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为何上涨?

2020-05-13 14:37方言
财经 2020年8期
关键词:粮价粮食疫情

方言

去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了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三个突发事件,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蝗灾增加了全球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的粮食市场波动,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2019年,埃塞俄比亚、埃及、中东、巴基斯坦等国暴发罕见的蝗灾,给当地粮食生产造成了较重损失,引起粮食短缺和面粉、面包价格飞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出全球预警,相关国家因此宣布进入应对紧急状态。巴基斯坦小麦受灾面积达103.5万公顷,占其播种面积的11%。有专家预测,若蝗灾持续下去,2020年全球的粮食产量将锐减三成。9月,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发生罕见的森林大火,大火持续了4个月,过火面积1200万公顷,影响农牧业生产。

今年2月以来,206个国家和地区195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多国出现民众囤积食品。一些国家开始禁止农产品出口,以求自保。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越南自3月24日起暂停大米出口。为防控疫情扩散,多个国家采取了封关、禁航,货物禁运等的措施,运输体系基本瘫痪,由此引发了部分农产品期货价格攀升,粮食供求形势变得异常复杂。

全球粮食供应总体供需平衡

粮价是百价之基,遇到突发事件粮价易引发波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几次粮价波动都不是孤立事件,除了因气候因素减产外,均与石油、生物能源等诸因素相关,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回顾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缘于2007年美国、澳大利亚因旱减产,当年全球粮食库存降至25年来最低点,主要出口国的库存消费比降至15%,加上石油价格暴涨和生物能源用粮增加,导致国际粮价逐月攀升,到2008年3月下旬,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已创10年来最高水平,3月底,泰国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即飚升至1000美元/吨。而后因粮食产量增加与金融危机影响两大因素相互叠加影响,能源价格大幅回落,国际投机资本撤离农产品期货市场,全球粮价才得以快速回落。

近日,国际粮价上涨也是多因素叠加而成的,一是疫情防控措施造成供应链断裂,农产品流通不畅;二是部分国家的出口禁令,引起恐慌情绪,逼高粮价;三是不排除投资者借疫情炒作,拉高期货价格,弥补前期股市损失的可能。但是此次粮食价格上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还需要冷静客观分析。

从全球粮食供求形势看,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27%、54%和97%;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比2007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库存消费比是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FAO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小麦、稻谷的库存消费比均达到了35%,均比2007年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

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紧张状况已得到极大缓解。这其中包括中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库存增加,以及大规模脱贫,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人口、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人均占有量相差几倍。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耕地占全球35%,人口只占全球14.5%;南亚是耕地占全球15%,人口占22%。美国、加拿大粮食人均占有量约1400公斤,欧州600多公斤,亚洲约300公斤,非洲仅160多公斤,加上收入的不均衡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全球近8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需要得到粮食援助。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停工停产家庭收入下降,以及粮食流通渠道不畅带来的粮价飚升,有可能影响局部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2019年,农产品进口达到1509.7亿美元,其中大豆进口额约占23%,进口量8859万吨,主要进口国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此次疫情,美国已沦为重灾区,但疫情严重的州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

大豆产区除伊利诺伊州外,目前其他主产州疫情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有限。美国农业部3月31日发布《作物种植意向报告》,大豆种植意向面积2.06亿公顷,比上年增长10%,22个州种植意向面积比上年上升或保持不变。但美国疫情仍在扩散,下半年大豆交付效率要看疫情控制情况。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由于疫情封路一度造成了国内运输不畅,政府介入后,部分道路开放、港口工人保护得到了加强。国外信息表明,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达到1160万吨,同比增长38%,创下当月历史纪录。

面对疫情,各国加强防控的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贸易政策协调,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粮食援助,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今年2月23日,中国已向巴基斯坦伸出援助之手,应巴方邀请,中国农业农村部派出农业技术组赴巴给予灭蝗援助,协助完善应急防控及可持续治理方案,并提供紧急援助物资,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70年长期奋斗的结果。中国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也是在农业对外開放中、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起伏跌宕中磨练提高的。近些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多,党中央出手早、见事快,措施精准,调控得力,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生产、加工、储运系统和储备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调控体系,稳定了粮食价格和国内市场预期,化解了危机,提升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在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时,国内也面临着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北方旱情严重、化肥等农资涨价、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等严峻形势,中央紧急召开春季农业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良种、农资补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十条政策措施,投入农业资金达5800多亿元,增幅达36%,当年粮食增产2700万吨,稳定了粮食价格和国内市场预期,化解了危机。

随后中央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启动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粮油仓储物流建设方案》,国家投资近4000亿元,用于粮食生产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的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全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6亿吨台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

2016年,中央根据粮食供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粮食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引导地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减少非优势区玉米种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行休耕轮作和黑土地保护,让耕地休养生息;加强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的技术储备,向科技要粮,提高粮食产业的发展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时至今日,粮食的人均占有量470公斤,高于世界人均水平,水稻、小麦完全自给,库存充足,有出口潜力;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国内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国外疫情仍在扩散,形势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国务院比往年提前召开春耕生产会议,组织春耕生产,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导。农时不等人,当务之急是抓好 3.32亿亩冬小麦和9200万亩冬油菜田间管理,做好早稻栽插和北方地区春播准备。

目前还要把中央一号文件中“糧食生产稳字当头”的“三稳”落实在实处。稳政策,对今年实行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价定量(限定收购总量)政策要动态监测,保证粮农基本收益,推进小麦、稻谷、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稳面积,面积是产量的基础,重点要落实水稻面积,防止早稻面积继续下滑;稳产量,要实现良种加良法,加强气象和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止草地贪夜蛾大面积发生,力保单产水平稳中有升。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明显,粮食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中国是全球第一产粮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编辑:王延春)

猜你喜欢
粮价粮食疫情
珍惜粮食
战疫情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