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山
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不符合人民利益。此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出台,将加大针对网络暴力的依法惩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2020年3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核通过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开始施行。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此前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于此次《规定》的出台,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此次重拳出击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如今,网络作为精神世界的“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在这里将自己的心声和观点发表出来,希望得到共鸣和理解。然而,在网友交流比较广泛的地方,一些网友因为对事实本质不了解而发表偏激的观点,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人进行谩骂,促成“一边倒”的群体言语攻击等行为,打破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如下: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对当事人名誉造成损害;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
由于网络中用户的匿名性与隐蔽性的特征,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威胁互联网环境的一大危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9》调查显示,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其中,暴力辱骂又以“网络嘲笑与讽刺”及“辱骂或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74.71%和77.01%;其次则是“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分别为53.87%和45.49%。这样的言语攻击,体现了网络暴力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对受害者的尊严进行践踏。社会计量器理论指出,自尊是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好坏的一种内在反映,它代表着个体和社会以及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被排斥和被攻击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感受都会给个体的自尊带来消极影响。网络暴力,把排斥和攻击无限放大,会使得受害者产生羞耻感和耻辱感,尊严丧失,直到怀疑人生的价值。很明显,持续遭到网络暴力,容易使受害者在丧失尊严后,产生绝望心理,甚至走向自杀。可以说,国家之所以坚决反对网络暴力,不仅因为其行为本身的非正义性,也因为它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和影响。
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更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且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发生。
2.“人肉搜索”将网络暴力推向极端。人肉搜索本身是一个有别于机器搜索的中性词,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海量人工互助提供知悉信息的方式,不断汇总和清晰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但是,它的杀伤力之强,社会危害性之大,通过众多事件已让人们有了清晰认识。比如,很多人总是在尚未查清事实的真相时,就对事件当事人妄下评论,利用当下大数据的便利去搜集当事人资料然后将其公布于众,将个人隐私随意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导致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被打扰。另外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人肉搜索”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也很有可能会为了报复他人或者一己私欲而利用广大网民的善良和正义感,捏造一些虚假、毫无根据的事情对其进行诽谤。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人们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人肉搜索”如果被滥用,就会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工具,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3.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他们的年龄也决定了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不够,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4.网络上的舆论表达更加注重娱乐性。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缺乏自我节制,忽视当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很容易令其将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了弘扬公平正义,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此次出台的《规定》,针对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活动进行了强制约束,完善了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其中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的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二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等内容的违法信息。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二是维护广大网民切身利益的需要。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制定实施 《规定》,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治理任务,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而 《规定》中的生态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开展弘扬正能量、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相关活动。更重要的是,网络、网民、媒体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将自律与他律适度结合,把握好言论的度,学会理性将网络暴力之恶转为善。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而引发的虚假信息、用户隐私、算法歧视等负面影响的持续发酵,我国相关立法和标准开始关注算法推荐。《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家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最新修订草案等都作出了规定,要求标明“定推”字样,给用户提供“退出”选项并删除个人信息,禁止歧视、欺诈等。
防治网络暴力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在网络上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负责的网络行为。那么,在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收集证据线索。面临网络暴力的行为时,首先需要进行证据的收集,注意保留网民留下的信息,可采取截图、摄像等方式保留证据,但要注意这些信息保留完整、准确和清晰。
2.进行举报或报案。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此目的一方面是借助有关部门的影响力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可以备案,以备将来诉讼证据的收集。一旦某些网民或者自媒体的言论严重涉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侮辱等刑事犯罪时,可要求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3.及时委托律师。建议及时委托律师介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此种情况是否构成网络侵权,根据律师的建议向网络信息提供者以律师函的书面形式发布函告,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提供网络地址或者足以准确定位侵权内容的相关信息,以及要求删除相关信息等。
4.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委托专业的律师向侵权行为人或者网络信息提供者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刑事自诉,要求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者恢复名誉等责任。
对于试图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的网民而言,最初可能仅仅是一两句有心或无意的批评,逐渐集结成群形成“骂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代表正义和真理。如今,当我们批判网络暴力,却连是否在批判的同时形成了一场新的网络暴力也不自知。以众怒之名去惩治一个不相关的人,甚至真相都可以弃之不顾,便不是正义,而是“私刑”。有人用“言论自由”和“评论无罪”来粉饰暴行,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自省?网络暴力从来不是言论自由,它是一场群体谋杀。当一个人躲在网络后只是通过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就去随意伤害他人的时候,应深入思考,即使在法律约束不到的地方,在人性之恶可以被肆意放大的地方,仍然还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和灵魂深处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