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棱壶

2020-05-14 13:36金鉴
北京纪事 2020年5期
关键词:壶底图录癖好

金鉴

弧棱壶“铭文面”

好久没去爱家市场了,这天得空转了一遭儿。大堂有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展销,隔着玻璃窗仔细看了看几把老壶,虽然没看出是哪位名家之作,但老壶看着却很舒服。而我对老壶旁边的今人制作的紫砂壶,实在没有那种感觉,价格却都很高,没有千元以下的。

将市场内店铺转了一圈,才找到以前买过紫砂壶的那家店铺。老板与我打招呼,好久不见了,他店里的壶越来越少了,以前感兴趣的几把壶已经不见了。也是,你喜欢的壶不拿,别人当然上手。

以前我在这里看中两把(一对)朱石梅款识的壶,價格已经谈好,结果咨询一位好友,他说仿制的可能性大,劝我不要买,这一放就成了别人囊中之物,想起来未免遗憾!还有一回,我在大柳树见到一把顾景舟中年时款识的壶,满身镌刻有苏东坡《满江红·赤壁怀古》,要价有点高,当时我没下决心买。等我回家查阅这个印章后决定买下,再去竟然让别人捷足先登了,心中充满惆怅。真是失之交臂啊!事实证明,好东西在市场上放不住!

弧棱壶“绘画镌刻面”

弧棱壶“四角底”

弧棱壶底款“寳”字形

将店内的紫砂壶看了一遍,发现了一把壶型很好的壶,应该是把弧棱壶。我挑紫砂壶主要是看壶身上的铭文与绘画,当然器型亦是考虑因素。在满足前者的前提下,后者只要看得过去就行。当然,对我来说,在这几种条件之前首先必须是老壶。我所说的老壶起码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壶。这件紫砂壶首先是老壶,表面有一层自然之包浆。其次,铭文与绘画都是我喜欢的。方壶前出嘴后出把,左右两面正好一面作画一面镌铭。铭为:“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镌刻虽没落款,但促成文字布局更为合理,字体在行楷间金石味浓。这里不太好理解的是,最后这句“胜钟乳”,“钟乳”是指钟乳石,胜过钟乳石滴下的水?何解?

壶的另一面是镌刻的绘画,同样没有落款。唯一能证明制作者身份的是壶底的印章,这印章小且制作极其细腻,揭秘都在此一举。

咱还是先说说壶身上的镌刻绘画这面吧。绘画比较丰满,整个画面基本全被占据了,仅留右下角空白。从画面层次上看,它绘的是一条大河的两岸。岸的左边布满丰沛的植物与山石,左边巨石之下还可见几座茅屋矗立其间。中间的河道画面右侧的几条小船,与河对面的山及植被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空旷之处还有海鸥点缀在山与河之间……在如此窄的壶面上,能将山水布局得如此协调,也算是绘者天资聪颖的体现了。当然,还有镌刻者的努力,他能把绘者的意图用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算尽到心意了。壶内出口为单孔,这是民国时制壶的特征。壶把右上角凸起部分巧妙地安排成“古钱”图案,且中间有“眼”,这种形式在我所观察的紫砂壶中还是罕见的。这么做绝不是仅仅为了美,其寓意深刻——钱是富贵的象征,将“钱”形直接安排在壶把上,我认为是制作者独特巧妙的构思……这让我想起我的忘年之交祖绍先老为我书写的晋﹒鲁褒著名的《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钱得名于“源泉”的“泉”,老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而钱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达。钱能给人们带来的呵护,是吉祥的。它不断地流通却不会穷尽,就像“道”一样运行不息……所以,我认为这把壶的处理除了装饰美以外,其深奥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日本奥玄寳著《茗壶图录》书影

祖绍先先生(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为我书写的《钱神论》

壶底为四角直角底,形式奇妙。2013年保利八周年秋季拍卖会图录《一丈房海外淘沙》中,就有一款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底价300万—500万元,壶底就是这种——壶底平整,假圈足中留出4个犴门,以虚空间破沉闷感,形成虚怀若谷之意。

您仔细观察,该壶表面上有层细腻的砂,紫砂壶没砂,就是紫泥壶,称不了“紫砂壶”。而现在的紫砂壶却很少见砂的,砂绝非或有或无之物,它是形成紫砂双气孔最重要的因素。

我问店主这把壶制作的大致年代,他说应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店主本人是搞盆景制作出身的,在京城盆景制作行业里有一号。因好盆景是需要紫砂盆的,他很早就去南方交流,也因制作盆景得了第一桶金。他在宜兴除了购买上等紫砂盆外,也购买了很多紫砂壶,并与当时制壶名家多有交往。他手中直到现在还有一把雍正款识的紫砂壶,电视台请他做节目时,他曾展示过那把宫廷御用紫砂壶。

我问他这把紫砂壶给我多少钱?他说700元,经砍价600元拿下,这价不贵。我原本并没想购买紫砂壶,仅想看看罢了。但看到他店里的紫砂壶越来越少,恐怕以后再难找到自己满意之壶,才临时决定将这把弧棱壶落袋为安。

得到这把弧棱壶后,我仔细观察壶底的款识。这款识极为细腻,证明了民国时期所用的紫砂泥料极有特点。虽然掺有砂粒,但钤盖的印章却极为清晰。印为圆形,直径仅有1.5厘米。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仅仅看出印章的中心部位有个繁体“寳”字,围绕着“寳”字,有一圈纹饰又极像鸟虫书。怎样观察也不得要领,我不得不请教身边的专家。我将这特殊的款识拍照发给我的好朋友——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专业的博导堵江华先生,他不仅是这方面的权威,且他来自宜兴,是制壶高手。先生告诉我:“没见过,寳字以外也认不出!”我又问:“您能从外形、绘画、铭文上看出这壶是何时制作的吗?”堵先生答:“要看实物,后仿居多。”先生还告诉我,方壶不实用,这是实话。我喜欢探索紫砂壶背后较为深层次的东西,而此款识连见多识广的堵先生也没见过,说明这壶有意思,符合我继续探索的心态。

日本奥玄寳著《茗壶图录》序言

我給忘年之交温维世老发了这壶款识的照片,毕竟温老是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经过温老辨识后,他回答说:“真不好意思,四周的字,怎么看都不认识,问了两个人,他们也不认识,但应该是字。”我不敢说这二位是目前我国顶尖权威,起码他们代表我国在此方面的较高水准,他们破译不了,说明这把壶很值得研究探索。

紫砂壶蕴含着中国人太多的情感,它承载了中国人历朝历代的文人情怀,它是中国文人抒发才情的媒介,它容纳了更多文人睿智的才华。它甚至影响到(受汉文化影响)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兰田奥玄寳在《茗壶图录》自序中写道:“人非圣贤,怎么能没有癖好呢?西晋的王济有爱马的癖好,和峤有爱钱的癖好,杜元恺有读《左传》的癖好。杜甫曾说过:‘从来性癖耽佳句。白乐天也说:‘人皆有一癖。自古以来人就不能没有癖好。癖好,就是有特别嗜好某些事物的毛病,在性情之中不得已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屈原喜爱兰花,陶渊明喜爱菊花,周敦颐喜爱莲花,林逋喜爱梅花,李白和陆羽喜爱美酒和茶,都是癖好啊。”这篇序文写于1874年(同治末年)。一个外国人,搜集了数十把中国紫砂壶,并出版《茗壶图录》,除酷爱非能如此。您看看这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研习得如此之透,让当今的我们自愧弗如啊……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壶底图录癖好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6)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9)
癖好与人生
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图录选(14)
炉灶用热水壶节能改造研究
为什么底部有孔的壶不漏水
品茶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
集萌社
玩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