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雯媛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剧烈碰撞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被放进了一个调色盘,被一支笔调和出了儒释道混合的颜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隋代,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一个以多民族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内聚型文明基本形成。
关键词:隋代王通;思想
经历了一番混乱之后,社会秩序不再是那么俨然,这时候需要一些人站出来为社会洗洗尘,为人们的心灵洗洗尘,这个人就是王通。家族的渊源,家父的期望,于是他有四方之志,正是这些将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及冠之年,他献上了《太平策》,可却未被采纳。面对皇帝的第二次征召,他选择了拒绝。或许正是为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未被当时的人所重视,连隋书中竟也没留下他的印记。但这并不表明他就该被人们所遗忘,有谁能明白他内心的苦叹,谁能理解他有多少个日夜在思考着内心的道,谁能真正懂得并欣赏他的志向呢!
有人说王通不过是模仿孔子,并且怀疑《中说》的真实性。可孔子岂是那么好模仿的,就算是模仿了也没用,与时代不相符。而中说的真实性钱穆先生已经予以论证,中说出自于王福畤之手,书中有一些不符事实之处,但王通思想是无法凭空加上的。王通的思想较之之前确实增添了不少新意。这些新意与时代相契合,也是儒学思想的一个发展。
首先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他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可一矣。”程元魏征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1]虽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但他却中之以儒道,他虽然认为佛为西方之教在中国则泥,道为长生神仙之道。但却并非全否定,而是接纳了其中的部分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在后代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宋真宗谓宰相曰:”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又撰《崇释论》称”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2]“宋孝宗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些思想将包容广纳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了。
通變之思想,体现在《问易篇》,宇文化及问天道人事如何。子曰:“顺阴阳仁义,如斯而已。“子曰:”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3]《周易》由来已久,儒墨道法诸子百家莫不受其影响,阴阳相生,通达万物之变,”极度研几“”开物成物“把事物变化的苗头,内在奥秘能够揭示的很清楚。王中子明白这门古老艺术的深刻内涵,他把其用于儒学思想的更新,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于时代之弊病的查问。在固定的儒家思想框架下,他却独出心裁考虑到了因时而变,这不得不说他思想的新奇。
王通的南北之辨,子曰:“符秦之有臣,其王猛之所为乎?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4]王中子认为在南朝廷没有很好的传承儒家之思想,受玄学以及佛学的思想影响较深,统治者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片死气沉沉,在王通心中已然失去活力。而儒家思想本身便是追求投身于治世,此时逐渐壮大的北方便正好符合这一特点,而北方的统治者普遍重用儒生,恰让儒学得以延续。王通抛开民族的区别,站在治世与儒学传承的角度,一改往日的正统观。这一点是许多儒者想不到的,这一点也足以证明他确实将儒家的治国理想印入了骨髓。
王通的思想涉及的方面还很多,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他对于王道与霸道的看法,他支持王道而反对霸道。对理论发展滞后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主张人道的回归。以及他在书中对于人物的评论也可以是从侧面对于他的思想的反映,他对于人物的评价态度很鲜明,对于不与同道的人表现得很冷漠。他还作为一位出色的老师出现,他认识到后天学习的必要性,他教出了出色的学生薛收,董常……总之这样一位思想大儒不应被大家所忽视。
子曰:“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5]由此看来他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明白想做的方法。有四方之志便努力去达成,王通站在儒家的角度,观看这世间万物,他有着独立的见解与独到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现在会缺乏的一些品质,有时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些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更不知道该如何坚持。因此偶尔回头看一看,或许能找回一些我们缺失的东西,或者是暂时放下了的东西。
当他为实事思索时,不知可否想过留名青史;当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毕生追求时,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我们都不得而知,只能从作品中揣测一二,或许是的或许不是。他冷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历史,是不是发出两声感叹。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传来的他的感叹。他存在过,也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书上保留的资料不多,那也不能就此减少了对于他更进一步加深和更新认识。
这位隋代大儒,在时代的隐没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我们不应该只让他留在那些思想家的心中,不应让他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化为尘土随风飘散,我们因故将他的思想做为雕像万古长存。毕竟在那喧闹与黑夜中,他是一个掌灯的人。
参考文献:
[1]《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简论》 王彬 王美力.
[2]《宋元善恶报应信仰之发展及其对戏曲的影响》戴锋.
[3]《中说·问易》王通.
[4]《中说·周公》王通.
[5]《中说·魏相》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