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香英,1984年生人,作为北京华体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她的事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长,她的感悟伴随着时光更迭而收获。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发展与成长中领悟,在领悟中反思、进步,将自己的小小能量通过传递,化作更大的能量。作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她的工作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便走出了一条绿色消费环保理念的传播之路。
孙香英在物业公司主要担任环境卫生维护管理工作,可以说貌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倍加细致负责。公司面对民用与商用两类客户,这也让她发现原来在我们的生活里,会制造出如此之多的垃圾,这些垃圾不但给环境带来了影响,也为同事、员工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例如一次性筷子、快餐盒的产生,用孙香英的话来讲:“你不做这项工作,永远不会知道一座写字楼,短短一个中午的几个小时,就会产生多少废弃餐具。”而且在垃圾中,又有不少是可以减少产生,或避免产生的。例如废旧纸张、文具、器材设备、废弃家具等,完全可以通过二次利用让其再次产生价值,但不少企业或个人却并没有这么做。一方面看着物资的浪费,一方面看着同事们繁重的劳动,孫香英积极动脑,于是在员工会议中,有意注入绿色消费的内容。
你平时的工作,会不会因为过度消费和不环保的行为而困扰?
孙香英
你认为工作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再次利用?
你在生活中,会制造出哪些垃圾?它们会得到减少吗……
孙香英认为,作为环境维护的服务者,其实通过角色转换,回到生活中的我们也是消费者,所以如何避免更多的浪费,守护环境,必须从每个人做起。通过这样的会议学习,大家领悟到:一次性筷子不要用,既破坏大自然,又浪费钱;一次性餐盒、垃圾袋也都不要用,无法分解也不可再生,能减少一个是一个,出一份力造福子孙;过多的包装产品不要买,在单位成为了工作负担,运出去也会给垃圾处理站、环卫部门增加工作量。减少环境破坏,唯一解决办法,只有大家一同从自身做起,出一份力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谈到这样的绿色消费理念基础,孙香英感觉,一方面是从工作事业的发展感悟而来,一方面则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来。她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不太富裕,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长大了不差钱,可节约的习惯却没改。可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环保课堂,曾经简单的农村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最环保的。懂得节俭、简单的生活,是现在城市里的人们最需要上的一课。其实曾经的农村生活,有很多内容是需要现代生活所学习的,例如水的循环利用,生活用品的价值再开发……
因此她在生活细节中,更多渗透进绿色消费理念。例如请客吃饭,点菜能少不多,不够再点,不会为了面子点一大桌吃不完浪费。买衣服也是如此,有衣服穿就行,不讲究每年添新衣,更不会跟潮流买名牌。少买或不买经过加工的食品,既有害健康,还失去原有的味道。家里电器肯定选用节能产品,等等。
生活不但给予了自己很好的环保教育,她也从生活里汲取着对于下一代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经验。例如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择菜、蒸馒头等环节,不但让孩子明白物尽其用的道理,还让孩子领悟到自己动手,要比单纯消费更有味道的生活乐趣。同时,她还让孩子加入社区的街巷小当家,帮社区做一些志愿者活动,比如捡狗粪,也是美化环境;还让他参加了垃圾分类小课堂,学习一些对环境保护有帮助的知识。
孙香英正是如此在生活中领悟环保、学习环保,并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她认为生活中随处都在蕴含着环保的智慧,不只是个人绿色消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尽一份责任,每个人都能成为绿色消费好市民。
(东城区文明办)
于京华
于京华,生于1954年,住在西城区西四北大街一条幽深胡同里的她,是咱北京的老根儿人家。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后的她并没有在家闲下来,而是积极投身于社区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成为街坊邻里眼中古道热肠的“西城大妈”。伴着京腔京韵,聊起她的绿色消费生活,发现这一生活方式早已成为她全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多添一把手,生活更清新”,于京华的环保故事便是从这众人拾柴的经历中获得的。
可以说,对于环保、绿色生活的理念建立,正是来源于她生活的这条小胡同所经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她所参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
北京胡同赛牛毛,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变化,不少胡同淡出了人们视野,于京华家所在的胡同很幸运,作为保护区得以保留。然而,古老的胡同与住在这里的人,除了一份对于历史城市保护的责任外,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理念,垃圾处理便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曾经住在胡同里的人们处理生活垃圾,总喜欢一股脑地倒在街面上的脏土箱里,而后又演变为推三轮的清洁工吹着哨子到各家各户去收。如今城市环保的要求,垃圾科学分类走进胡同,对胡同百姓提出了更高的生活要求。为此,于京华成为了一名垃圾分类引导员,在这一过程中,她接受了不少环保知识的培训,从而越加认识到一座文明古都,文明且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格外重要,绿色消费生活从自身做起,逐步带动身边人,让生活多些清朗。
为此,她的绿色消费生活理念,首先从自家家人做起。生活中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外出用餐时点菜很慎重,本着先少点,不够时再添加,从不摆谱,显阔气,盲目乱点,有时有剩余的饭菜,都打包带回家。在家中做饭时精打细算,尽量做到一次性吃完。家里使用的全是节能灯,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电器也全是节能环保型的。节水方面除使用节水阀门外,还做到综合用水,在洗手间、洗澡间、厨房的每个水龙头下,都用上专用接水的桶或盒,洗漱水冲厕所,用冲澡水浸泡脏衣服,用投衣水擦地,做到节水节能。她做到随手关灯断电,还特别关注公共场所的用电情况。
谈起对于绿色消费理念的理解,于京华和笔者聊起了又一个北京的记忆。那时候西四附近有一家北京著名的信托商行,过去的信托行不单售卖古董工艺品,其中还有很多生活旧货,这些都源自人们平日里节俭的生活习惯,以及希望即使自己没多大用的东西,也能通过信托渠道在别人手中发挥作用的心理。其实这样一种具有北京记忆的行业,从绿色消费理念角度看还真是挺超前的,而且对于环保理念与循环经济都有促进作用,只是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名词。如今生活好了,各家各户用旧的东西其实更多,但我们却经常选择丢弃,而不是首先考虑是否能够让它拥有延续性价值,避免浪费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为此,她将家里换下来的电器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家里如果有闲置的衣物也会捐献或送给需要的人。最近她发现家中还有几床闲置的被胆,正筹划着能否捐献给武汉疫区,为那里的人们增加一床舒适的棉被……
在这样的绿色消费生活理念逐步深入自家生活的基础上,于京华还努力与街坊邻居分享自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利用可回收的送到相应的垃圾点;尽量不去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去超市购物通常都带上自己的袋子,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去年初,社区与社会组织联合发起了单车停放微治工作,于京华和其他单车微治引导员又加入了“文明骑行 有序停放”的宣传引导工作中。她认为,服务好社区,将小胡同变成大家庭,让这些城市中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其实也是自己推广绿色消费生活理念的方式之一。环境好了,便利多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花钱选择公共自行车这样一个极具环保意义的消费形式出行。于是她不仅身体力行地码放好胡同两侧的单车,更通过各种温暖方式劝导身边的邻居们,在街巷内开启了一场温暖的单车停放引导行动。
“伴随着城市变迁,我家住的这条胡同也越加美丽,这其中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多添一把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于京华如是说。
(西城区文明办)
盛楠
盛楠,1982年生人,作為一名“北京土著”,她对于自家的社区常营福第并不陌生,而且作为一名“80后”,更乐于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寻觅具有时代感的生活元素。与其他居民不同,她还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原因,她又得以从管理者、服务者的视野来观察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在她看来,自己像经历着北京阳光雨露呵护下的一枝“青苗”,慢慢茁壮成长,而如何让这座城市中更多的青苗健康生长,环保理念与绿色消费生活必不可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绿色消费首先要从自身践行。在日常生活中她十分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例如养成洗菜水的重复利用、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家用电器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要尽量取下插座,选择节能电器产品,尽量少使用空调等做法。平时外出就餐和家庭做饭实行“光盘行动”,和家人一起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倡导餐桌文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扔垃圾时也会时刻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通过分类把有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变废为宝。
人们常说,社区工作人员是离居民最近的管理者及服务者,他们既需要保证各项政策在社区居民中的贯彻落实,又要成为社区百姓的贴心人。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不仅仅有政策法规的宣传、行政手续的办理,更要处理生活琐碎与厘清理好社区的各种元素。通过这样的工作特性,盛楠在工作中经常向邻居和同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拾捡塑料袋、烟头、纸屑等搞卫生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绿色环保的正能量。
有人曾做过一项统计,一位社区工作者一天所需要走的路,平均都要上万步,盛楠也不例外,无论是因私还是因公,她更乐于选择“绿色出行”。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行,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她认为,尤其是近年来诞生的共享单车业务,其实也是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诠释,我们没必要选择专门购买车辆,而是以共享形式为自己选择代步工具,这样对节约能源,减少消耗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其实在平时的工作之中,盛楠也在用实际行动铺就着一条特殊的绿色消费之路。平日里报送的材料用过后,其实纸张背面仍旧可以使用,细心的她将废纸收集起来,作为平时记事使用,小小的举动坚持下来,收获的却是点滴环保理念与绿色生活习惯的累积加深。正是在这样越发具象且深入的绿色情怀下,一个计划同样在生根发芽。
一枝青苗如何带动更多青苗走上环保之路,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促进绿色生活不断健康发展?盛楠积极动脑,而且将好想法落于实践,一支由社区青少年组成的“青苗护绿队”在她的带领下诞生了。
盛楠在工作中发现,社区中孩子的身影不少,一个孩子对应的是一个家庭,他们犹如种子一般,恰恰是绿色消费理念最好的传播者。小区里的绿化及环境工作大多是由物业完成,能否通过居民参与,共同维护绿色环境的同时,又达到环保理念的传播作用?于是盛楠从带领孩子们在小区种植绿色植物开始,一棵棵小苗在无数双大手的帮助下,经过小手的努力种植于土壤之中。通过大家的呵护与关照,为小区增添了许多美丽景色。
以此为契机,盛楠通过活动传播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孩子们从活动中领悟到,环境靠大家维护,绿色的心愿正如这小苗一般,通过大家的呵护,一定会茁壮成长。于是环保生活方式又从这一双双小手的传递下,成为了更多家庭的生活元素,让整个社区的生活环境愈发整洁,让社会大家庭因自觉、奉献而更加和谐。
正如护绿队所倡导的“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从自身点滴做起、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盛楠坦言,自己虽然比这些队员的年龄要大一些,但总是能像姐姐一般,和大家成为温暖且拥有活力的大家庭,这其实也是绿色消费、环保事业的魅力所在。
(朝阳区文明办)
聂丽川
聂丽川,出生于1963年,与她聊起绿色消费生活有关的经历,慢条斯理间,让人感受到了她生活的细致。在家人眼中,她是拥有“七十二变”超强本领的万能环保主妇;在社区街坊邻居的眼中,她是绿色消费的环保达人。而她自己则认为,如今生活中的环保理念,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家风”,早已如充满绿意的清新甘露一般沁润了全家人的生活。
谈起最初的绿色消费理念奠定,她并没有从自己说起,而是聊起了已经96岁高龄的老母亲。“我妈妈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所以她一直拥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聂丽川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看着母亲颇具智慧的生活,当时感到非常敬佩。例如一棵白菜能够分不同部位,制作出可口的美味,做到不浪费。再如家里一件物品或衣服,用旧了用坏了,并不急于扔掉,经过母亲的巧手改造,总会发挥出新的作用。如今想想,当时母亲节俭且颇具智慧的生活方式,与如今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有着很多相似性。
伴随着日升日落,自己也为人妻为人母,这些节俭与生活智慧成为了母亲的宝贵财富,传承到了自己身上。尤其是伴随着环保理念在社会中的逐步推广,聂丽川更加关注如何做到低碳、环保、节约,让生活因为绿色与洁净更加健康。
于是细心的聂丽川主动从电视、报刊等媒体,汲取越来越多的环保理念与环保窍门,并且努力将其在生活中应用。在她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购买电器除了质量、价格等考量因素外,节能环保也成为了重要“门槛”。如果哪件电器想进入聂丽川的家门,必须在环保标准上过关。
此外,聂丽川认为,绿色消费的环保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母亲传授给自己的生活智慧与节俭的优秀传统,这是一种首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行动变为习惯,而长期的优秀习惯在家庭成员中传递,便形成了一种良好家风。
为了在家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家风,她以身作则,将家里的灯具都换上了节能灯,这样的话就不用很刻意去想怎样省电,节能灯已经为自己把好了节电关,而且从材料上说,较传统钨丝灯泡更为环保。另外,在生活的细节方面,她也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环保理念,看完电视或者出门都养成随手关灯断电的好习惯。并且爱护好这些生活用品,不让它们成为易坏品,一用十几年的冰箱都还如新的一般。
“不要认为你有钱就可以买资源,其实面对地球、环境,所有资源都不属于你,即使花钱也要节约!”聂丽川带着如此想法,开始琢磨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更加节俭。家里的厨房和厕所都安上节水龙头;用过的洗菜水和洗衣水都存着用来拖地;冲淋浴时站在洗澡盆里,节省下来的水用来冲厕所;淘米的水用来浇灌花木……用她的话说,这是“废物利用”。为了身体健康,也为了节能环保,家中也很少开空调,一般都是开窗通风。
智慧的人生总能让生活充满幸福,智慧的生活又会因理性更为健康。作为家里的“家庭主妇”,她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做菜时适量用油,尽量清淡养生,饭菜量适中,要求家人吃饭不能浪费。聚会外出吃饭时,她也会要求大家少用一次性筷子、杯碟,少点菜,不够再加,必须把吃不完的打包带回家中,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这样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由母亲传给了自己,又从聂丽川独具环保味道的生活,传递给更多家人。她家是一个拥有20多位成员的大家庭,因为母亲,兄弟姐妹以及子女家人们经常会聚会碰面,大家照顾老人的同时,也会交流各自的生活见闻,这其中少不了聂丽川因为环保而获得的幸福感。家人们不但对她颇具智慧的生活技巧分享感到兴趣盎然,同时也会将好方法于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尤其是自己的姐姐,在社区也是一位公益达人,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及公益服务,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并尝试绿色消费生活。
环保甘露或许正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律之后的幸福,简单之中的快乐。正像聂丽川所说:“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必须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只要你愿意自觉地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到绿色生活中来。”
(海淀区文明办)
刘保富
刘保富,1952年1月出生,快奔70岁的人,与他沟通起来,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干脆与顺畅。更让人敬佩的是,一提起微信等现代交流工具,他却并没有同龄人那般迟疑,反而从传输文件、格式要求、文字语言……说得头头是道。相信这样的与时俱进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不无关系。这样的与时俱进,同样也展现在他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中。
十几年前,刘师傅从工作岗位上下来退居二线,可生活却越加忙碌起来。出了单位的门,走上了社区服务的岗位,方便邻里、公益助民,并主动将党的组织关系转到海二社区居委会,现任苹果园街道海二社区党委委员、第六党支部书记、第二巡逻小组长。刘师傅告诉笔者,自己是个对生活充满浓厚兴趣的人,喜欢摄影,寄情山水,还爱舞文弄墨,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幸福老货”。用刘师傅的话说:“生活在这个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现在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也要为社会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发挥余热,也是有‘货的!”
刘师傅热爱生活,更喜欢在生活里多动脑筋,就拿绿色消费这件事来讲,他确实“有货”。
首先是对家中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别小看这样一个媒体上天天都在说的事情,一时做起来容易,可坚持下来却不易。他家一直放著三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存放,通过分类把有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变废为宝;有害的电池等垃圾会收集起来,统一投放到固定的地点。碰到邻居和朋友扔垃圾,刘师傅还时不时向邻居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架起一座社区居民和绿色环保的桥梁。
除了垃圾分类,刘师傅还很注重“绿色消费”。比如家里从来不点外卖;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纸杯;践行“光盘行动”,教育家人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出去买菜,从来都是使用的环保袋,不使用超市的塑料袋。
在日常生活中刘师傅非常注重节约用水用电,刷牙用口杯接水,洗脸在脸盆里洗;洗衣时将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都是手洗;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擦地、冲马桶等;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选择节能电器产品,家用电器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要取下插座,极少使用空调等。
进入他的微信世界,从塞外江南到山西大同,从无锡苏州到青海西宁,不但发现他是个喜欢旅游的人,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这样的挚爱也融入到了自己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宣传中。
如何利用家中器具泡发豆芽?如何养好平安树和龟背竹?如何利用好家中工具,低成本投入,让家中更洁净?诸如这样与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方式有关的生活小常识文章,不但成为了刘保富绿色生活的记录本,更成为了他推广这一健康环保理念的桥梁。他认为,绿色消费理念最好的传播方式就是居民们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载体,互相交流、互相传递。而最佳的发展路径,则是越来越多人自觉地加入、尝试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生活方式。最普通的身边行动,恰恰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刘保福将自己的“货”传递给更多人,所收获的则是绿色消费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朋友所接受。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减少污染,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刘保富师傅环保的实践宣言。
(石景山区文明办)
(编辑·郎永)
33217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