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惠平
尽管疫情短期对钢铁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会改变,维持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在历经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趋缓之后,必将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上。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或好转,钢铁行业在第二季度也会逐步向好,各项政策措施也将按照国家相关部署有序推进落实。”2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共克时艰。”
“短期来看,疫情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一季度生产经营形势总体不容乐观。”李新创认为。
首先,下游行业开工延期导致短期需求下降明显。建筑、汽车、机械等主要用钢行业开工延期状态暂未得到明显改观,钢材需求大幅下降;同时,钢材贸易商也均持观望态度,钢厂库存显著增加。
其次,钢铁企业物流运输普遍受阻。为了阻止疫情扩散,从城市到乡村,全国很多地方采取了封城、封村、封路、封闭小区等多种多样的隔离措施,航空、水路、公路甚至部分铁路都被迫停运,交通运输一度处于瘫痪中断状态。成品材出厂和原材料采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物流运输难、成本高,成为当前钢铁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其次,疫情导致企业用工普遍紧张。部分企业员工居家隔离,难以保证正常出勤,甚至有部分企业因为有员工感染被勒令停产,特别是湖北省及周边企业用工问题较为明显。
最后,上游生产企业延迟开工复工导致原辅燃料供应紧缺。钢铁企业焦炭、废钢等原辅燃料库存普遍紧张。受疫情影响,民营煤矿还未复工,国有及省属大煤矿供应量相比正常运行情况下降明显,供需失衡导致焦炭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钢企采购成本。
从下游主要用钢行业来看,预计建筑行业以公路、港口码头等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5G基站、特高压、城际轨道、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用钢需求将补偿性释放,机械、汽车等行业也将出现反弹。根据冶金规划院研究预测,2020 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8.48 亿吨~8.69 亿吨的可能性较大(2019年为8.95 亿吨),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当前,钢铁行业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共克时艰。”李新创提出3 条建议,一是建议企业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尽快解决物流受阻问题;二是建议企业加大复产用工保障力度,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三是建议钢企通过地方政府积极争取金融财政的支持,比如税收减免、银行贷款降准降息、社保费率调低和缓交等,渡过难关。
李新创指出,当前疫情下,受运输受阻、需求大幅下滑影响,钢企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钢材价格大幅下降,同时矿石等大宗原燃料价格的影响略有滞后。初步测算,2020 年1 月末较2019 年末,吨钢利润下降400元~500 元,吨钢亏损100 元~200 元;2 月初,铁矿石等原燃料价格影响显现,预计钢铁企业亏损情况略有好转,预计2020 年2 月较2019 年末吨钢利润下降250 元~350元,吨钢亏损0~100 元。
为此,他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金融信贷部门与钢铁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努力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在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钢铁企业要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保证企业人员安全,努力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条件,将疫情影响降到最小,努力避免因疫情被勒令停产的事件发生。
二是加大检修作业力度。进行全面检修,为企业安全生产、平稳运行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要努力保持物流系统正常运转。制订并启动大宗物资采购、物流、销售应急预案,增加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减少公路运输。
四是创新销售模式。鼓励企业用线上销售替代线下销售、与下游用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减少库存积压。
五是建立价格风险防范体系。考虑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等方式,增强抵御和抗风险能力,防止原材料、钢材价格剧烈波动,进一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六是建议从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考虑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实施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全社会实际利率下行,减轻商业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支持行业渡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新创指出,钢铁行业应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入到这场战疫中,为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按照钢协党委书记何文波提出的“控疫情、强保障、保安全、稳经营”十二字方针要求,钢铁行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来防控疫情。钢协相关单位和广大企业应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不断健全机制、压实责任、科学防治。要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二是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稳定生产运行。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重点在能源资源、物流运输、用工人员等方面做好预案,研究符合企业自身、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同时,钢铁行业应积极争取金融行业支持,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防止出现资金风险。
三是坚守安全生产生活底线。根据中央会议精神,钢铁行业要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要保持生产生活安全、平稳、有序;避免在非常时期由于人员不足、运输受阻、原辅料短缺等问题带来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操作,导致出现安全问题。
四是要共同维护好行业发展秩序。钢铁企业要紧盯下游需求动态,根据订单、资金、运输等情况,及时、合理调整生产节奏,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坚决反对不顾稳定大局,低价抛售、恶意炒作等扰乱市场的行为,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特别是对不顾市场恢复减缓、运输困难、库存过度增加等风险,而盲目扩大生产,影响后期稳定运行的行为,要坚决反对。钢铁咨询机构、网站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市场信息,避免错误引导市场。
五是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全行业应坚信疫情影响只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大势,在疫情得以控制、经济发展回归向好的大环境下,钢铁行业也必将回归正轨。
李新创表示,“十三五”以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钢铁行业的政策主线就是去产能和巩固去产能成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秩序和市场信心持续巩固。2019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但他同时表示,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一系列重点、难点工作亟待发力攻坚。
一是巩固去产能成果。2019 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为2677.1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7.6%,销售利润率仅为3.79%。在钢铁行业的清理整顿过程中,存在为规避淘汰、虚报冶炼装备容量,产能置换中“批小建大”,“僵尸企业”通过产能置换重新投入生产,以及工艺技术进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等实际问题,均使得巩固去产能成果面临巨大压力,正如《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20〕19 号)所提到的“一些项目产能置换手续不完善,有的存在‘打擦边球’借机扩大产能的问题”,影响了钢铁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暂时叫停钢铁产能置换,明确在新的产业政策出台之前不得再备案新的钢铁项目,这对于净化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和提振市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出台之前,有可能给钢铁体量较大的地方去产能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比如河北省2020年完成压减钢铁产能1400 万吨、将其产能控制在2 亿吨以内的任务将面临挑战。
二是稳步推进兼并重组。针对掌控力与自律能力弱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应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强强横向联合、产业链纵向整合,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能合作等举措,切实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坚决避免价格战,有效提高对铁矿石等资源的议价能力。
三是加大超低排放改造力度。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天津等重点省市均提出,到2020 年底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城市钢铁企业均已启动了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但目前仍仅有首钢迁钢1 家钢铁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因此,必须加大超低排放改造的力度,形成若干高水平的A 级示范企业,实现“到2020 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洁运输方式是超低排放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疫情影响可以看出,厂内同时拥有铁路专用线和自有码头的钢铁企业,具备较好的组织外部运输的条件,能够最大程度减轻疫情的影响。
四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进程。钢铁工业推动智能制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信息化基础,生产过程中只有较少的人员在控制室内通过监控视频和工控系统操作自动化设备来实现产品的生产,从而大大降低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几率,这促进了钢铁企业重视并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进程。
五是科学优化钢铁产业布局。重点解决“画地为牢”“劳民伤财”的同城搬迁问题,统筹考虑环境、资源、市场、物流、产业等因素,在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内谋划产业布局。
六是强化创新驱动和标准引领。瞄准国际领先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钢铁产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赋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七是共建协同高效的钢铁产业生态圈。探索建立面向长远、互利共赢的铁矿石供需机制,依托“互联网+”,促进产业生态圈协同健康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