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0-05-13 14:21李怡王丽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李怡 王丽娟

摘要:为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切实做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理工科高校可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红线,推动文科课程目标的道德教育、推进文科课程设置的内容整合、促进文科课程实践的灵活科学。

关键词: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27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12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语言文字工作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做出了系列指示,从而为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前行方向。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观念认同、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与语言习惯的集中表现,具有极为丰厚的思想价值与审美意蕴。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能力,理工科高校可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抓手、以文科课程为平台,切实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一、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动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目标的道德教育

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相关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广大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鉴于大学生在相关文化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因此,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在知识传授层面,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大学生将课程内容放到世界尤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及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认识,使大学生掌握人文学科基本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迁。在能力培养层面,应通过文科课程使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好的分析思考能力、组织行为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及处理事情能力;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论分析相关文化现象、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素质提升层面,通过学习要促使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从而对本专业具有更深远的认知,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能自觉地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要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进取精神与民主意识,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高雅的精神追求与积极的审美情趣。

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情感培养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具有先天的优势。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的品格与思维,而其巨大的力量则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大众、凝聚大众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精深博大、影响深远,它是以华夏民族语言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语言文化体系。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和把握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语言文化与价值理念,对于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体系,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现代诗人穆旦《赞美》一篇课文时,就应以诗歌语言、炽热情感影响与感召学生。《赞美》一诗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最艰苦最黑暗的年代,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赞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的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全诗激情澎湃、规模宏大,在语言上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性,用多义词语与繁复句式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来表达复杂而充沛的情感。教师在教授这篇现代诗歌时应以爱国情怀为基调,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与情怀。教师可安排多种课堂诵读活动,如齐读、跟读、配乐朗读等,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价值。例如在该诗的各个部分,诗人写“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他没有流泪,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学生在课堂诵读之时非常容易与国家的苦难、命运相联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价值感,而反复熟读背诵之后,学生就可把诗歌背后深厚的中华文化因素积淀在自身的阅读体验之中,遂润物细无声地通过诗歌与语言学习接受传承中国文化。

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带动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极好补充,也凸显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氣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抓手,不靠满堂空洞的灌输说教,而是在语言文化与精神感召的渲染下,以“和谐”与“高尚”为目标,从精神上引导学生爱国、爱党、正气、自强,进而不断提升其审美品位与人生志趣,促成其道德情操的提升与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设置的内容整合

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全面需求,理工科高校要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科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是当前工作的突出重点。为此,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应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课程开设的现实性,即采用科学有效方法安排课程教学,并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进度;其规律性,即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中心,尊重教学规律,明确课程定位与定性;其必要性,即培养为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因文科课时数量较为有限,可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课程设置的内容整合,推崇多维综合的大文科教育,所谓“一极切入·多元融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多元学习,产生聚焦与连环效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立体性与特质性,进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课程设置,提倡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积极建设“一极切入·多元融汇”的综合课程。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安排应该遵循人文社会课程综合的科学理念,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分野,积极努力地建设“一极切入·多元融汇”的综合课程。此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切入点,以主讲教师的学科背景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某个专长领域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凸显交融性、概括性、鲜活性的理念,达到文科课程教学的跨界融合与多样交叉。同时,综合课程内容安排要凝练精华、鲜活丰富,力求准确、实际、新颖,可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特点,采用专题的形式合理规划教学,既有横向上特定时代解析,又有纵向上历史脉络爬梳;既有微观上个案阐释,又有宏观上整体概括,需努力做到点面结合、纵横捭阖。综合课程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贯穿红线,需要努力做到“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既传授给大学生系统的知识,又留给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深化的起点;既用“浅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入门学习的兴趣,又用“深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和深广化。应该说,综合课程并不是一种单纯传授文科知识的普通课程,而是一种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贯穿始终的旨在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格修养与综合素质,并具备丰厚价值内涵的统整课程。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鉴赏”课程就可以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的纵向朝代梳理为基础,对一幅幅鲜活的绘画作品进行解析,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画论作为画法总结与理论提升;同时横向上兼容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使大学生在鉴赏绘画作品、了解历史脉络的氛围之中,发展想象、类比与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感悟和深刻把握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真谛与人文内涵。例如在讲解北宋山水画之时,必会介绍范宽《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该图主体部分为顶天立地、巍峨高耸的山体,气势雄强、高山仰止、巨峰挺立、英气夺人。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瀑如线直冲而下,遂在严肃、静穆之中增加了一分快意。山峰下巨岩突兀、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透迤于密林荫底。画面前景则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沿溪前进,为幽静山林增添了一抹生气。

教师在讲解中,除介绍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画作赏析等内容,需要在其间以相关画论为评价基调,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对于内容与构图,可引荐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对于意境与蕴味,可引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采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至此,遂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文科课程设置的内容整合。这种“一极切入·多元融汇”的综合课程能够发挥单独一门文科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凝聚文科精华、步步推进地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调动课堂上理工科大学生的审美感官与思考思维,使其从文化视角去审视人生社会、宇宙万物,遂提升其想象与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感悟并掌握艺术真谛、人文魅力。

三、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实践的灵活科学

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的开设课时少、容量大,但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丰富的文科知识理论,同具体艺术鉴赏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甚至内化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为解决该问题,可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实践的有序开展、科学多样。一方面,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动文科课程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应推崇教以教研结合型为上,学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注重以问题探究作为核心的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媒介,将研究探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既学到相关知识,又增强科研能力、合作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文科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采用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与随堂演示、课堂讨论与课堂练习、课下辅导与网络拓展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例如,在“中国通史”课程讲授中,一开课就以不同时期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专题,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一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王安石变法”等,并将专题细分为多个具体的小问题,鼓励大学生依据自身喜好或特长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汇和总結研究成果并形成相关研究性学习报告。这一过程既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团体协作的力量。在过程性研究中,教师要跟踪学生研究状况,如研究资料的搜检、具体步骤的完成等等,既体现出学生的钻研,又体现出教师的指导。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还可安排课堂展示环节,按照事先要求的顺序邀请研究性学习报告优胜者以PPT讲演形式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和同学代表同时打分,计算出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并锻炼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互助合作等综合素养。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课堂实践,课堂上有课件、有视频、有讨论、有辩论、有心得、有体会,遂将师生间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灵活运用,使大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懂得理论联系实践。

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带动文科课程的第一课堂与网络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大多对电子信息技术较为敏感或精通,因此,可有效利用此优势在不断加强传统课堂之外,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媒介大力开发文科网络课程。这种课程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信息方法,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形式鲜活的文科课程。在网络课程形式方面,文科课程可建立课程网页与课程邮箱,将教学所需材料诸如课件、习题、阅读书目等放置其中,使得大学生随时可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随时可以查询课程内容与信息并随时进行知识学习。

此外,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媒介应努力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的有机联系,努力探索教辅结合的素质教育新格局。例如,“人际沟通的艺术”课程,除了第一课堂的讲授、观摩、研究、实践,更可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联系起来,不仅可与“辩论社”、“演讲社”等学生社团共同开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爱祖国”主题演讲活动等;还可与校园文艺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话剧、舞台剧等的排练演出,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王昭君”、“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陆游”等。通过种种结合方式,可使理工科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共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总之,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切实推进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建设,可真正使大学生感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道德修养,树立其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廖敏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南方论刊,2017(06).

[2]杨春梅.高校理工科专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

[3]李明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N].光明日报.2017-02-03.

[4]李林致,任世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N].光明日报 .2015-03-22.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iberal Arts Cours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with Excell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I Yi ,WANG Lijuan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00,China;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oral sentiment and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o a good job i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can take Chinese excell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the red line,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objectives, promote the content integration of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and promote the flexible science of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practice.

Key words: excell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liberal arts courses

[责任编辑:马妍春]

收稿日期:2019—10—30

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理工科高校文科课程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19M49)。

作者简介:李 怡(1976—),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王丽娟(1970—),女,吉林四平人,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