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载体,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华夏古老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一项高水准、高难度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传统戏曲发展至今,不但要面对外国表演艺术、新生艺术形式的冲击,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受众老龄化、人才逐渐流失的困难境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剩下不到200种剧种。因此,从2008年起,国家教育局开始提倡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同时在10个省份陆续开展“京剧进课堂”的试点模式,涵盖了一至九年级。2016年,教育部又进一步的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这一举措不但将戏曲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相得益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兴趣爱好以及艺术鉴赏力,同时也拉进戏曲与学校的距离,有利于戏曲的传承,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解决之道,具有重大意义。
1.民大附中戏曲社团成立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我校自2016年起,便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组建了“民大附中戏曲社团”,学生主要为二至五年级的学生。因为我校地处内地,不在区内办学,生源主要为校内子弟和周边地区学生,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等种种因素,学生大部分为汉族,同时,社团在报名时,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由于藏线学生对于戏曲的认知不是很充分,在音乐艺术环节方面比较薄弱,所以,戏曲社主要发展陕线教学,社团成员主要是汉族学生。“万事开头难”,戏曲社在成立之初,可谓困难重重。学生对戏曲文化的陌生和接受程度,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面临的问题。最终,校方决定,先实行大面积的普及教学,利用课堂,在二至五年级中,教授《戏曲操》,通过身体的律动,初步感受戏曲的文化底蕴。同时,在课堂相关教学中,加入戏曲文化的普及,最初,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为成立“戏曲社”奠定了基础。
2.民大附中戏曲社组织结构
3.民大附中戏曲社安排
于2016—2017第二学期,校方成立了“民大附中戏曲社”,成立初期,配于两名教学老师,主讲教师及副班主任老师。教学老师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计划,开学初期制定学习计划,学期末上交期末成果及总结资料。每学期都要进行学生的选拔,通过“唱”、“表演”等形式,选取部分表现较好的学生,加入社团。在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选取一至两种剧种进行教学,课程安排为“常规教学课”“形体课”两种课堂形式。在“常规教学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兴趣,选取相关的教学内容,不应太难,一般选取课本中出现过得欣赏片段或耳熟能详的戏曲,例如:2016—2017学年度,主要学习豫剧《朝阳沟》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女驸马》。2017—2018学年度,主要学期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报花灯》、《卖水》,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形体课堂”中,学习戏曲的表演形式,例如:旁腿踢、侧腿踢、勾脚、花旦圆场、小生步法、丑角步法等戏曲相关内容表现内容。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学期的校园活动,戏曲社都能带来精彩的节目,多多给予学生这样的舞台展示,不但锻炼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及自信心。
在2017年第五届“庆六一”校园艺术周开幕式、闭幕式上,《戏曲操》、《戏曲大观园》节目得到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宣传了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2018年第六届“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周闭幕式上,戏曲社展示了《唱大戏》节目,弘扬了京剧,传承了文化。同时于2018年7月1日被选派参加咸阳市“党恩如山,红心向党”为主题的庆七一文艺晚会暨2019年春晚选拔赛第二场,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首先,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在此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加大校本教材的编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其次,对于初、高中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的教学还没有做到实质性的开展,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做到戏曲教学的扩大化,不但是小学部,初、高中学生及教师都要做到普及。最后,多发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增添戏曲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项比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