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妙手谱华章 于诗意中穿行

2020-05-14 16:24亓爱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句诗意语言

亓爱忠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紙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诗人般的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真切的生活体验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诗意的感染力。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文彩。诗句语言精美,内涵深邃。教师恰当地借用诗句来组织教学语言,常会使语言隽永精粹,魅力四射, 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从中既吸收到优美的语言,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使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一、课文导语——未见其文,先闻佳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开头要漂亮,讲究“凤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得失。课堂教学的开头,尤其是导语的设计也应该尽力显得新颖别致。

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我先让学生尝试回忆所学过的送别诗,师生共同推出了以下四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通过这四首诗意在引出下面提领全文的问题:尽管诗人徐志摩送别的不是友人,但无可非议,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此度过的康桥却是诗人的最爱,甚至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比一般的友人还要重要,那康桥有怎样的魅力让诗人魂牵梦萦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全诗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基调,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创设诗意的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引导学生交流以前学过或见过的悲秋主题的诗,学生提到的有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古诗源》中的“秋风萧萧愁杀人”等;又让学生回顾乐秋主题的诗,有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通过创设诗意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讲解点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使用富含诗意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解点拨时,教师要精心打磨,精雕细刻,使语言富有文学性、生动性、形象性,应具有珠圆玉润的美感和意味深长的灵动。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时,我援引了她的《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学生很是疑惑,“愁”不是物,何以用船载?我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诗句来巧妙点拨,加以诱导:“南唐后主李煜多愁善感,他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说愁如长江之水向东流去而不会中断,言愁无尽,用的是比喻的方法;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堪称佳句,以比喻、对照写意,言愁多而难以解脱;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言愁多到不可胜数,愁怀恨绪以至于此。它们均化虚为实。”顿时,学生豁然开朗。

还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针对课文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一句,为避免学生对“简单事实”一词作简单化的理解,他引用了王安石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简单事实并不简单,这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进行深入考察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说它简单,是因为它以简驭繁,剥茧抽丝,恰如郑板桥的诗,“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三、评价学生——摇曳多姿,伏采潜发

评价是相互的理解,是人格的尊重,是愉悦的接纳,是耐心的期待,是精神的相遇,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教师的回应与评价在语言上需要宽容,需要激励,需要赏识。真诚的倾听和激赏的话语能使人产生奇迹,能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是留给学生一生的财富。

在《出师表》一文的教授过程中,一位教师问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你们读出了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有的学生开始琅琅读书,有的学生开始纷纷议论。一会儿后,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个忠君报国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还有一名学生说诸葛亮是一个迂腐之人。这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同学们或纷纷议论,‘自在娇莺恰恰啼;或琅琅读书,‘大珠小珠落玉盘。说诸葛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一名同学求异创新,‘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刘禅是一个‘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的昏君,要不是诸葛亮的谆谆嘱咐,蜀国恐怕在他率师出征不久就‘山河破碎风飘絮了。”

教师借用诗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了评价,言辞间充满了褒扬的诗情和形象的畫意,且诗句借用相连,比喻与借代整合,幽默与赞许相融,极具感染力。诗句“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恰恰啼”比喻学生“纷纷议论”,表现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主性极高的特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学生读书的声之美,感情之丰富,寓情于语;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评价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语言充满鼓励之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扬学生不拘一格,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用“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满天作雪飞”来形象评定刘禅缺乏知识少有才能,贬意中不乏调侃;用“山河破碎风飘絮”指代国家四分五裂。这些诗句在语言中熠熠生辉,具有修辞美,学生爱听这样有文采的语言,也在自然状态的交流中积累了美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巧投一石,妙激层浪

汉语言极具丰富性特点,开拓语言表达的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借用诗句可以展示语言的丰富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体现了伟人毛泽东的豪情壮志,我引导学生迅速查阅手头的资料,向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里,找出与这一句心境相吻合、同是抒发凌云壮志的诗句来,我与学生提到的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从而加深了对毛泽东忧国忧民、心忧天下的情怀的认识。同是写秋日胜景,还可以向课外延伸,拿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与之对比赏析,能收到始于课堂、走出课堂的效果。

五、课尾收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教师借用恰当的诗句可将“结课语”打造得余音绕梁,令人回肠荡气,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采桑子·重阳》授课的结尾,我这样总结道:“全诗意象雄浑,气象宏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机,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描写,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天悯人的意识,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境界的宏阔恰恰证明了诗人的胸襟的博大。因此,我们需要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去探寻诗文的神秘区,一起去采撷诗林的奇葩异草,一起去浸染诗海的神奇灵秀,一起去叩响诗坛的黄钟大吕,一起去享受诗意的迷人风光。语文不单单是给予学生实用的知识,它要给孩子一个世界。语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积累、独特的珍藏,从而拥有独特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优雅的言谈、生动的文笔和优美的个性。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

猜你喜欢
诗句诗意语言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六一来了
永恒
冬日浪漫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