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婷婷 范玉豪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3)
自2020年初,全球面临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肆意蔓延的严峻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屡被突破,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做出重大战“疫”部署,从1 月23 日对武汉采取封城措施开始,全国集4 万多名医护人员全力驰援武汉,全国各地大力支援,国内防疫形势逐渐好转;但境外疫情却呈爆发之势,国内随之面临的是境外输入病例压力的增大。为防止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高校继续延期开学,同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学生必须“宅”在家里。这种长时间被迫待在家中的状态使得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时期的“宅”。
传统意义上的“宅”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1]。不同于以往的“宅”,我们可以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深“宅”行为定义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大学生普遍待在家里,由此产生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变化的统称。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作为社会重点培育的对象,加强对大学生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深“宅”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宅”行为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危害,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因深“宅”行为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在面临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及以后重大突发事件时必胜的信心和较强的心理防线,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大学生深“宅”行为,笔者选择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此次调查研究。特殊时期,以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共收到问卷339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占有效样本的69.94%、30.06%,本科生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7.28%、30.38%、
17.72%、14.56%。
文章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宅”行为访谈基础上,参考相关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文献,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设计了“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大学生深‘宅’行为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共22 道题目,分基本情况(年级、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等)、深“宅”行为调查(深“宅”时期学习、社交、心理等)。问卷的相关问题设计尽可能具有全面性、相关性、拓展性等特点。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特殊案例进行专题访谈,以便更有深度地了解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深“宅”行为。
1.研究群体的特殊性
早期深“宅”行为主要研究的群体是指喜欢待在家里,不喜好社交、不喜欢外出的人群。近年来,“宅”主要指受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因素影响的人群,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方式。受疫情的影响,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深“宅”行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生。相比之前深“宅”行为的研究群体,现阶段研究的对象与前者研究的对象不完全一致,前者研究的是特定的群体,而现阶段研究的是必须深“宅”家中、数量众多的大学生群体。
2.研究背景的复杂性
大学生变“宅”,成为深“宅”行为主要研究的群体,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下形成的。新冠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其病源、宿主难以探寻,抗击病毒的疫苗研发与生产需要大量精力。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为了及时控制疫情的发展,各个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施差异化、有效化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大学生深“宅”行为就在这个复杂的特殊时期得以逐步形成。
3.发展时间的短暂性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深“宅”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时间范畴。全国人民勠力同心抗击疫情,新冠肺炎最终会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大学生会逐渐被安排返校,大学生群体逐步恢复疫情之前的学习、社交、娱乐等日常行为,那么大学生也会逐步摘掉“宅”的标签,特殊时期“宅”的群体会发生重大改变,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深“宅”行为的发展也将随之消失。
调查结果显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按照国家要求“宅”于家中,正确对待这次疫情并高质量地完成自学自检任务。但深“宅”行为对部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方面也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深“宅”行为的危害最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快速下降。近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各高校也紧抓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新冠肺炎的爆发及蔓延,使大学生深“宅”家中,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没有适宜的锻炼环境,也没有运动的积极性。此次调查中,有35.13%的大学生晚睡晚起;有47.79%的学生一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6 小时,其中21.84%的学生超过8 个小时;对于疫情防控期间是否会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身体锻炼,选择经常锻炼的学生仅有23.73%,偶尔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分别占64.87%和11.39%。这表明缺乏锻炼的大学生在家中手机不离手,晚睡晚起,容易导致大学生运动技能的衰退或丧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此外,深“宅”行为的危害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深“宅”家中从客观上割裂了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直接交流,这跟大学生活跃的个性严重不相符,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1.84%和7.91%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心理疏导。在经过对线上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与实例访谈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主要集中体现在两类学生身上:积极入世型大学生与消极避世型大学生。积极入世型的大学生因缺乏与外界相联系的客观条件,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容易陷入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中。特别是对急于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闭塞的深“宅”行为使很多学生对社会环境和就业要求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利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容易导致焦虑和压力,甚至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初期,享受安稳在家的闲适,但到后期则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倾向,缺乏担当意识,滋生避世念头。这部分学生虽然表面上没有压力与焦虑,但其行为本质却是一种逃避现实、得过且过的自我欺骗和自我迷失。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圈主要是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本科期间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中一般都有极具个人魅力的核心人物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也会有一些反面例子起到警示作用。通过正反面例子对比,净化同辈环境,从而促进同辈成员形成正确的三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说,同辈群体环境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同辈环境是亲子环境没法取代的,不仅是因为与父辈的思想观念差异大,更因为即使亲子及师生之间有所谓的平等,说到底也只是作为公民的平等与人的平等,这种平等不可能取代或完全弥补亲子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2]。
然而,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深“宅”家中的大学生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恰恰相反。图1 显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88.92%的大学生通过微信、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但仅有25%的大学生频繁与朋友、同学联系,如表1。在这种不仅缺少与同龄人的面对面交往,而且长期与父辈在一起的情况下,易引发家庭矛盾。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缺少同辈之间的直面沟通,无法与同辈产生共情,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即使在现实世界中出现同辈榜样,深“宅”家中的大学生也只能通过网络了解到,其影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与父辈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差异较大,长时间相处,易发生抵触情绪,激化家庭矛盾,最终导致不愿与家人交流,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造成越来越“宅”的恶性循环。
图1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
表1 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大学生与朋友、同学之间的联系状况
“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3]这种联合从来不是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们彼此所发生的关系的总和。这种联合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力,是个人融入社会发展、社会促进个人发展的桥梁。然而,新冠防控,封关设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联合,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严格履行深“宅”家中的义务,但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基本上只能通过网络进行社会观察,洞悉社会变化。表2中,X代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程度;Y代表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担心,通过交叉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自认为对疫情防控信息以及社会环境比较了解,但对就业问题仍比较担心。这是因为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对新冠疫情的解读也有多种说辞,对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变化的讨论更是纷繁复杂,使得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自以为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网络信息,就掌握了社会环境。其实不然,大学生普遍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缺少正确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对就业问题的担心上。
表2 交叉分析
由于大学生所掌握的社会信息与实际信息不对称,大学生个体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社会发展中无处安放,这一点在难以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显著;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异常放缓,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就业机会。同样,应届大学生也无法及时回校完成实验与实践、不能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等,导致毕业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往年相比有减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合适人才,进而也无法妥善安置个人。因此,疫情所导致的大学生深“宅”行为,延误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个体的人,更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时期,为深“宅”家中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政治保障、学校的线上教育、家庭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目标的明确,不断增强自身本领、提高能力,促进自身达到社会所给予的角色期待。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其发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大学生正常学习,党和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首先,关于大学生开学与开课问题,党和国家做出大学生延期开学、线上教育、“停课不停学”等重要指示,并将相应政策及时传达到各教育部门、各高校,以确保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与正常学习;其次,关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答辩问题,则建议通过网络答辩的形式进行,在疫情后期则做出允许部分毕业生提前返校等决定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再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针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4]。最后,关于大学生防控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国家不仅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电话,教育部联合人民网开设“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课程,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无论是大学生的开学开课还是毕业生的答辩与就业,党和国家及时推进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在防控期间给大学生的政治保障,更是疫情期间稳定万千学子心绪的定心丸。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第二家园”,时刻心系深“宅”在家、无法出门的大学生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不仅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耽误的教学进度,还提前做好了预防和应对措施。针对学生疫情防控期间深“宅”行为带来的问题,高校更应该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主要措施有:第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各高校负责人重视防控期间学生需求,杜绝形式主义,切实解决学生首要问题。特殊时期容不下“不作为”的高校职工,对于敷衍了事的教师或职工应及时调整并处置;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高校教师要精心设计网络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课堂的魅力、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深“宅”大学生走出舒适圈,尽快通过网络教学投入到正常的学习进度中,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第三,多渠道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许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让深“宅”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摆脱疫情期间只能深“宅”家中的迷茫。另一方面,高校要多举措做好防控期间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开通高校防控期间心理辅导热线,编制发布《大学生防控心理调适手册》,设立专门的微信群等等。总之,特殊时期特殊对待,面对疫情所引发的大学生深“宅”问题,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全校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得到正确引导,多渠道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筑成防控胜利的坚实堡垒。
防控期间,部分大学生纷纷化身为宅男宅女,沉溺网络,身体素质下降,缺乏人际交往,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关。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与权威,是大学生在防控期间接触最多的亲人,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督促者”,而不是“干扰者”。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人观念,与时俱进,平等对话交流,让其进行适当的宣泄不至于太过于依赖网络,进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中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其次,在帮助在家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父母在监督孩子学习,督促其积极进取,使大学生摆脱懈怠状态的同时,也要避免急功近利,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最后,父母要多鼓励支持孩子,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深“宅”家中并不是大学生的心之所向,制定计划、监督学习说到底不过是通过外力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而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鼓励、支持和引导,激发内在动力。家长既要监督孩子,也要不断鼓励孩子,使“外力”拉动与“内力”推动的作用最大化,更要在社会性普遍引导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孩子进行家庭式的针对性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时期,众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志愿投身于防控行动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多数大学生虽然“宅”在家中,但不能无所事事,更不能得过且过,要在国家、学校、家庭创造的良好外部条件下,充分地发挥积极能动性和主观创造性,按时按点完成线上课程及线下作业,提高自身的自觉性;要创造条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应届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势要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形势不容乐观而急躁不安,更不能因噎废食、消极避世,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在反省自身中,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身本领能力,完成社会角色期待。具体而言,在防控期间,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精准掌握自身的能力、准确评估自身的实力,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任务,明确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然后进行任务划分,分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清单任务,由简至难,由大到小;最后,自身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通过自我鼓励增加自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新冠肺炎的爆发是一次突发性的全球危机,是对我国疫情防护、医疗卫生制度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的一次重大考验。在防疫的特殊时期,“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深“宅”行为,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科学解决。研究新冠肺炎防控时期大学生深“宅”行为具有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不仅丰富了“宅”文化的内涵,而且对当前以及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深入研究、长期研究。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领头羊,作为党和国家寄予厚望的群体,在特殊时期,应该努力克服深“宅”行为的不利影响,“宅”在家中仍能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熟知时事政治,在学习方面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方面以好习惯规范自己,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水平,使自己可以不断满足党和国家未来伟大事业发展的需要,争做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期许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