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娜
摘 要:德国作曲家乔治·飞利浦·泰勒曼的德语歌剧《圣齐奥的胜利,还是人性善的胜利》讲述了阿拉贡大王子加西亚因其母后对他管教甚严,不满而发起复仇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剧中各种人物之间的爱,以及这些爱对剧本的影响效果,来引发人们对爱的力量的感受和思考。
关键词:爱;复仇;人性;歌剧
巴洛克时期著名德国作曲家乔治·飞利浦·泰勒曼在德语歌剧《圣齐奥的胜利,还是人性善的胜利》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来自西班牙的故事。大王子加西亚由于其母后西尼尔德以及将军孔萨沃禁止他骑国王圣齐奥的马,发起复仇,污蔑两人通奸背叛国王。二王子费南德欲检举揭发大王子的复仇计划,却被大王子要挟。与此同时,大王子欲抢走国王私生子拉米罗的暗恋对象、王后的养女雷奥妮公主,而实际上雷奥妮却暗恋着拉米罗。拉米罗准备与加西亚决斗来获取雷奥妮的芳心。在决斗前费南德打破了沉默,真相大白。加西亚得到了母亲的宽恕,父亲对他小以惩戒。拉米罗和雷奥妮最终顺利结婚。在这个歌剧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而最终人天性中的宽容善良获得了胜利。因此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详细分析了这部歌剧里不同人物之间的爱,以及这些爱对剧本的影响效果,以此引发人们对爱的力量的感受和思考。
一、各人物之间的爱及其对剧本的影响
(一)大王子加西亚和母后西尼尔德之间的爱
仅因为加西亚的母亲不允许他骑御马,他就对母亲产生了报复心理,欲造谣诬陷母亲的清白,表明了他强烈的恨意。生理上来说,加西亚是西尼尔德的儿子,自然他是爱他的母亲的。但是心理学上经常说,往往恨是由爱而生的。且他生性易怒凶狠,一旦他的爱得不到维护和接受,他爱的越多,恨的越多。西尼尔德认为她做了为儿子好的事情。而这件事却伤了加西亚的面子和感情。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基于爱做出来的事情,表现出来总是既好又坏。”再加上将军也参与进来,一起帮助王后反对他骑马。加西亚的愿望和威严被二人当着众人的面扼杀了,作为未来的储君,简直顏面扫地。
在王后被当成罪犯关押的时候得到一个机会与加西亚长谈了很久,耐心给儿子讲道理,祈求他澄清诬告。加西亚与母亲深谈后,想法发生了剧烈的动摇,良心受到了拷问。然而,他还是坚持要复仇。这背后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对自由和权力的追求。尽管加西亚和西尼尔德有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他也不想被母亲禁锢自己的自由。这场复仇计划也将本故事引导到冲突的核心。这样的开场冲突给读者带来了内心的震撼和刺激,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角色代入,感知到这样一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并迅速对作品产生兴趣和理解。西尼尔德对这个儿子非常失望。但她在监狱里请求国王,在她死后如果她被证明无罪,一定要原谅大儿子加西亚。甚至在死前说道:“他们会从我的死亡中明白的,因为有勇气赴死的人才是有节操的。值得安慰的是我也将体现我的意义:身体虽然化为灰烬,精神仍然是天上的启明星。”这证明了王后不仅真正爱着自己的儿子的,而且对儿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完全无私的,极其崇高的。虽然这部歌剧到这个部分让人一再觉得匪夷所思,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如果一个母亲真心爱自己的孩子,她确实很有可能做出这些事情,毕竟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即便法律上来说,她的大儿子确实有罪,但一位母亲想要维护自己孩子的心还是能够被理解的。尤其是当读者也是为人父母的情况下,这种心情是更加能够体会的。
加西亚和西尼尔德之间有爱也有恨,这些感情激化了悲剧情节的展开。这样的开头就像是这部歌剧的龙头,它很好地引出了整个故事,让人怀着难以置信的心情,想要继续欣赏接下来的内容。同时它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爱和恨的思考。归根结底,其实人们生来还是有善心和爱心的,尤其是亲人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关系。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是十分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这样的开头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本歌剧在描写王后与大王子二人的戏份时,花费了浓重的笔墨,为的正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们通过故事中激烈的亲情碰撞想起亲身的经历,达到对剧本互通互感,身心共鸣的作用。
(二)二王子费南德和母后西尼尔德之间的爱
费南德在这部歌剧中戏份相对较少,但他是这个故事的关键角色。他是圣奇奥和西尼尔德的小儿子,生性平和善良,与大王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温和的费南德在听到加西亚的复仇计划时,竟与加西亚大打出手,一反常态。费南德通过一段演唱强调道,加西亚毁了母亲的清白,对母亲极其大不敬,作为一个儿子去诬告母亲简直有违人性。这段内容反映了费南德对母亲的爱转化成了对他哥哥的暴怒。
虽然如此,他对哥哥还是害怕的,被加西亚威胁要发誓对哥哥忠诚的时候,他又软弱了,并且成了帮哥哥保守秘密的人。此后他一直犹豫是否要打破沉默。这种矛盾的心理几乎将他的母亲杀死。所幸他对母亲的爱战胜了内心对哥哥权威的恐惧。最后一幕中费南德突然打破了沉默,并告诉了国王实情。费南德的这番发言使得剧情最终才有了转折。这在歌剧结尾部分相当重要。没有他,整个剧本将是一个悲剧。同时,王后也宽恕了两个儿子,原谅了大儿子的报复和小儿子的怯懦,由此也看出了母爱力量的强大,浓烈的亲情甚至战胜了理性的裁决。她这种崇高的精神与本歌剧的标题是十分相符的,歌剧的内核得到了升华。作者最后写了一个全体合唱作为结尾:“高洁的天性终于战胜了一切,爱的力量如此伟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人性之善。
(三)王后养女雷奥妮和国王私生子拉米罗之间的爱
雷奥妮和拉米罗是相恋的,但并不互相信任,也不向对方显露自己的爱慕之情,一直害怕向对方袒露太多感情。雷奥妮曾向拉米罗询问过他会推荐谁作为她的丈夫:她对他列举了很多向她求婚的王子,担忧多数人因为她是未来卡斯提的继承人,她有政治价值,或者觊觎她的美貌。雷奥妮问拉米罗,她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反映了雷奥妮也担忧拉米罗会像其他人一样只对财产或外貌感兴趣。而拉米罗虽然很想吐露自己对她的爱,但由于一道圣旨,他推荐了加西亚给雷奥妮。雷奥妮听后表现出极度悲伤,但她出于对拉米罗的爱慕仍然听取了他的意见。拉米罗继续沉默,没有表露他的内心便离开了。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拉米罗在爱情中不够勇敢,他已经准备好忍受余生的疼痛了。幸运的是,雷奥妮对他的倾慕占了上风,所以就说服了拉米罗去参加决斗,并与他相约决斗赢了就嫁给他。她对拉米罗充满鼓励地唱道:“去吧勇士!带着胜利回来,荣耀的骑士!去吧!”
雷奥妮和拉米罗之间的真爱给了拉米罗莫大的勇气去决斗。拉米罗在舞台上展现出一位英雄形象,他是与暴戾的加西亚形成的又一个强烈对比。拉米罗寻求的是雷奥妮的爱以及对王后的效忠。而加西亚渴望所有人对他诚服畏惧,并且要报复他母亲和将军孔萨沃。
在最后一幕中所有角色都齐聚到了舞台。加西亚和拉米罗准备好决斗。随后西尼尔德身着黑裙被士兵带了上来。整个气氛十分紧张。合唱团唱起了哀歌,预示着将有家族亲故死亡。突然费南德打破了沉默,告诉国王实情,剧情产生巨大转折,当然,如果拉米罗和加西亚不决斗的话,很有可能费南德并不会说出事实真相。故事也会演变成一场悲剧。因此雷奥妮和拉米罗的爱在剧情发展中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二、歌剧内核的总结
在这部歌剧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爱和恨的故事。所有角色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而纠结,但是故事的情节发展都有其潜在因果关系。因为最终爱战胜了恨,悲剧并没有发生。
这个故事也证明了人性中的善。观众可以从加西亚内心的犹豫与矛盾感受到他本性中还存在着良心。他其实并非十恶不赦。他被复仇迷了心智是因为他缺乏理智,并且十分想要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关注,尤其希望她的母亲能对他如此。他甚至总是陷入摇摆不定,内心几度挣扎,因为他并不想杀死自己的母亲。幸运的是费南德的勇气和王后西尼尔德的宽容战胜了加西亚的恨意,并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观众也可以感觉到配角在整部歌剧中是意义重大的。比如,将军孔萨沃总是十分忠心耿耿,拉米罗十分勇敢地参与挑战,等等。没有人是真正冷酷无情的。就连国王把王后下狱审问的时候,气氛甚至是哀伤的。真相大白之后,国王听了王后的话,摒弃前嫌,原谅了两个儿子。爱的决心和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称颂。
在这部歌剧中作者展现了真善美,“爱”是它的一个重要核心。在最后的一幕中,这种人的天性被尤其热烈的颂扬,作品中心主旨升华。让观众心灵得到了震颤,情感得到了净化。
三、笔者对这部歌剧的个人观点
在此歌剧中,加西亚十分野蛮且缺乏理智,以至于家族几乎分崩离析。如果他的父母,准确地说是他的父王,能正确引导他,并给他做一个好的榜样的话,他的行为一定不会如此糟糕。在歌剧中他的父王也表现得有一些冷酷无情,不仔细调查事实真相就将王后送入监狱,因此不难推断他的大儿子加西亚是非常像他的。心理学家李玫瑾认为,个性有先天,而性格不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阐述过,人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示范行为及其结果而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加西亚的父王对他的影响想必也是潜移默化的。
当笔者十分仔细地阅读剧本的时候,整部剧都引人入胜,不仅带来了阅读的快感,也使人产生深思和联想。笔者认为,父母尤其应该要对子女正确言传身教,否则孩子们可能会变得野蛮、行为失当。这样的性格往往会给家族甚至社会带来不幸。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包容,正如文中的王后一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们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性格特點。家长们做的一切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作为普通人并不拥有国土,不存在歌剧中那么复杂的利益纠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学习如何善待他人。在愤怒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内心中的爱与善,要努力保持理性,控制情绪。这样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Koch, Heinrich Gottfried und Kleiner, Salomon. Sancio und Sinilde. Die St?rke der Mütterlichen Liebe. Ein Schauspiel in fünf Aufzügen. Wien: zu finden in krausens Buchladen, 1753.
[2]Gier, Albert. Das Libretto: Theorie und Grundgeschichte einer musikolierarischen Gattung. Darmstadt: wiss. Buchges.(Hrsg.), 1988.
[3]李玫瑾. 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教育和违法犯罪预防中的作用[C].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4]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 陈欣银,李伯黍.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