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红 费强
【摘 要】 针对当前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应以稳定的经济增长化解民众焦虑,提振发展信心;以不断优化的政治生态重建社会信任心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文化自信;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不断优化促进社会心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以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优化提升生命状态。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心态;困境;对策
社会心态内含于社会心理,“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1]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多个重要场合突出强调社会心态建设,在“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态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理解社会心态建设思想,思考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社会心态建设面临的困境分析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如今已过四十余载,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因此社会成员的社会心态总的来说呈现向好的状态。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心态。
1、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民众焦虑心态
众多周知,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世界日益连成“地球村”,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由彼此独立走向相互依存。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即逆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消息一经发布便导致两国股盘大跌,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在对美国此种行为感到愤慨的同时焦虑感也不由而生,由此引发对中国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安全感,害怕中国经济发展会就此止步甚至倒退。
2、政治腐败问题的存在影响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信任状态
所谓腐败问题是指政府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利用公公共权力来为自己谋取钱财或者权力上的利益,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自甘堕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进行了众多历史性变革,但是腐败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一颗毒瘤,例如在2010年发生的“我爸是李刚”事件、2013年的薄熙来案等等。类似腐败问题的频发一方面不仅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导致民众对党和政府管理产生不满的情绪,引发信任危机,从一开始的对腐败事件的愤慨到无奈最终过渡到习以为常,从最初的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过渡到开始质疑法律的公正公平公开性,从而产生失信、迷茫、困惑的不良社会心态。另一方面也会使民众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思想道德体系混乱,部分民众摒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奉行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不良思想观念,由此产生急功近利、虚无、仇视社会的不良社会心态。
3、虚无主义思潮降低民族自信
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交融交汇交锋,面对西方文明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思想意识领域泛起一股虚无主义思潮。所谓虚无主义是指彻底否定我国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具体表现为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糟粕,对历史人物、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歪曲,丑化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肆意侮辱革命英雄和模范等等。受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民众产生错误的心理认知,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盲目的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既不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消解国家认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社会贫富差距引起的“弱势”心态
弱势群体,也称为社会脆弱群体,一般是指社会中贫困交加,生活困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或是受到社会排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伴随着腰包越来越鼓,物质利益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说成是“弱势”群体。“据人民论坛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人群比例相当高,其中公务员达 45%,白领阶层达 57.8%,知识分子达 55.4%”。[2]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白领阶层、公务员等职业都被大众认为是一种体面的职业,那么为何会把自己归为“弱势”群体呢?这种不良心态值得深思。虽然说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物质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实行的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以此辐射全国,先富带后富,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因此当和他人进行金钱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比较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在无形中处于被弱势地位,滋生“弱势”心态。此外,虽说白领阶层以及公务员这一群体工作体面,但是面对高昂的房价、飞涨的物价、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医疗、教育等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從而催生“弱势”心态。“弱势”心态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而且也会降低个人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凝聚力的整合,激发社会矛盾。
5、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生存危机意识
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人类在陶醉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胜利的果实的同时也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可再生能力严重负荷,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由此引发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具体表现为“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气温升高与气候反常;基本资源(森林、矿藏、河流、土壤等)的衰减、枯竭与变质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的急剧下降等等”。[3]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深化由此人类在当下努力生活的同时也会在不停的思考:人类会不会灭绝?地球会不会发生大爆炸?在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世界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在思索这些问题的同时不由的就会生存危机意识,诱发担忧、焦虑以及彷徨无措的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不利于民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丧失生活激情和动力,虚度光阴。
二、优化不良社会心态的对策分析
社会心态建设需要在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问题基础上,以当前面临的困境为着力点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满足民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社会心态,引导积极社会心态。
1、以稳定的经济增长化解民众焦虑,提振发展信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其他场合进一步使该理念得到深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在日益提高,我国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但是针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威胁我国经济稳定安全更应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到底。
首先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充分开发自身的国内消费市场,不断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强科技研发,以科技提升生产力水平,以更好的产品拉动市场,同时以广阔的市场不断稳定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要加强多边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方面积极推进二十國集团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以及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确保对外交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区域合作,求同存异,让周边国家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积极作用,通过资金支持以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营造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但是全球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也越发艰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共商共享的原则,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坚决抵制大国沙文主义和孤立主义,通过各国真诚相待加强合作,谋求良好发展前景。总之要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既有利于彰显我国大国风范,增强民族自信,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固经济基础,使我国市场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经济自信,缓解民众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焦虑心态。
2、以不断优化的政治生态重建社会信任心态
针对腐败现象频发引发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多次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出重要论述,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为疏导民众由于腐败问题而产生的不良社会心态建设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首先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各项规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反腐倡廉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制度建设,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修订为廉洁自律准则,为党员干部提供行为标准;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党内监督条例,完善监督体系;党中央于2015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纪律处分条例,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此外还修订巡视工作条例以及制定问责条例,颁布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等,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系统的提升了反腐的制度化建设。制度的制定只是推进反腐工作的一小步,贯彻落实制度才是成功的一大步。一方面要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清单,细化责任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责任考核和监督,落实巡视制度,坚持有责必问,失责必究。其次也要完善反腐败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5]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共修改21处,其中11处涉及国家监察工作,与此同时还审议通过了监察法,这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与监察法配套还制定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衔接办法》,通过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有效的加强了对腐败问题的约束和制约作用,使得反腐工作在法律法规的圈子里进行,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最后要加强思想者政治教育,突出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国守法,廉洁奉公;同时也要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廉洁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积极支持党和政府工作,形成良好社会心态。
3、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性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对于文化虚无主义兴起造成的不良社会心态理应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引导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热爱我们伟大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源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根源于一百七十多年的浴血奋战的近代革命史;根源于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根源于七十多年新中国的不懈奋斗史以及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得到丰富滋养。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也要多读党史、国史,深刻领会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更要将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于心,不给文化虚无主义留有可乘之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24个字,但是却蕴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高的最高价值追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要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6]文艺工作者要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打造经典文艺作品,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功能,陶冶情操,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侵害。
4、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不断优化促进社会心态建设的现实基础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发展进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民生问题做出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首先,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之后,“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所谓“五个一批”,第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依靠当地现有资源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第二是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由于当地条件有限难以带领人民脱贫,通过调查选址能带来效益,组织群众搬迁; 第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即贫困地区經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从事生态环保工作已获得收益;第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知识改变命运;第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贫困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低保政策的辐射范围扩大,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其次,扩大就业机会,鼓励创业。中国总人口已超过14亿,在这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众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都因岗位处于饱和状态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压力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稳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最后,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差距,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实行按劳分配,防止社会财富分配失衡,既要保护合法收入也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努力改善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干实事谋福利,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民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以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优化提升生命状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因此人类要想缓解生存焦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改变自身在意识上的错误认识以及实践上的不当行为,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理应建立健全生态领域制度建设,形成从上而下的系统完备的一整套保护和监督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相关生态法律法规,牢牢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等相关法律不动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肃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经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科技作支撑,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要降低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比重,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等新兴能源在工业发展中的投入,以此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加强节能产品的研发,减少消耗。“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生产模式的对物质进行反复循环利用的过程”。[8]发展循环产业时要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3R”原则,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形成资源节约长效机制。再者,对于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推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土地生态、河道生态、水生态、森林生态、湿地生态等修复和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有效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程度。最后要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实行垃圾分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通过共同努力以期改善生态环境,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畅享碧水蓝天的良好环境,身心舒适,自由与愉快的生活,化解生存焦虑的不良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心理学,2013(2)167-173.
[2] 管健.“弱势心态”蔓延:矫情还是憋屈[J].人民论坛,2010(23)22-23.
[3] 林晓磊.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06.16.
[4]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5.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5.10.5.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8] 袁晶晶.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05.34.
【作者简介】
柴 红(1996—)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费 强(1992-)男,汉族,安徽滁州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