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蔚
上世纪90年代随父母搬进商品房,搬家时我负责打包细小物件。拉开写字台的三个抽屉,两个抽屉是邓丽君的磁带,还有一抽屉,除了邓丽君的磁带还掺杂了些费玉清和龙飘飘的磁带。
这三个抽屉,是父亲的精神粮仓。
上小学那会儿,每天一大早,邓丽君的歌声就是我的起床铃音。美好的旋律在屋内外环绕,迅速扩散。父亲哼着朗朗上口的小曲,骑着二八大杠送我上学,然后拐道上班。晚饭时分,清晨大饱耳福的邻居们经常带着空白磁带来我家串门,“早上有首曲子不错,帮忙翻录一下。”
父亲便会露出遇见知音的热心:“是哪一首呢?”
有点音樂细胞的邻居会哼出副歌部分,以便快速识别出这首歌曲。不着调的邻居哼哼半天都像是在搞创作,只得重新检索“大数据库”,让父亲把早上播放的曲子一首首放给他们听。父亲这时都显得极有耐心,因为又有理由再听一遍了。
据父亲事后回忆,他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便惊为天人。让他脑洞炸裂,审美意趣被带入另一个别开生面的精神洞天。
父亲跟我讲过一件趣事: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集镇闹市溜达,惊见一身着光鲜西装的男子手拎原装三洋双卡录音机这件稀罕物,最大音量地播放着邓丽君的歌曲。由于这款“神器”的播放音质秒杀其他录音机,因此西装男身后尾随着一大波痴心听众。年轻男子显摆到哪里,邓丽君的歌声便飘到哪里,听众也便跟去哪里。
这事令他印象深刻。
当年母亲工作的食品店里有个年轻的营业员,我喜欢做她的跟屁虫,因为她带我逛街时动不动就往我嘴里塞吃的。那时候,有个小哥经常跑来店里找她,“邓丽君又出新专辑了,有空来录”。
于是周末,她便带着我跑去小哥家翻录磁带。小哥会耐心介绍哪些是邓丽君的原声带,哪些则是翻录带——音质可能会有瑕疵。两人还会边听音乐边品评。现在想来,那位小哥,他一定挺嫌我碍事的。
我目睹过一揽子邓丽君磁带封面照,她总是以温柔甜美、仪态大方的形象示人,仿佛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的神仙姐姐。在我顽固的执念里,邓丽君是“去杂质”的。当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听惯了民族和美声唱法的父辈们,突然被一首首“靡靡之音”把耳膜劈开、把耳朵叫醒。
邓丽君帮助闭塞的父辈们打通了灵魂的任督二脉,使之情感的淡水湖泛起了浪花一朵朵。
我有一次赶赴家乡小镇的喜宴,与一位大腹便便的成功人士同桌。周围人频频向他敬酒说些恭维话,他也频频举杯,捧起肚子施以回礼。此时,助兴音乐响起——一首邓丽君的《甜蜜蜜》。他抬手示意大家把端起的酒杯和对自己的恭维都先放一放,“听我女神唱首歌吧。”他说。
还有一次,跟一位邓丽君的崇拜者喝茶聊天。他说:“我最近碰到了一个音乐人,终于弄懂了为什么邓丽君的歌曲经久不衰,而其他流行歌曲往往都是一阵风。”他面露得色地解释说:“首先是音乐编创。她的歌曲中掺入了中国民谣小调以及地方戏曲风,因此朗朗上口,如《小城故事》《千言万语》《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其次是伴奏编曲跟她的唱法很搭,很有心地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如竹笛、古筝、二胡、扬琴,让华人感觉亲近。”
我事后认真搜索了一下,其实原因还不止这些。比如“在经历变声期后,邓丽君真声甜美、柔和、细腻的音色是她70年代后演唱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受广大听众喜爱的重要条件”;又比如,邓丽君吐字清晰,“普通话的发音水平非常出色,演唱时的吐字归音也十分清晰和完美”。
所以,任何“有望接近邓丽君华语乐坛地位”的说法,都会引起父辈的不屑甚至是动怒:“现在的歌手怎么能和邓丽君比,话都说不清。”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邓丽君的演绎,唱出了恋人隔空思念的哀伤,恰如其分的深情、眷恋、彷徨、期盼与羞涩,直把听众的心唱碎了。她是那种能把你风干的心灵戳出泪窟窿眼儿的灵魂歌者。
我每听一遍,都泪眼迷蒙,那真是在用纯净的声线拨弄你那根最柔软的心弦啊。闭眼聆听这天籁之音,第一感想总是,邓丽君没有离开我们该有多好,这声线乃是上天的恩赐啊。
前些年给父亲买了个智能手机,帮他把邓丽君歌曲全集下载进音乐盒子。他看着歌曲列表略带自责地说,“我竟然还有这么多邓丽君的歌没听过。”那口吻,仿佛辜负了偶像的劳动成果。
有一个90后同事也跟我聊起,“我妈第一次要我在电脑给她下载歌曲时,三十多首全是邓丽君。”
从磁带到手机,变换的只是存放载体,父辈们依然保持着对邓丽君恒温的热爱。
邓丽君特别热心慈善事业。她通过开演唱会为残疾群体募集资金,她频繁出入敬老院、孤儿院,参加赈灾晚会,践行着她的诺言“用自己的力量最大化地帮助那些苦难的人”。
她曾每月匿名支付生活费和学费给几名孤儿。这些孤儿成年后都不清楚是谁在帮助他们。如若不是在邓丽君过世后由其男友说出,这可能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我时常惊叹和艳羡于我们的父辈,有幸“迷恋”过如此优质的偶像。无论是唱功实力、音乐修为、乐坛地位,还是谈吐修养、人格魅力、灵魂特质,她都远远超出了世俗对一个歌星的定义与认知。并且,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下,邓丽君仍然无法撼动,不可超越。
不得不说,我们的父辈共推邓丽君为“偶像”,真的很有眼光。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