩固训练、综合练习的形式,注重对新型复习模式的构建,这种新型复习模式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再现、整理、运用等方面。以“偶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与偶数相关的概念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数的整除”的所有相关概念进行盘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数的整除”的认识达到“横成片,竖成线”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单一的认知结构逐步被立体的网状认知结构所替代。

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不能像新授课一样按部就班地引领学生复习,而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再现与整理,让学生的思维网络从平面走向立体,形成结构化的数学知识网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倡导动态生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起点往往是思维的发生点,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发展点。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平衡被打破以后,其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往往会有更大的发展,并在求变、求通中突围,获得对数学知识丰富的体验。

例如,在“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的教学中,在学到“把分数化为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个地方的时候,有学生质疑:“这句话里‘通常一词出现了两次,是不是重复了?”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马上给出回应,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探究、解决。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后,学生明白了第一处的“通常”是针对把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而提出的,第二处的“通常”是针对保留几位小数而提出的,它们指向的对象不同,不能省略。如此,学生对概念知识方面的理解就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上,而是真正走向了思维的深度。

在“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学中,当学生对概念等知识有疑问的时候,教师没有回避,而是直面问题,巧妙引领,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教师应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从而使静态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被充满灵性的动态课堂所替代。

四、提出开放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数学学习的趣味主要来自于对数学知识的创新、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力挖掘数学学习中的趣味因素、创新因素,让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童趣走向创新.以彰显数学学习的深度。

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之后,教师就可以趁机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假如给你两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6厘米,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剪成2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组合成了各种形式进行探究,“6厘米、2厘米、6厘米”“8厘米、3厘米、3厘米”“4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2厘米、4厘米”。学生用“任意两边长相加的和与第三边相比”的方式去验证这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对此类分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深化:“如果分成的2段小棒中,其长度是小数的话,还能围成三角形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得出了“3.1厘米、4.9厘米、6厘米”“2.1厘米、5.9厘米、6厘米”等多种组合形式。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逐步走向清晰,发挥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学习而言的,它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抓住核心本质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思考,获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最终真正到达深度学习的迷人风景。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