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波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87-01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學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也就是说,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具体操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查阅有关鲁迅以及《朝花夕拾》的相关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和经典之间的隔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增强阅读信心,提高阅读兴趣。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在解读“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时,教师可补充该意象相关诗句,从而让学生明确该意象所隐藏的作者情感。这样既不脱离诗歌本身,同时又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了解诗人的情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人教版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搜集资料”的要求。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拓展需要做到三“适”。
(一)课堂教学拓展要适合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于漪老师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可见拓展应当立足于文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文本,把握重点。
(二)课堂教学拓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课堂教学拓展的方式方法要适当
当下的很多语文课,说到课堂拓展无非就是播放音乐、视频,放映相关的幻灯片,如此而已。其实,课堂拓展的方式方法绝非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重点,设计各种精巧的拓展。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闻田硕.拓展延伸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