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芳,弓 锵,张 波
(1.运城学院 基础教育部;2.运城学院 机电工程系;3.运城学院 教育和心理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习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兰州军区某部队时首次提出“红色基因”一词,近几年来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还要“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要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传承好红色基因,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突破口,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入渗透和传播;能够铸牢听党指挥这一强军之魂,助力能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夯实作风优良这一强军之基[2]。教育部体卫司〔2016〕1号文件指出,要创新国防教育教与学的形式,共建共享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在新时代习总书记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做好每年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工作成为复兴中国梦亟待研究的时代问题。
中央军委2018年印发的《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指出,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政治建军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对于激励官兵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奋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意义[3]。国内教育界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方面研究。首先,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研究。传承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辩证统一。学术界从习总书记提出“红色基因”起就开始积极探索其在高校传承的实证研究(高揽月,李红顺2013[4]),此后多位学者对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现状、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和路径进行了研究(温金英.张爱萍,2015[5];张莉,2018[6];龙飞,2018[7];聂丽君2018[8]),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进行了探究(时玉柱,2015[1]),指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王传宝,2018[9])。其次,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与国防军事教育相互关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包含国防军事教育,国防军事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学术界对军校大学生关于“红色基因”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孙亚婷,王勤明,2015[10]),指出红色基因成为新时期强军兴军的力量源泉(魏延秋,2015[2])。在对2016年之前三年红色基因研究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的基础上(龙飞,2016[11]),认为大学生应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杜子淼,2018[12]),开始探索传承红色基因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在联系(戴谋元,卜华平,2018[13]),得出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政治滋养和强大动力的结论(陆正声,2018[14])。最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用红色资源相互关系研究。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术界探索了红色资源与党员干部、大学生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合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展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执政根基的必然选择(李霞,2015[15])。国外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研究,包括美国人的“红色资源”包罗万象,对“红色资源”的应用也不少;俄罗斯借鉴了苏联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十分重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上均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进行了一定时期和范围的研究,多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承红色基因的研究,但对于新时代普通高校如何在红色教育中系统传承“红色基因”还没有专项研究。
图1 国防军事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机理研究
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是高校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经调查我省高校大学生国防军事课程中传承红色基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团队建设不完善、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教育内容载体不全面、教育方式方法无特色、教育环境氛围不浓厚、教育思政质量低等。针对目前我省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存在的问题,我校成立“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小组”,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了以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率为目标的国防军事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机理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抗争、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实践中孕育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的伟大精神成果,它带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印记[2]。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将这种伟大的精神成果及其产生的时代环境、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印记传承下去,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奋勇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图2是从“传承”角度,构建的红色基因传承率自评体系,目标是使其能够全面系统客观理性地评价高校红色基因传承状况,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最终提升传承率。
图2 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自评体系图
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红色教育特别是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红色教育参与人员多,教育制度基本完善,教育内容载体相对多样,教育方法逐步探索,教育环境逐步完善,教育思政意识较强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主要表现在教育人员参与不够,教育体系构建不够,无法真正落实“全员育人”。
调查结果显示:涉及“在校期间通过何种途径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91.62%的同学表示上思政课,69.4%的同学表示上党团课,51.18%的同学表示参加社会实践走进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46.63%的同学通过举办或参与红色主题校园文化,22.95%的同学表示通过上军事理论课。而且各组织人员之间并没有很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造成“有事无人做”、“有事重复做”的现象经常发生。
主要表现在教育机制死板,教育制度老旧,创新不够,不能与时俱进。
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表示低年级接受红色教育的渠道和路径较多,越到高年级,红色教育相对较弱。而且红色教育机制较死板,红色教育制度相对老旧。比如学校通常严格规定了完成红色教育课程学习时间、形式和考核方法等。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充实国防教育还需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56.28%的同学表示对载人航天精神感受深刻,但只有19.31%的同学表示了解或去过运城航天公园。对运城英雄公园、夏县堆云洞、杜马战役英烈西牛纪念园、永济雪花山、闻喜陈家庄村的了解也是很不乐观。调查中同学们反映听说过航天公园,但不知道运城是航天英雄景海鹏的家乡,有机会一定会去学习。另外对运城博物馆许多同学也比较了解,大家一致表示对其中的国防教育《条山风云》印象深刻。但对英雄公园、夏县堆云洞等几乎没听说过。
另一方面是在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实践教学还需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中教师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弘扬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目的”方面,67.94%的同学表示“经常利用,有时还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但29.33%的同学表示“有提到过,但仅限于理论教学”,2.73%的同学“没有提到过,不知道当地有什么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路径单一,教育方法老旧。
调查结果显示:在“通常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路径”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主要是经过课堂、讲座的方式。在“您最乐于接受哪种红色文化教育”时,48.82%的同学表示是实践教育,22.77%表示是课堂教育,19.31%表示是网络教育,7.1%表示是创新创业教育。在“觉得以哪种形式开展红色知识宣传会更容易令人接受”时,69.03%人的同学表示是通过组织观看红色电影,63.93%的人认为是组织参观红色旅游景区,66.48%的同学表示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课程,57.1%的同学表示是组织红色知识竞赛,还有40%左右的同学认为成立红色社团或开展红色知识宣传讲座,只有16.76%的同学认为是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7.74%的同学表示学校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主要表现在教育环境系统性不够,教育氛围营造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们表示大一大二时感觉红色教育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包括学校会开设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同时举办红色教育讲座、红色教育演讲等。大三大四时同学们参与就相对少多了,感觉专业课学习才是重点。而且学校红色教育环境氛围明显不够。
主要表现在思想教育引导不够,政治意识性根植不深。
调查结果显示:涉及了解红色基因状况时,52.64%的同学表示熟悉或比较熟悉,但仍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或不了解;涉及了解红色资源状况时,63%的同学表示熟悉或比较熟悉,但仍有37%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或不了解;涉及新时代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必要性时,91.44%的同学认为十分必要,但仍有4.74%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有没有都行,3.64%的同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问及“如果有一个旅游机会,是否会选择去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66.48%的同学表示会,但仍有33.52%的同学表示不会或看情况。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某高校红色基因传承实际,项目组经过分析研究讨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是构建“全员育人”教育组织体系。一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的身份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三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16]。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将专业课教师纳入体系,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将学生代表纳入体系,形成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为一体红色教育组织体系;其次是形成“全员育人”教育意识协同教育。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认识体系内各组织部分在红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达成红色教育课与各类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并凝聚合力,实现协同教育效用;最后提升教师红色教育素质和能力。从教师自身素质出发,强化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达到潜移默化、育人于无形之中的目的。总之,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人员”基础。
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路径的发展,高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时创新红色教育机制,逐步完善教育制度。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强红色文化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17]。从时间维度考虑,结合不同时段学生实际采取更为灵活的培养和考核方式,如可“创新网格红色教育、实践红色教育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18]。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教育工作,提高红色文化的普及度和红色基因的传承率。对于社会和政府方面来说,主要是让红色基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制度化。意味着要给这一过程立好规矩,建章立制,使红色基因在教育传承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断强化学生体内的红色基因,并使其在今后行为中表现出稳定性和统一性[6]。总之,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制度”基础。
结合高校国防教育重新整合和设置教育内容,突出地方、本校国防特色教育。一方面在完成国家2019新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上,各章增加地方国防教育特色内容,如校外实践、实地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视频资料播放、红色文化教育讲座举办等,让学生们深刻感觉红色基因就在身边,不是离得很远的“高谈阔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打造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和学习资源的丰富[11],以便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内容”基础。
结合“全员育人”红色教育组织体系的构建,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建构“全方位育人”红色教育方法体系。首先创新教育方法。结合教育内容的创新,根据教育目标即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于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教育方法将更多地采取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并逐步实现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方法;其次,完善教育方式。增加军事知识活动,如“红色知识竞赛月”、“我唱军歌”、“红色影片播放周”、“红色讲座”、“参观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来讲军事”等,突出教学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师生共讲相结合;最后,开辟教育渠道。可编写当地红色普及读本教材,录制当地红色教育视频,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等。总之,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和网络新媒体平台教学激发同学们参与红色教育的兴趣,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方法”基础。
结合“全员育人”红色教育组织体系的构建,创新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实现“全方位育人”红色教育环境体系构建。首先创造教育硬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创设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的校园文化生态[17]。借鉴“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在宿舍、教室、校园、餐厅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进行红色教育视频播放、图片标语展示、模型建设等,如创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校园角建设就是很好的方式。其次,创造教育软环境。积极利用网络,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中营造红色网络环境。可通过打造微博红、营造微信红[4],借鉴“学习强国”方式,创新教育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主动适应网络载体的动作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真正实现变“要我学”成“我要学”。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环境”基础。
结合“全员育人”红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创新红色教育,提升思政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红色教育质量体系构建。首先要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6]。一方面,要发掘身边红色基因文化,强化大学生对红色基因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红色社团活动,丰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6]。其次,要在文化育人中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元素”融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体现“红色韵味”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1]。最后,要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校史馆、校报、广播、宣传栏、图片展览等,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1]。总之结合红色教育人员制度内容方法环境等创新,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教育,深植国防教育军事课程思政教育环节,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三全育人”打下“质量”基础。
结语
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背景下,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进一步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形成组织育人、制度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环境育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