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如今,不少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这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如何纾解职业困境、更好成就自我?
一名37岁求职者的尴尬
今年37岁的孙阳(化名)从事销售行业,打算换一个安定的工作。2018年年初,他参加招聘会才发现,企业对于年龄的要求多数在32至35岁。而且,很多投简历的竞争者,年龄比他小3至5岁。
“其实,(我)继续在原单位工作还有希望升职。但是公司竞聘需要等上两年,如果不能竞聘到副总的职位,恐怕更耽误未来的职业生涯。”孙阳说,他因此考虑过离职,但35岁职场“生死线”,在销售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特别明显。近几年,甚至出现过了30岁就没有竞争力的现象。“有时候需要熬夜,我自己都感觉力不从心,不如单位里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不过,孙阳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资源、人脉和经验。但他不理解,为什么35岁以上求职就困难呢?
超七成受访者认同职场“生死线”
针对30至35岁的年龄存在职场“生死线”的说法,記者调查了30名市民。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同上述观点。
“现在都在讨论延迟退休,35岁的年龄应该属于年轻人范畴,招聘单位对年龄限制应该适当放宽。”受访者曹先生说,可如今职场“生死线”的年龄反而更加严格,他在求职中发现,有的公司将年龄条件锁定在不超过32岁。
调查发现,现在的80后一般都在公司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人没有跳槽的想法。
不过,也有人表示,如果自己在35岁之前没有升职,会考虑换一个工作,“因为在一个单位干久了还原地踏步,会很没面子”。
对于没有升职也不会选择跳槽的人来说,他们想要寻求事业上的稳定,毕竟已经熟悉了现在的环境,随着年龄增长,自认为跳槽后也不会有优势。
如何纾解职业焦虑
北京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合伙人许庆林表示,人的生理机能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生理上的变化,叠加家庭和职场角色的转变,赶上知识技能快速更迭,让很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这不难理解。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应以久久为功的努力,来强化专业素养,延伸能力的边界;也应勇于走出“舒适区”,正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鹏认为,“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
在充满变化的时代,除了个人端正心态、自觉加强学习外,也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早在2018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面向未来,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必将为更多人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广阔空间。
(《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