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恶势力”,要考虑“3人以上,纠集者相对固定”等因素。全部成员或者首要分子、纠集者以及其他重要成员均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认定恶势力、恶势力犯罪集团时应当特别慎重。
2020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的实现之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要求,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切实做到“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由此引出一个人们的关心的问题,扫黑尺度该如何把握?
属于恶势力犯罪集团,按“涉恶”提起公诉
江苏省邳州市公安局扫黑办发布的一则通报曾在网上热传,目的是征集三人违法犯罪线索。其中一对夫妻分别为91岁和81岁,有人称这是“史上最老的犯罪嫌疑人”。对此,警方通报称,这对九旬夫妻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拘,“不是说岁数大了,就不会涉嫌犯罪。(他们)经常到派出所骂人,阻扰警车出警”。
“黑恶势力”可不是一个小罪名,定罪时一定要谨慎。《焦点访谈》播出节目《扫黑除恶,不枉不纵》,讨论的正是在扫黑中如何进行判定和把握尺度的问题。
节目一开篇就提出三个关键名词:黑社会、恶势力集团、恶势力。这是严重程度依次递减的三种犯罪形式,判定标准和量刑也不同。
节目列举了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典型案例选编(第三辑)》(下称《选编》)中的一个案例进行说明。在江苏省镇江市,从2010年起,杨昊就一直希望能从水库经营者卢明手里拿到当地丰城水库的经营权,于是从社会上纠集了许多人不断骚扰。
杨昊团伙主要通过放高利贷获得经济收益,曾多次违法犯罪。为了催收高利贷,经常会用威胁、恐吓等软暴力手段逼迫欠债人,有一次甚至还将对方非法拘禁在客房里长达4天。
2018年4月,杨昊、方亚东等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挂牌督辦涉黑案件,最终确定了36起违法犯罪事实。
虽然查明了犯罪事实,但是关于案子的定性,公检双方却有不同的看法。公安机关认为,这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而检察机关却认为属于恶势力犯罪集团。因为从组织性、经济性、危害性等方面来看,不够涉黑的标准。
经过反复调查与沟通,检察院决定按照“涉恶”提起公诉。法院认定被告人杨昊、方亚东均犯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如果按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性,量刑则要更重。
没发展到恶势力犯罪集团,属于恶势力犯罪
此外,还有一个典型案例。唐均伟和同伙李逢情通过发红包、提供娱乐消费等手段,先后纠集了一批人,在重庆实施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开流动赌场。
通过开设赌场,唐均伟等人共获得70多万元收入。其中唐均伟、李逢情二人获利3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作为劳务费给了手下。
据警方调查,自2015年底至2017年2月期间,这个团伙实施11起犯罪,造成1人死亡、7人轻伤、11人轻微伤。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一部主任马洪伟说:“唐均伟团伙虽然人数较多,但没有形成帮规戒律,组织结构松散。获取经济利益主要依靠赌场收益,而且绝大部分被唐均伟、李逢情用于个人支出,没有豢养小弟,也没有用于组织的生存发展。全案虽然有11起违法犯罪的事实,但有组织实施的仅两起,其余的均系临时邀约偶发犯罪,所以检察机关以恶势力犯罪提起公诉。”
2018年7月31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判处唐均伟、李逢情无期徒刑;其余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两年至12年零6个月有期徒刑。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认定恶势力时应特别慎重
《关于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恶势力刑事案件办理的认定标准、相关要求、具体实施有明确规定。《意见》指出,认定“恶势力”,要考虑“3人以上,纠集者相对固定”,“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因素。
该《意见》第十二条还明确规定:全部成员或者首要分子、纠集者以及其他重要成员均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认定恶势力、恶势力犯罪集团时应当特别慎重。
浙江省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梁健曾说:“每一起个案的审理判决,会起到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办理扫黑除恶案件时要特别慎重,‘不拔高、不降低。”
张军也反复强调:“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这也是“特别慎重”的题中之义。
在《选编》中,每一起涉黑、涉恶的案件,都对照此标准进行了详细梳理、反复讨论,形成了完整的证据材料,确保了“打准打实”。
若前文中两名耄耋老人果真“涉黑涉恶”,邳州市公安局也应按照全国扫黑办意见精神,在后续的调查中,及时为公众解答疑惑,透明执法。
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才能让社会风气更加清朗,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