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当代性和跨地域性

2020-05-14 13:48
黄梅戏艺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剧种黄梅戏演艺

□ 韩 生

首先感谢有这样一个基金会。全国有这么多剧种,但是为一个剧种建一个基金会,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觉得这个意义非常重要。

黄梅戏在我心目当中从来不是一个地方性剧种,虽然黄梅戏是地方性的,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现在全国都在做传统戏曲保护,但是我觉得黄梅戏从来不需要担心。黄梅戏作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就像出自昆山的昆剧,已经熔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了。我们查资料的时候知道黄梅戏来自于黄梅,流传安徽,实际上它已经深入全国。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讲古老,查资料可以追溯到唐代。它的形成是比较晚的,但是一旦形成以后,它就有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属性,再就是对当代艺术的吸纳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跨地域的文化生态,所以黄梅戏不仅是安徽的,更是一个全国性剧种,戴平老师说希望上海安徽一起来合作,这个是挺有可能的。

还有一个大背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前不久在江浙沪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论坛,我做了一个发言,题目是《长三角戏剧演艺生态建设探讨》。我说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是全球竞争合作的地方,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平台,许多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都发生在这里。中国京剧源头在安徽,黄梅戏在安庆发展壮大,越剧在浙江,话剧在上海。所有的这些都是近一百年以来发生的。2014年,有104个国家成员的国际戏剧组织从巴黎迁到了上海。这些都是以长三角为发源地,对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长三角感到骄傲的。在这当中我们看到戏剧的土壤,而黄梅戏恰恰生长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它的生存空间植根于这片土壤,种子播洒在中国各个文化更广泛的土壤里。还有黄梅戏的民间性,它来自于百姓、生活,这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由于来自民间,黄梅戏始终保持了草根性,与当今社会有最大的亲和力。很多艺术逐渐冠上了高雅的名字,而黄梅戏保持了这种和民间民众的亲和,这是基于自身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原因。面向最普通的人,面向最大范围的观众使黄梅戏保持了最大的生存空间。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假设黄梅戏没有列入非遗,是不是这个剧种就失去发展条件了?我们坚信黄梅戏一定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因为我们今天看到黄梅戏已经和刚才提到的电影《天仙配》的时代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从来都是叠加发展的,戏剧始终都在吸纳它所处时代提供的生产力和文化产生的成果,所以黄梅戏就保持了这种吸纳。它和其他的戏剧不太一样,它的吸纳能力可能更强。

现在全媒体时代,戏剧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戏剧艺术发展的生态文化,从人文生态、艺术格局、戏剧形态、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戏剧最突出的特点,在形态上,是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第二在格局上,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据统计,到2018年网民规模达到9.25亿,互联网用户达到59.6%,手机网民8.0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3.2万,使用手机的比例为98.6%。为什么关注这些?现在全民主要连接媒体的方式都通过网络、手机。这是我们要看到的,和新媒体结合是一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戏剧本身存在的着力点,将来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过去五年是我国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到2017年增加43%,票房收入从22.6亿到25.5亿。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统计是55.39亿,出境旅游是2.9亿。2018年全国旅游业收入9.94万亿,有专家说将来旅游演艺这块会增长16%,16%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收益率要超过房地产,所以体量很大。同时我们看到上海现有演艺剧院100多家,刚才戴平也说上海达到亚洲演艺之都的水平,现在伦敦234家,巴黎353家。现在上海各类演出的演出人次每年是600万,纽约是2800万,伦敦是2200万,东京是1200万。上海的目标是世界城市,也就是从600万到2200万这样的差距,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上海曾经有19个剧种,目前只有7个剧种,所以我讲黄梅戏在上海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接下来是创新,无论对创作管理者、经营者而言,创新不再是单一的,只需要艺术家完成的一件事,还需要包括艺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努力。这几年我们总结艺术创新和演艺转型的动力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引领,最终是文化引领新的价值观念,从内在的意义上推动文化转型。第二个是科技推动。包括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创新都在开拓着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新的天地。第三个是产业推动。这个就是以市场主导,研发推动,使艺术产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也就是说,科技、产业、文化只是一个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结合点。所以有时候我们一看你们的作品并不是特别看好,但是它确确实实从我们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对这样的需求我们有相匹配的内容能够对接上。

我们相信黄梅戏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在做,但是和今天不同,是完全陌生的方式,可能是熟悉的曲调和故事内容,就像所谓的“熟悉的陌生人”。其实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非遗不太一样,其他非遗要扶持,要有抢救的感觉,黄梅戏可能不一样,它自身的活力还相当大。黄梅戏艺术的存在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联系非常紧密,不仅仅是形式,每一代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都影响了戏剧艺术的内容与形态。所以说黄梅戏和任何剧种一样都始终和人类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关注如何走近现代人的生活的问题。

我们最近正在热播的影片有一个《哪吒》,这么一个成本不太大的作品,没有想到它的票房已经突破45亿。我们很多动画界的朋友认为这个动画制作水平没有达到非常精良的程度,但是它在内容创作上有一个巨大的启示。我认为这个影片讲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讲了不放弃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好多家长跟孩子在电影院里一起哭。这个电影不再是一个熊孩子打怪升级的故事,哪吒是我们在生活中成长的一个典型。《哪吒》不像我们过去看孙悟空,这个主角是一个充满神力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能力,但是在他作为普通人的父亲面前就是个孩子。我们五几年拍摄的《牛郎织女》中,秀才变成了一个牛郎,变成一个农民,当时中国社会正是在这样一个转型之期。如果当今的人再拍《牛郎织女》,又会和今天的社会找到紧密的连接,这就是黄梅戏的当代性。

猜你喜欢
剧种黄梅戏演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