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佳 王淼
摘 要:“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理论的核心。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林徽因的诗作《别丢掉》的英译本为例,从韵律、选词、句式结构三个方面探讨“创造性叛逆”在中文诗歌英译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文学作品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别丢掉》;诗歌英译
一、林徽因的《别丢掉》
《别丢掉》是林徽因的代表诗歌作品之一,是作者为缅怀友人徐志摩而创作。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蔡可说:“《别丢掉》是一首描写逝情的渺茫与零落的典型诗篇,梦似的怀念,温情的对话,令人难以忘怀。”
《别丢掉》中的托物言情的手法使得此诗具备较高的文学感染力。把过往的情思寄于流水,既哀叹死生难料,又凭借流水借以抒怀;通过“明月”“隔山灯火”这些实虚交融的意象和此彼时空的对照,生动而自然地传达作者的怅惘心境。
二、译介学与创造性叛逆
译介學的核心——“创造性叛逆”包括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指译者在世界观和教育背景等影响下,理解作品时会产生创造性叛逆,在翻译理念和译语环境等翻译规范制约下,译者会进行种种“改写”;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是指读者在自己的世界观、文学观念、个人阅历,以及他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的影响下,对译作的理解产生的创造性叛逆,其根源还在于接受环境。
三、许渊冲的《别丢掉》译文中的创造性叛逆
(一)韵律的创造性叛逆
林徽因在韵律和分行的小天地里延续着和徐志摩的心灵对话,诉说着那份不可丢掉的“真”。因此,原诗没有在韵律上做过多设计,形成了浑然天成的诗韵美。但是,许渊冲先生遵循“三美”诗歌翻译原则,在音律上做了精心创作,使译文的韵律具备英文诗韵的特点,形成了双行同韵的英文诗歌韵体。全诗的韵脚为:aabbccddbbeeffgghh
(二)选词的创造性叛逆
选词是诗歌翻译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许渊冲在译文中运用词类转换的翻译技巧,灵活处理译文的选词。例如:“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译为:“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其中,把汉语中的量词“把”巧妙地处理成英文的“handful”(形容词),不仅保留了原诗的用词风貌,而且也使英文的表达独具匠心,韵味十足。
其次,许渊冲在诗文翻译中,还运用了增词法。比如:把“现在流水似的,轻轻”译成“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增加了关系代词“which”。把“叹息似的渺茫,但你仍要保持那真!”翻译成 “ As vague as sighs, 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增加了表转折的连词“but”,使得译文逻辑紧密,行文更加流畅。
(三)句式结构的创造性叛逆
许渊冲的译文,在句式结构上的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和其他版本的译文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结构表达和转换的特色。
首先,诗句中心结构的转移。例如:“在黑夜在松林”是并列结构。但是许渊冲的译文却打破了原诗的重复结构,译成“In pine-clad mountain”,把“松林”处理成“pine-clad”,修饰中心词“mountain”,这种“结构的创造性叛逆”不仅使译文表达更加灵活而富有新意,而且也符合英文语言表达的凝练特点。
其次,结构创造性还体现在句式顺序的重组。
例如:
原文:
你仍得相信①
山谷中留着②
有那回音!③
许渊冲译文:
But its echo is heard③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①
Deep, deep in the ravine.②
从译文结构中,可以看到,在原诗中,①②③的诗行顺序,在译文中进行重组,变成了③①②。笔者认为,打破原诗的行序,不仅把“回音”的意象突显出来,而且也兼顾了押韵的诉求,实则译者结构创作的点睛之笔。
四、结论
诗歌翻译是集语言学、翻译学、美学与文化研究为一体的跨领域的艺术创作,也是文学翻译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伊甸园”。从译介学的角度来说,诗歌的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转换的本身,更要关注译文的艺术效果。因此“创造性叛逆”成为诗歌翻译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手段。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创造性叛逆”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指导更多译者把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子禾. 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下的别丢掉译文对比分析[J].汉字文化, 2017(11):57-59。
[2]张静. 译介学:新时代语境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研究述评. 海外英语[J]. 2019(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