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
一、回顾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次的内容。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这几句话,老师一定要好好体会。同时可以思考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辨志”要和“离经”放在一起,为什么“乐群”要和“敬业”放在一起,为什么“亲师”要和“博习”放在一起,为什么“取友”要和“论学”放在一起?如果调整一下,比如,把“辨志”和“亲师”换一下,改为“一年视离经亲师,五年视博习辨志”,行不行?把“三年”和“七年”换一下,改为“三年视敬业取友,七年视论学乐群”,可不可以?仔细琢磨“辨志”“乐群”“亲师”“取友”,这是有顺序的,《学记》认为学问的成长和人的成长是有顺序的,老师们可以仔细体会。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博习”的时候强调“亲师”?“离经”的时候也需要“亲师”,但为什么不强调“亲师”?文中指出,“离经”“敬业”“博习”“论学”,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促进“他人的成长”,分别是“辨志”“乐群”“亲师”“取友”。也就是说,第一,人的培养要放到具体的事情中,不能脱离事情培养人,这个道理很重要;第二,做事情的目的是成就人,“离经”“敬业”“博习”“论学”是外显的,“辨志”“乐群”“亲师”“取友”是内在的。
中国有句老话“理以事显,事以理立”。理是要放在事情里面的,没有事情理是显不出来的,事情有理才有意义。“离经”是一件事情,但不是目的,我们要在“离经”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辨志”的机会;“敬业”是一件事情,但不是目的,我们要在“敬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乐群”;“博习”也是一件事情,我们要在“博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亲师”。这样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触类旁通,强立而不反。
这是真的成熟,不会回到原来的地方了。这不仅指知识的成熟,还包括性格的成熟,不会因为离开学校,又变了模样。这样谓之大成。“大成”就是可以离开学校这个系统,自主成长了。
二、教之大伦
大学始教,“大学”可以读成“太学”,是一个机构。大学里需要进行真正的学习。大学里有七点需要注意,第一,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皮弁”是戴着皮帽子,表示端庄、隆重;拿着“祭菜”,也是显示尊敬,祭祀我们的先师大成。为什么?“示敬道也。”因为非敬,不受教,所以这里首先强调“示敬道”。中国有句老话“非敬无以为学”,“敬”是学习的第一步。现在学校里“敬”做得很不好,很少有人从心底里真正地敬老师,敬学问。
第二,《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雅》里面的三篇文章表示学习的开始,就像开学典礼时唱国歌、校歌一样,古人要唱《宵雅》。
第三,入学鼓箧,孙其业也。“箧”是放书本和文房四宝的箱子,一边打鼓一边打开箱子,让他们觉得这是很高贵的事情。这三件事情让他们感觉庄严、隆重。
这些事情谁来做?“皮弁祭菜”是组织教学的官员带着学生做;“《宵雅》肄三”是大家一起读;“入学鼓箧”是学生做,如果是大学的话,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
第四,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老师的桌子上放着“夏楚二物”,显示威严。学生是需要震慑的,“夏楚二物”,或者说戒尺之类的东西,放在那里,起到震慑的作用。这就告诉学生,不听话是要有惩处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跟以前比较,“夏楚二物”没了,我们强调要快乐,要欣赏,这都没错。但是“威”没了,效率会很低。
第五,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学的管理人员要来视察学校教学。视察教学的人也不是想来就来,有个前提,“未卜禘,不视学”。第一种理解就是,“卜禘”一般在春天进行,时间不到不“视学”,时间到了才来“视学”。这个“游”具有从容的意思,“志”有计划的意思,让教师的计划从容地完成,不要想到了就来“视学”。现在一些学校的校长,喜欢搞突然袭击,动不动就推门听课,这样好不好呢?从《学记》来看,“未卜禘,不视学”。第二种理解就是,“视学”的人有一个前提,要参加“卜禘”后,才来“视学”,说明“视学”这个人非常重视“视学”这件事情。为什么呢?“游其志也。”“未卜禘,不视学”,学习的管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最后两点,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讲学的人,学的人有两类,一类“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另一类“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幼者”是一个相对词,不是指幼年的人,例如,我虽然已经52岁了,但对于我的导师而言,我就是个幼者;学生对于老师而言,学生就是幼者。学的人要以“观”为主,先“观”再说,先听再问。“时观而弗语”,不是说不说话或是不问,而是在说话之前先把“观”做好。这两个是有先后的,“观”足够了开始“语”,听足够了开始问,目的是“存其心,不躐等”。
现在很多做法和《学记》是不吻合的,很多教学改革都以反传统为创新,可能是有问题的。比如,教师从一年级起就鼓励学生多说多问,但其实肚子里有东西才能说出来,所以学生要多观察、多听才能多问。小学课堂让学生多说多问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让学生多说多问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多观多听。
这七点很重要,谓之“教之大伦”。“大伦”是最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伦理。在中国的文化里,把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归为伦理,这个伦理和家庭的人伦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大伦”本质上是不容挑战的,我们要接受并用于我们的教学。
我们再看一遍这七点。首先要敬,敬是一种道,要把道表示出来,很隆重。一开始就把“敬道”“示”出来,然后要读些入心入肺的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始,然后要打鼓,在鼓声中打开文具箱。这些都是仪轨,仪轨是必要的。本质上来看,这三种仪轨,都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尊敬、以此为荣、能开始就很了不起的崇敬感,这很重要。然后是“夏楚二物”,表示学生要听话,要遵守学校的规矩。管理人员也要遵守规矩,不到时间不来,或者不祭祀过不来。最后是對学生说的,问之前要先听,说之前要先观。学习本身就是需要慢慢来的、需要等待的,要把心放第一位,不要浮躁。这七点就是“教之大伦”,每位老师都需好好体会和思考。
老师们也很有共鸣,目前学校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敬道”没了,“收其威”的物品没了,“未卜禘,不视学”也没了,好像大家都以能随时检查为荣,只有中高考有固定时间。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发了一句感叹。
三、正业居学
接下来两段讲大学的形式。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这里面有几个词:时教、退息、正业、居学。“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机构的学,一部分是回家的学,或者说离开机构的学。“时教”学的是“正业”,不同时期“正业”的设置也不同,我们现在有语数英科音体美等课程,有的朝代有“六艺”,有的朝代是“三艺”,这些都是“正业”。
除了“正业”,还有“居学”。这段时间延长寒假,其实就是开展“居学”的时间。“居学”和“正业”是互为补充的,是合二为一的。一个人不能只在“时教”的时候有“正业”,“退息”下来无“居学”。“时教”和“退息”是一个整体,都是教的一部分。两千多年前这些古圣先贤们想问题很到位。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安”可以理解为达到、完成或安于。“操缦”学好了才能学弦,“博依”做好了才能完成诗,杂事做好了才能把礼做好。“弦”“诗”“礼”是“正业”要学的事情,“操缦”“博依”“杂服”是“居学”要学的。老师也要管“操缦”“博依”“杂服”,这也是教的一部分,主要指学生的练习。在课堂上老师要教,教完了要练,练完回学校后再教。“居学”和“正业”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一共有四种状态: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焉”“修焉”是“时教”的状态,“息焉”“游焉”更强调“居学”的状态。“藏”重在吸收,把老师教的知识吸收好。“修”是根据已知有所发扬,接收一些不知道的知识。“息”有两个意思,一是休息的息,停下来的意思;二是利息的息,增加的意思。休息是休后有息,所以休是学的一种很好的状态。“游”有从容、通达的意思,能融会贯通。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样做就达到了“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离开老师的辅导也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最后又是一句感慨,“时敏”就是时时都很努力,“敬”就是尊敬,“孙”就是循序渐进。做到了“敬孙务时敏”,慢慢地学习的修为就来了。
这段文字主要讲“正业”和“居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现在研究“正业”比较多,研究“居学”比较少。特别要理解“息焉”,停止了还能有所增加,很值得研究。“离师辅而不反”这句话很重要,前文有句“强立而不反”,这两个“不反”才是学习的境界。
四、隐学疾师
下面两段文字是编著《学记》的先贤们通过描述理想的状态阐述今之教。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这几句话表现出作者心里的急躁和愤恨。当时,许多老师只知道读、说,只求速度,而不管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对次序是否接受。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这四句与上文后四句就是在说对“今之教”急躁和愤恨的地方。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学生逃避学习,讨厌老师,只知道学习的苦却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尽管考试考了,但遗忘很快。《学记》里的“今”是指战国时期,那现在呢,2020年,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是不是也存在这些问题?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教的最糟糕的地方,不就是这些吗?
这段文字就是古代先贤们对当时教育的思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当时苏联的教育也很激愤,他形容当时的教育就是“把一个炸弹放在炮管里,把这发炮放掉了,就没了”。这个比喻和“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如出一辙。
“今之教”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可能是“教之大伦”没做好。“大学始教”的时候,是否做到了“皮弁祭菜”?是不是走了形式主义?还是连形式都没有?“敬”有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因为“教之大伦”没做到,“正业”和“居学”没有相互补充,学生不听不敬,课又要继续上,所以只好“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一切好的学习都源于“敬道”。现在没有“皮弁祭菜”了,如何“示敬道”?怎样让学生真正敬老师、敬课本、敬课桌、敬校園?这是我们做教育时要好好思考的问题。现在人们大多是嘴上说,要尊敬老师,学生一开始以为真的要尊敬老师,结果发现只是说说而已。怎样把“敬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值得思考的。所以我总是重复“非敬无以为学”这句话。学,源于敬。
希望老师们能多体会这三段文字。我们一起把“教之大伦”想明白。“教之大伦”或是消失,或是颠倒,于是老师只能“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最终的结果是“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这不是我们希望的教育。前面的描述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我们怎样达到所希望的教育呢?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做好“教之大伦”;第二,处理好“正业”和“居学”的关系,然后就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于是“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就能避免了。
(本文由戴颖华根据作者发言整理而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