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白林
今天一看,来的都是年轻人。我活了90多年,搞黄梅戏搞了65年,今天讲一点故事。讲一点什么故事呢?我这一生经历过酸甜苦辣,我今天就讲甜的。苦是甜的前兆,所以我就讲一点这些。我现在讲的几个故事都和这个有关系。
现在大家都看到戏曲要进校园,这个跟我们党中央“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有关。大家都知道的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好多文化,不管是印度的也好,希腊的也好,埃及也好,他们的东西能拿出来吗?我们随便拿老子、庄子、孟子、孔子,多得很。我是搞戏曲音乐的,不说从战国开始,就说从宋到现在也是上千年的历史了。黄梅戏说起来有200年的历史,中国昆曲有600年的历史,但是别忘了在安徽还有青阳腔,它的历史也是600年,可以跟中国的昆曲并列。为什么呢?它当时在全国流传,时尚、厉害。现在青阳腔在安徽没有了,没有了,到哪去了?在黄梅戏里面。黄梅戏的老艺人是谁把它弄进来的?这个资料我们都查过,查不到,没有文字资料。只有艺人口传,但是不能瞎说,瞎说绝对靠不住的。只能说是黄梅戏的艺人把这些好东西拿过来的。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听到过的,比如刚才教授提到的《天仙配》。《天仙配》是1955年我们在上海拍的,里面用了两个腔现在大家还记住,一个是仙腔,一个是阴司腔。仙腔大家都知道,最后七仙女上天了,“那一年春暖花开日”就是仙腔,典型的仙腔,我跟王文治作曲说尽量保留原来的东西不变,变在哪里?我写了个二声部的合唱。到现在我们的作曲家,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都在用。这两个我提一下,你们知道就行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黄梅戏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要吸收继承,继承什么呢?继承传统。继承什么样的传统?优秀传统。我不说传统有多好,我不知道哪个曲调是最好的,起码我在我研究和继承的传统曲调里面还没有发现。这些黄梅戏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是无数的先辈艺人努力创造、大胆吸收、勇敢改革取得的。昆曲是好的,但是昆曲也在演变当中。怎么演变?我举一个例子,我到杭州去拜访一个先生,他就讲了好多话,最后他的话发表在1950年的北京日报,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弄成现在这个样子靠改革,怎么改革呢?昆曲600年,《十五贯》只有200年的历史。《十五贯》当时演出是12个小时,要演三个下午。当时那个先生说,改成6个小时。6个小时也不行,坐不住。跟我年龄相仿的是周先生,我说你们怎么改?他说时白林同志,我也不知道,你说改就改?我说当然,不改不行的,不改过不去。这个“改”我们是从1963年在广州参加广交会开始的。
现在我就说《天仙配》有这个行业的历史价值,《天仙配》继承了传统的仙腔、阴司腔。在《天仙配》的改革中,石挥这个人是功不可没的,是石挥导演提出来拍艺术纪录片的。节奏是上海交响乐团伴奏的,这是第一大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这样的大艺术家太值得我们尊敬了,他好在哪里?现在戏曲进校园,人家是1952年看到黄梅戏在上海光明大戏院演出,看了之后他说好,第二天就在上海《大公报》写了文章,要向安徽的地方戏学习,说闻到了泥土的气息。这就是作为教育家的贺绿汀,这是1952年。到了1956年,黄梅戏拍了电影《天仙配》之后,我们受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这时候就进入了最高音乐学府,我就觉得对他们敬佩得不得了,这就是戏曲进校园。
于是这几年我也写了几篇文章,出了几本书。有几篇文章是“要我写”、“我要写”,我要写的都是跟音乐改革有关的。有一篇文章叫做《听唱新翻杨柳枝——为新编黄梅戏<红楼梦>的音乐喝采》。当时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们报社来找说,时老您看这个不像黄梅戏了,您看像吗?我说像,很像,很感动人。他说哪里感动人?我说音乐感动人,唱得感动人,马兰演得感动人,黄新德演得感动人。这是第一篇。
后来又拍了一些黄梅戏电视剧,有人就说这不像黄梅戏,这是搞的什么?我说你不要怪胡连翠,作曲的是我们作曲家。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叫《黄梅戏电视剧<春>的音乐听后》,我赞赏了他们。后来韩再芬也来了,韩再芬演了一个《徽州女人》,因为这个音乐我看了好多次。后来也是有质疑的,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评<徽州女人>的音乐创作》。为什么我要写呢?我曾经写《天仙配》,现在大家就觉得是传统化发展,如果《天仙配》没有当时的社会反响,这样的大导演你承认吗?演员唱的导演不同意,他不同意你有什么办法?这是《天仙配》。《女驸马》呢?也是多次改成那样的。所以我们的黄梅戏跟上海有亲缘关系,这几个戏都是上海做的。
我今天老人说点老话,如果要叫我表个态的话,我今天上午写了四条:第一条,做忠诚的传统继承人;第二条,为人民的发展需要;第三条,多与中青年交流,不是不要老年人,但是也要把中青年拉进来;第四条,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人。我是黄梅戏和中国民族音乐哺育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