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 赵玉芳 陈琪 包燕 李博
摘 要 采用注视线索范式并通过操纵知觉负荷的变化考察了注视追随过程中面孔威胁社会信息的加工优势。实验1结果显示,双重威胁引起的注视线索效应显著大于无威胁面孔,但是没有出现威胁社会信息加工优势。实验2操作知觉负荷,结果显示:低负荷的条件下,被试依然更加追随双重威胁面孔;高负荷条件下,男性出现注视追随的面孔威胁社会信息优先加工。研究明确了个体利用注视线索对威胁信息进行加工的特点,有利于了解行为互动的系统反应规律,对于威胁信息的社会认知能力及其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注视追随;知觉负荷;威胁;注视线索范式
分类号 B842.1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5.001
1 引言
观察者将注意转移到他人眼睛注视方向的现象,称为注视追随(gaze cueing, Alexandra, Bayliss, & Tipper, 2007; Friesen & Kingstone, 1998)。注视追随是个体获取他人身份、情感和可能意图等社会信息的重要能力(Klein, Shepherd, & Platt, 2009)。在注视追随任务中,当目标出现的位置与他人注视方向一致时,个体的反应时会显著更短;而当目标出现的位置与他人注视方向不一致时,个体的反应时会显著更长,这一现象被称为注视线索效应(gaze cueing effect, GCE, Friesen & Kingstone, 1998)。该效应会受到面孔视觉信息和社会信息的调节(Ciardo, Marino, Actisgrosso, Rossetti, & Ricciardelli, 2014)。
面孔视觉信息是指面部物理线索,包括面孔相似性(Hungr & Hunt, 2012)、 面孔男子气(Jones et al., 2010)、 面孔表情(Holmes, Richards, & Green, 2006; Lassalle & Itier, 2013)等;面孔社會信息则是指帮助个体对他人进行判断的相关既有知识, 例如社会地位(Dalmaso, Pavan, Castelli, & Galfano, 2012)、 政治立场(Liuzza et al., 2011)、 群体身份(Chen & Zhao, 2015; Chen, Zhao, Song, Guan, & Wu, 2017)等。无论是威胁的视觉信息还是社会信息都会增强注视追随。由于面孔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相较于中性或快乐的表情,人们会更加追随愤怒、恐惧等威胁表情的目光(Holmes et al., 2006; Lassalle & Itier, 2013);威胁性外群体(Chen & Zhao, 2015; Chen et al., 2017)、高社会地位(Dalmaso et al., 2012)等威胁社会信息使得人们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也会增强个体的注视追随。
相较于面孔表情,面孔身份的加工速度更快(Ganel, Goshengottstein, & Ganel, 2004)。结构参照假说认为,面孔存在潜在的结构,该结构决定面孔情绪表达的方式。因为面孔身份加工更依赖构形信息(White, 2001),面孔表情加工更依赖特征信息(Dario et al., 2013),而构形加工是特征加工的基础(Tanaka, Kay, Grinnell, Stansfield, & Szechter, 1997)。所以,面孔身份比表情更容易区分(Ganel et al., 2004)。因此,对威胁面孔进行注视追随时,面孔身份威胁信息的加工可能要优先于面孔表情威胁信息的加工。
知觉负荷会影响信息加工,知觉负荷理论(Perceptual Load Theory)认为,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荷较低,就会有足够的注意资源自动加工与任务无关的干扰信息;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荷较高,全部的注意资源将用来加工与任务相关的信息(Lavie, 1995; Lavie & Fox, 2000; Lavie, Ro, & Russell, 2003)。因此,在高负荷条件下依然能够得到加工的威胁信息可能具有加工优势。如果面孔的威胁社会信息在高知觉负荷下依然能够得到加工,则说明其具有加工的优先性。然而以往对注视追随中威胁信息的考察大多是在注意资源较为丰富的情境下,未能体现出注意选择时的加工特征,采用知觉负荷的操纵能够为比较不同类型威胁信息的加工特点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由于面孔身份信息加工更快,因此在注视追随中也可能存在威胁社会信息的加工优势。本研究采用注视线索范式,根据反应时和GCE的变化考察个体注视追随过程中威胁社会信息的加工优势。实验1采用标准注视线索范式考察威胁社会信息的加工优先性;实验2操纵知觉负荷探究不同面孔威胁信息的加工特点,进一步考察威胁社会信息的加工优先性。本研究假设:(1)威胁社会信息在注视追随的过程中具有加工优势,高知觉负荷条件下,依然会增强个体的注视追随;(2)而威胁视觉信息则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高知觉负荷条件下,对个体注视追随的增强作用消失。
2 实验1
2. 1 方法
2.1.1 被试
网络招募52名在校大学生(女性26名, 男性26名, 年龄M=19.10, SD=1.29),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右利手,无精神或神经遗传病史,未参与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2.1.2 实验设计
采用2(线索目标一致性:一致,不一致)×4(威胁类型:双重威胁,威胁社会信息,威胁视觉信息,无威胁)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指标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2.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采用了9张面孔,每张面孔包括中性和愤怒两种表情,共18张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拍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数码相机、照明条件以及拍摄环境。参照中国化面孔图片系统的制作方法(白露, 马慧, 黄宇霞, 罗跃嘉, 2005),移除所有面孔的毛发和耳朵。随机选取40名(男性14人, 女性26人)心理学研究生对情绪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和吸引度进行9点评分。根据每个人物每种表情三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初步配对,要求配对人物每种表情三个维度的得分接近。然后再对初步配对的两个人物同一表情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最终保留两对匹配的人物图片作为刺激。配对人物同一表情的愉悦度、唤醒度、吸引度差异不显著(ps>0.05)。同一人物愤怒面孔与中性面孔的愉悦度,唤醒度差异显著(ps<0.001),吸引度差异不显著(ps>0.05)。
面孔的眼睛注视经Adobe Photoshop CS 6处理产生向左或向右的注视方向,分辨率为600×450 像素,位图为24位。
程序编写和刺激的呈现均采用Eprime 1.0,实验在安静的独立隔间中进行。
2.1.4 实验程序
面孔学习阶段:参照以往研究(Dalmaso et al., 2012),要求被试在2分钟之内记住每张面孔。配对人物的其中一位作为“犯罪分子”,另外一位作为“普通市民”,共两对。一半被试学习其中两名作为“犯罪分子”,另外两名作为“普通市民”;另一半的被试则相反。被试学习面孔时,不同人物的面孔随机呈现,每张面孔刺激呈现30s(见图1)。学习完4张面孔后, 进入记忆测试。
记忆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判断每张面孔对应的身份是“犯罪分子”还是“普通市民”,并按下相应的数字键进行反应。如果被试在记忆测试阶段的正确率达到100%,则认为这一轮的“学习-测试”合格。否则,“学习-测试”将重复进行,直至正确率达到100%。
采用标准注视线索范式(Chen & Zhao, 2015; Dalmaso et al., 2012),练习阶段包括16个练习试次(trial),正确率达到80%以上方可进入正式实验。在每个试次中,黑色电脑屏幕中央首先会呈现一个900ms的白色“+”;接着呈现一张中性直视面孔,呈现时间为1000ms;然后是注视方向向左或者向右的愤怒(或中性)面孔,呈现时间为500ms;最后面孔的眼睛旁边会出现字母T或者L。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如果是“T”, 则按F键, 如果是“L”,则按J键,另一半被试相反。 做出反应后出现下一个试次, 如果在2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则自动跳过(实验流程见图2)。目标出现在注视线索提示方向为一致条件,目标出现在注视线索提示的相反方向为不一致条件。“犯罪分子”的愤怒面孔为双重威胁条件,“犯罪分子”的中性面孔为威胁社会信息条件,“普通市民”的愤怒面孔为威胁视觉信息条件,而“普通市民”的中性面孔则为无威胁条件。经过平衡处理,正式实验共有256个试次,分为4个组块(block),每个组块64个试次。其中前两个组块结束之后,休息2分钟,之后再进行后两个组块。
2.2 结果
2.2.1 反应时
参照以往研究(王冠, 周霈, 张凯莉, 王沛, 2018),剔除错误试次,大于或者小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试次。为了分析性别效应, 以被试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一致性、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性别的主效应,以及与被试性别有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一致性、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51)=54.00,p<0.001,η2p=0.51,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M=549.28,SD=86.55)显著小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M=566.98,SD=89.72);威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3,153)=0.98,p=0.404,η2p=0.02;一致性和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53)=4.77,p=0.003,η2p=0.09。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威胁类型的面孔,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显著大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ps<0.05),说明无论哪一种面孔条件,注视线索都显著地引起了被试的注意转移。
因此,參照以往研究(张美晨, 魏萍, 张钦, 2015),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面孔条件下被试注视追随的效应量,以威胁类型为自变量,对注视线索效应(GCE: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威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153)=4.77,p=0.003,η2p=0.09。采用Bonferroni校正后的事后比较表明:双重威胁面孔的注视线索效应显著大于无威胁面孔(p=0.038)和威胁视觉信息面孔(p=0.014),而与威胁社会信息面孔无显著差异(p=0.814);其他两两比较差异也均不显著(ps>0.05)。见图3。
2.2.2 错误率
以错误率为因变量, 被试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一致性、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50)=0.34,p=0.563,η2p=0.01;威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3,150)=0.19, p=0.901, η2p<0.01; 一致性和威胁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3,150)=0.60, p=0.618,η2p=0.01;性别主效应及相关交互作用也均不显著。见表1。
2.3 讨论
实验1结果显示,双重威胁引起的注视线索效应显著大于无威胁信息和威胁视觉信息,但与威胁社会信息无显著差异。虽然双重威胁得到了优先加工,这种优先性可能与威胁社会信息有关(双重威胁与威胁社会信息差异不显著),也可能无关(威胁社会信息与威胁视觉信息和无威胁信息差异不显著)。因此,无法证实威胁社会信息加工的优先性。根据知觉负荷理论,如果面孔的社会威胁信息在注意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得到加工,则说明其更具加工的优先性。为此,实验二引入知觉负荷来进一步考察注视追随过程中社会威胁信息的加工优势。
3 实验2
3.1 方法
3.1.1 被试
网络招募83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配到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其中高负荷组40人(女性21名,男性19名,年龄M=20.80,SD=1.87),低负荷组43人(女性24名,男性19名,年龄M=20.35,SD=1.79)。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或神经遗传病史,右利手,之前未参与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3.1.2 实验设计
采用2(知觉负荷:高,低)×2(线索目标一致性:一致, 不一致)×4(威胁类型:双重威胁,威胁社会信息,威胁视觉信息,无威胁)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知觉负荷为被试间变量,线索目标一致性和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指标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3.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同实验一。
3.1.4 实验程序
面孔记忆阶段与记忆测试阶段同实验一。
采用标准注视线索范式及改编自Jenkins等的视觉搜索任务 (Jenkins, Lavie, & Driver, 2005)。每个试次实验流程同实验一,但是目标屏由字符串和分心面孔组成。要求被试判断字符串中是否含有“X”或“N”并做出按键反应,如果是“X”, 则按F键, 如果是“N”,则按J键,另一半被试相反。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做出反应后出现下一个试次,如果在2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则自动跳过。低负荷条件下 6 个字母完全相同(XXXXXX或NNNNNN)。高负荷条件下, 字符串包含一个目标字母“X”或“N”, 还包括 5 个分心字母分别为 H、K、M、W、Z(见图4),目标刺激出现在 6 个位置的概率相同。正式实验前有16试次的练习,被试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方可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包含 6 个组块,每个组块64个试次, 共384个试次,顺序完全随机。被试每完成128个试次之后休息2分钟。
3.2 结果
3.2.1 反应时
剔除错误试次,大于或者小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试次。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被试性别、知觉负荷作为被试间变量,一致性、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知觉负荷的主效应显著,F(1,79)=418.23,p<0.001,η2p=0.84,高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M=1050.72,SD=138.38)显著大于低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M=564.71,SD=77.31)。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79)=133.70,p<0.001,η2p=0.63,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M=790.27,SD=262.44)显著小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M=825.16,SD=273.22)。一致性和知觉负荷的交互作用显著,F(1,79)=16.92,p<0.001,η2p=0.18);一致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1,79)=4.39,p=0.039,η2p=0.05;威胁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F(3, 77)=3.19, p=0.028, η2p=0.11; 威胁类型, 知觉负荷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F(3, 77)=3.73, p=0.015, η2p=0.13; 一致性、 威脅类型、 知觉负荷的交互作用显著, F(3, 77)=2.92, p=0.039, η2p=0.10。 其他主效应或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低负荷条件下,男性只追随了双重威胁面孔(p=0.025);高负荷条件下,男性被试追随了所有威胁类型面孔的目光(ps<0.05)。无论是在高知觉负荷还是低知觉负荷条件下,女性被试都追随了所有威胁类型面孔的目光(ps<0.05)。
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面孔条件下被试注视追随的效应量,以性别和知觉负荷为被试间变量,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对注视线索效应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知觉负荷的主效应显著,F(1,79)=16.92,p<0.001,η2p=0.18,高负荷条件下的注视追随效应量(M=47.20,SD=53.62)显著高于低负荷条件(M=22.57,SD=24.80);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79)=4.39,p<0.001,η2p=0.18,女性注视追随的效应量(M=41.16,SD=41.44)显著高于男性(M=28.61,SD=44.45);威胁类型与知觉负荷的交互作用显著,F(3,77)=2.92,p=0.039,η2p=0.10。其他主效应或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在低负荷条件下,不同威胁类型面孔的注视线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ps>0.05),见图5(a);高负荷条件下,男性对威胁社会信息面孔的注视线索效应显著高于无威胁面孔(p=0.026)、双重威胁面孔(p=0.009)和威胁视觉信息面孔(p=0.006),见图5(c),说明高知觉负荷条件下,男性出现了威胁社会信息加工优势。
女性在低负荷条件下,双重威胁面孔引起的注视线索效应显著高于无威胁面孔(p=0.04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也均不显著(ps>0.05),见图5(b)。在高负荷条件下,女性不同威胁类型面孔的注视线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ps>0.05),见图5(d)。
3.2.2 错误率
以错误率为因变量,被试性别、知觉负荷为被试间变量,一致性、威胁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知觉负荷的主效应显著,F(1,79)=30.98,p<0.001,η2p=0.282),高负荷条件下的错误率(M=6.0%,SD=4.7%)显著大于低负荷条件下的错误率(M=2.5%,SD=3.1%)。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79)=4.09,p=0.047,η2p=0.05,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M=4.0%,SD=3.9%)显著小于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M=4.5%,SD=4.6%)。性别、威胁类型的主效应及相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