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
半个世纪前,世界上任何一本英文词典里面,都是没有“功夫”(kungfu)这个词的,而把这个词带进词典里面的人是一位中国人,他就是一代武术宗师、功夫影帝李小龙。
街头霸王
“小龙,你最近怎么啦?”这天,李小龙的爸爸又指导他练习太极拳,“你学习太极拳五六年了,怎么越学越没劲?”
李小龙从七岁起就跟爸爸学习太极拳,本来,从小好动的他学得很快,太极拳也打得不错,可近来他却无心向学了。
“这种拳速度太慢了,不适合打架啊!”李小龙眉心紧蹙着说。
“慢?”李小龙的爸爸来了一个“金鸡独立”的架势,手一扬,摆出了太极拳一招“野马分鬃”,他的手掌像一条精悍的蛇一样在李小龙面前划过,带出劲道十足的“呼”的一声,“太极拳可不简单呢……”
没想到李小龙不以为然,目光一直凝视着天花板。
李小龙最喜欢在街头与人切磋武艺,太极拳是一门慢功夫,并不适合他在街头打斗的需要。李小龙想放弃对太极拳的修炼,但遭到了爸爸的反对。因为爸爸知道李小龙的性子太过刚烈,而通过练习太极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克制。而事实上爸爸教李小龙练习太极拳的目的也不是让他去打架,而是修身、养性、健身。眼看着儿子逐渐放弃对太极拳的修炼,爸爸只得想办法另辟蹊径来弥补。
“小龙,你对太极拳没兴趣,不如我介绍你去学习内家功夫吧!”爸爸对李小龙说。
“好啊!”李小龙听说过内家功夫是很讲究技击的,便一口答应。
梁子鹏是在香港内家功夫的高手,他也听说了李小龙喜欢在街头打斗的劣迹,并不想让这个少年毁坏自己的名声,但李小龙的爸爸是香港艺坛的名人,所以他不好推脱,只好答应让李小龙来听他的理论课,事实上也仅是收他做了一个挂名弟子。但梁先生深厚的武学修炼基础与拳理深深地打动了李小龙,并让他明白了太极拳等内家功夫技击的真正涵義。
一天,李小龙又在街上跟人打架,虽然他学了一点内家拳,但还是打输了。“内家拳和太极拳都是一路的慢功夫啊!”李小龙的好朋友张卓庆对他说,“这些功夫用在街头打架,实用性不强!”
“咦……”李小龙叫了一声,他望着张卓庆,说:“我发现你最近的技击犀利了许多,你小子是学了什么厉害的功夫?”
“咏春拳!”张卓庆说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兴致勃勃,仿佛要吹口哨的样子,“我是跟咏春拳的宗师叶问师傅学的!”
李小龙双眼的瞳孔呼啦一下,闪出两道光芒:“你介绍我拜叶问师傅学拳吧!”
经张卓庆介绍,15岁的李小龙正式拜入了叶问的门下,开始系统地学习咏春拳。
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咏春拳是非常讲究技击的拳种,由广东佛山人叶问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香港发扬光大。他是近代香港武坛德艺俱精的一代武学名师,是香港武术界的领袖人物,更是咏春拳得以走向世界的首位功臣。开明的他并不反对李小龙继续练习太极拳,也不反对自己的弟子与别的拳派过招,相反他还特别注重实战训练,因为他知道一个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习武者只有在实战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叶问这些见解对李小龙影响很大。
学习了咏春拳后,李小龙依然喜欢上街和人比武。不过,他并不像以往那样为了好勇斗狠,而是想通过跟别人比试,看看自己的武艺水平如何,他的“打架”也是点到即止。这时功夫进步不少的他经常取胜,成了真正的“街头霸王”。
敢于认输
20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学习武术的风气很盛行,街头巷尾常常有年轻人在玩功夫。
功夫大进的李小龙在1957年夺得了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后,眼光是有那么一点高了;再加上他作为童星在香港电影圈也发展得不错,他变得有些傲慢不羁了。
有一天,李小龙去看望一个朋友。途中,他看见路边的草坪上有一位老人正在教三位年轻人练习拳法。
年轻气盛的李小龙不仅手痒,而且口也闲不住。他停住了脚步对他们说:“喂,几位朋友,你们这样练拳是不行的!动作太慢,太花哨了,在真正的打斗中不一定能用得上!”
已经练功夫多年的李小龙是个常胜将军,在最近的比武中很少有败迹,所以他有点瞧不起其他习武者。
见李小龙说这种话,三位年轻人脸有愠色,但没有出声。那位老人倒是慢悠悠地道:“你认为我们这种功夫不行,你不妨过来,我们比试比试吧!”
这正合李小龙的心意,但一交手,李小龙便震惊了。因为,李小龙尚未反应过来即被对方击中了胸口!但他还以为是自己未准备好才被突然击中的。
于是双方约定再战。李小龙拉开架式,老人却脸色镇定,他的眼角眯起了细小的皱纹,用手从容地抚摸着自己那发青的胡子茬。他犀利的眼神紧紧地盯住李小龙的双眼。突然,李小龙用咏春拳经典的冲拳攻击老人,只见老人身影一闪,在李小龙意料不到的瞬间出其不意地给他当胸一击!结果,这一次李小龙输得更惨,因为他差一点被那位老人击倒在地。
这下李小龙不得不心服口服了,他当即表示要拜老人为师。事实上李小龙的功夫虽然不错,却远非那位老人家的对手。因为他来香港定居之前,就是内地一位久经战阵的武坛名师。现在是来港安享晚年的,他并不打算开馆授徒。
“我最佩服强者,能打倒我的,一定是有非凡功夫的人,所以,请您一定收我为徒!”李小龙再三恳求。
老人见李小龙敢于认输,是一个知耻近乎勇的好学的青年,便答应收他为徒:“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一定要答应我!”
“好!”李小龙折着自己手指的关节,发出了喀嚓喀嚓的响声。这是他的一种癖好,用来显示出他的自信。
“功夫我可以教你,但你不得对外说出我的姓名。”老人断然地说。
见老人肯答应收自己为徒,李小龙已是高兴万分,自然答应老人的要求。
老人姓陈,原来他是蔡李佛拳始祖陈享的传人。他运用握右拳前插,左手同时用柳叶掌防护的蔡李佛拳精髓——“插槌”,“防之必然防、攻之不意攻,后其所发、先其而至”,一举征服了李小龙。
失败,让李小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潜心学习也是崇尚实战的蔡李佛拳。以后,他将由陈师傅处所学的蔡李佛功夫,融合其他功夫,像咏春拳、跆拳道等中外武术,创造出独特的截拳道。摒弃武术的门户之见,敢于认输,敢于向外派拳种学习,是李小龙最终成才的关键。
功夫巨星
“美国,我李小龙回来了!”1959年5月,19岁的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9月,他迁到西雅图,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他白天上课,晚上在唐人街餐馆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涯。这个时候的李小龙,突然变成了一位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虽然在课余时间继续坚持练习功夫,但是不再打架了。1961年,李小龙中学毕业,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
“你啊,是在美国出生的!3个月大时,你就在旧金山当地拍摄的粤语片《金门女》中亮相……”李小龙常常记起爸爸说的话。他的爸爸叫李海泉,是一位在广东地区很著名的喜剧演员,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他经常带着全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也是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降生在美国的原因。
从小就拍过电影的李小龙长大后便与电影结缘,赴美之前,李小龙在香港参演了22部粤语电影,评论界都称他是演艺天才。
来美国前,李小龙已经成长为一位健壮的青年,年轻氣盛的他经常和同学甚至高年级同学打架。正是因为李小龙打架记录太多,随时面临警方检控,他的家人才希望他尽快离开香港。
在美国,李小龙开设了自己的武馆,在美国的十多年里,他有辛酸、有欢喜、有困难,也有希望,可他对功夫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
李小龙在1970年年初的一次练功中腰部严重受伤,上半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李小龙借此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武学专著,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截拳道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后来,李小龙以截拳道宗师的身份,入选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名人堂。这标志着李小龙新创截拳道获得了国外武术界的权威公认。
“我自己在功夫上很成功了,但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进一步扩大中国功夫的影响呢?”李小龙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李小龙想到了电影。小时候,他拍过不少电影,知道电影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
1970年,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的掌门人邹文怀找到李小龙:“现在‘华人在海外的电影题材很热,我觉得如果将功夫融入去,打出华人的威风,这种振奋中国人心的电影一定能大卖!”他顿了一下又说,“我觉得你很适合拍这种电影,因为你既有拍电影的经验,又精通功夫!”
“好极了!”李小龙兴奋地用拳头“啪”一击手掌,他想:“邹文怀应该是和我想到一块了!”
于是,李小龙回到香港主演了电影《唐山大兄》。继《唐山大兄》之后,嘉禾电影公司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筹拍李小龙的第二部影片——《精武门》。剧本完成后,邹文怀等人觉得配角“陈真”的性格更加出彩,邹文怀当机立断,决定把“陈真”上升为第一男主角,并且由李小龙来饰演这位血气方刚的民族英雄。
1972年6月13日,《精武门》在香港首映。银幕上,李小龙身颀体长,腹部有着一块块硬得像回炉面包似的肌肉。他那下半身穿深色裤、赤裸上身的功夫形象深入人心。当“陈真”摇着指头从容不迫地说:“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时,多年来,中国人总是被别人瞧不起的那种压抑多年的情绪,一瞬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观众们从影片中体验到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正是这样强大的共鸣,使得李小龙成了华人圈新的偶像。从那时起,飞踢、双节棍、怪叫,就成了李小龙功夫的金漆招牌,他也一跃成为整个香港甚至华人圈最炙手可热的功夫巨星。
人物介绍:
李小龙(1940—1973年),原名李振藩,乳名细凤,为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他是一位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截拳道的创立人。
李小龙说过:“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他就是用这种永不服输的惊人的战斗力和个人魅力征服了世界。李小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天才,也需要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