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立德树人新要求,提高化学复习针对性

2020-05-13 14:19冯存良高小艳
求学·文科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考查错误溶液

冯存良 高小艳

从2017年以来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的整体变化趋势来看,笔者认为,2020年高考化学试题将围绕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来进行设计,将从“育人功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新的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对2020年高考化学热点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同学们提高化学复习针对性,取得更好的备考效果。

一、展现成果,突出化学学科贡献

1. 挖掘传统文化和科技典籍,增强文化自信

【例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观汉记》记载“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现代造纸时要加碱,这是因为造纸过程中要发生皂化反应

B.《吕氏春秋》记载“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金”指的是铜,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要比各组分金属的大

C.《开宝本草》记载“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铁华”指醋酸亚铁

D.《石炭》中有“投泥泼水愈光明”,其化学原理类似于煤的气化

【解析】造纸材料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而皂化反应为油脂的碱性水解,A项错误;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组分金属的大,熔点一般比各组分金属的低,B项正确;铁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亚铁和氨气,故“铁华”指醋酸亚铁,C项正确;“投泥泼水愈光明”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H2O(g)CO+H2↑,这与煤的气化的主要反应相同,D项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东观汉记》《吕氏春秋》《开宝本草》《石炭》等都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本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命题,增强了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使考生了解化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启示考生要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科技常识,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古代诗词、成语、谚语等皆有可能成为高考化学命题的素材。

2. 追踪科研热点,关注重大创新成果

【例2】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该机场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多项尖端科技,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化工行业在这个宏伟的“超级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铜剑科技制造的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其主要成分是SiO2

B.支撑航站楼的C形柱柱顶的多面体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

C.机场中的虚拟人像机器人“小兴”表面的塑料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D.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减轻温室效应及环境污染

【解析】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的主要成分不是SiO2,而是GaN、SiC等,A项错误;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B项正确;塑料属于高分子聚合物,C项正确;大兴国际机场是全国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机场,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年节约1.81 万吨标准煤,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向电网提供600 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相当于每年减排966 吨CO2,并同步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D项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积极采用地热能源、绿色建材等绿色节能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本题精心选择国内新的标志性建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一鼓舞人心的新闻作为試题背景,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拓宽考生的化学视野,考查必备的化学常识。

3. 展示前沿技术,拓展视野

【例3】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催化剂a表面发生了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B. 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在催化剂b表面形成氮氧键时,不涉及电子转移

D.催化剂a、b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解析】催化剂a表面的N2与H2生成NH3,为同种元素之间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A项错误;N2与H2在催化剂a作用下反应生成NH3属于化合反应,无副产物生成,其原子利用率为100%,B项正确;在催化剂b表面形成氮氧键时,NH3转化为NO,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2价,失去电子,C项错误;催化剂a、b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D项错误。答案为B项。

【点评】试题中经常会给出一些新信息,要求考生加以利用并分析新信息中的反应机理,考查考生自学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这类试题综合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综合分析确定有关物质的结构是关键。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考查的核心素养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主。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涉及陌生“反应机理”习题的训练,提升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降低试题的陌生度,增强信心。

4. 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

【例4】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四大运营商颁发了5G商用牌照,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通信仪器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有体积小、重量轻、高温性能突出、可高倍率充放电、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磷酸铁锂电池是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M1-xFexPO4+e-+Li+=LiM1-xFexPO4,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电流由石墨电极流向磷酸铁锂电极

B.电池总反应为M1-xFexPO4+LiC6LiM1-xFexPO4+6C

C.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LiC6-e-=Li++6C

D.充电时,Li+移向磷酸铁锂电极

【解析】放电时,电子由石墨电极流向磷酸铁锂电极,则电流由磷酸铁锂电极流向石墨电极,A项错误;根据电池结构可知,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LiM1-xFexPO4+6C M1-xFexPO4+LiC6,B项错误;放电时,石墨电极为负极,负极反应式为LiC6-e-=Li++6C,C项正确;放电时,Li+移向磷酸铁锂电极,充电时Li+移向石墨电极,D项错误。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涉及新型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主要考查电极的判断、电极产物的分析、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过程的计算等。原电池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题型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填空题,难度以中等或较难为主,考查的核心素养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主。

二、回归教材,研究高考真题

1. 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化学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5】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会发生反应:NaClO+2HCl=NaCl+Cl2↑+H2O,生成有毒的氯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生成1 mol氯气,转移的电子数为2 NA

B. 1mol NaCl含有的电子数为28 NA

C. 1 L 0.2 mol/L NaClO溶液中含有的次氯酸根离子数为0.2 NA

D.标准状况下,将22.4 L HCl溶解在0.5 L水中,形成2 mol/L的盐酸

【解析】每生成1 mol氯气,转移的电子数为NA,A项错误;1 mol NaCl含有的电子数为28 NA,B项正确;由于次氯酸根离子水解,故1 L 0.2 mol/L NaClO溶液中含有的次氯酸根离子数小于0.2 NA,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将22.4 L HCl溶解在0.5 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一定为0.5 L,形成盐酸的浓度不一定为2 mol/L,D项错误。答案为B项。

【点评】本题为2019年全国I卷第7题,由一个试题素材统领四个选择项,选择项之间有所关联,这是命题的一个趋势。在选择题中,以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相关计算为依托,通常会从物质的结构(如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判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可逆反应中粒子数目的判断、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盐类水解造成的溶液中离子浓度或数目改变)等角度进行命题。

2. 以教材中的实验为源泉,拓展实验命题

【例6】利用废蚀刻液(含FeCl2、CuCl2及FeCl3)制备碱性蚀刻液[Cu(NH3)4Cl2溶液]和FeCl3·6H2O的主要步骤:用H2O2氧化废蚀刻液,制备氨气,制备碱性蚀刻液[CuCl2+4NH3=Cu(NH3)4Cl2],固液分离,用盐酸溶解沉淀并制备FeCl3·6H2O。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H2O2氧化废蚀刻液的离子方程式为2H++2Fe2++ H2O2=2Fe3++2H2O

B. 用装置乙可以制备Cu(NH3)4Cl2并沉铁

C. 用装置丙可以分离Cu(NH3)4Cl2溶液和Fe(OH)3

D. 用装置丁由FeCl3溶液制备FeCl3·6H2O需要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步骤

【解析】H2O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H2O2氧化废蚀刻液中的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Fe2++H2O2= 2Fe3++2H2O,A项正确;氨气易溶于水,要注意防止倒吸,所以要选用乙装置,氨气与溶液反应生成Cu(NH3)4Cl2和氢氧化铁,B项正确;用装置丙可以分离Cu(NH3)4Cl2溶液和难溶的固态Fe(OH)3,C项正确;由FeCl3溶液制备FeCl3·6H2O需要在蒸发皿中蒸干,不能在烧杯中进行,D项错误。答案为D项。

【点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回归教材,最为突出的是实验题、选择题,如2019年全国I卷第9题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苯的取代反应”(该题也是由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8题改编而成);2018年全国I卷第9题和全国Ⅱ卷第9题分别以教材中的酯化反应和甲烷的氯代反应为载体,进行拓展命题。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型,很多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原型,通常会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这给同学们两点启示:一是要关注教材必备知识,如硝基苯的制备及纯化、实验室制氨气等;二是要关注往年高考真题,其中的实验综合题可能会改编成选择题再次考查。

3. 精选新颖有机物的键线式,考查有机化合物

【例7】山道年蒿中提取出一种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的有机物X,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10H16O2

B.该物质不可能所有的碳原子共平面

C.该物质的一氯代物共有7种

D.该物质能发生加成、取代、氧化、消去、还原等反应

【解析】根据结构简式知,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10H16O2,A项正确;该物质含有饱和C原子,根据CH4的正四面体结构可知,C原子不能在同一平面上,B项正确;该分子中含有7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所以一氯代物有7种,C项正确;该物质中不含醇羟基、卤素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D项错误。答案为D项。

【点评】有机化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2019年和2018年全国I卷中分别有2道和3道选择题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了考查,而且在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选择题(2018年全国I卷)中有两个选项涉及有机化学相关考点,考查比重较大。因此,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强化有机化学部分的训练,多关注以有机物键线式为载体的易错题型。

4. “大题小做”,综合题化身选择题

【例8】化工生产上有广泛用途的轻质碱式碳酸镁[MgCO3·Mg(OH)2·3H2O]是以鹵块(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等杂质离子)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

氢氧化亚铁沉淀絮状,不易从溶液中除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淀的成分是Fe(OH)2和Fe (OH)3的混合物

B.“…”的操作步骤为氧化和调节pH等分离和提纯过程

C.“热解”产生的CO2对生成轻质碱式碳酸镁[MgCO3·Mg(OH)2·3H2O]有重要的作用

D.“料液Ⅱ”呈酸性

【解析】卤块(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等杂质离子)加入硫酸溶解,由于氢氧化亚铁难以除去,则应加入氧化剂氧化Fe2+生成Fe3+,然后调节pH生成Fe (OH)3沉淀,过滤除去。滤液主要成分为硫酸镁、硫酸等,加入碳酸氢铵,可生成轻质碱式碳酸镁、二氧化碳,碳酸氢铵过量,则“料液Ⅱ”可呈碱性。由题目信息可知,氢氧化亚铁为絮状沉淀,不易从溶液中除去,沉淀为Fe (OH)3,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除去铁元素,应进行氧化、调节pH,生成Fe (OH)3沉淀,B项正确;加入碳酸氢铵生成碱式碳酸镁,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参与反应,C项错误;“料液Ⅱ”呈碱性,D项错误。答案为B项。

【点评】2019年全国I卷第9题、2018年全国I卷第7题和2017年全国I卷第10题,分别以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图等形式,考查了实验操作、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这种考查方式综合性强、思维量大,在有限的篇幅中囊括的知识点多,更考验考生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能成为今后高考主流的考查形式之一。

三、接轨新课程标准,围绕化学核心素养

1. 结合物质结构,考查“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例9】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以字母表示)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W的核外电子数与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Y的原子序数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由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M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Y单质的熔点高于X单质

B.化合物M中W不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为W>Y>Z

D.W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比Y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低

【解析】本题以化合物结构为载体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为Na;由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M的结构分析,Y形成四个共价键,说明其为Si;Y的原子序数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Z为Cl;W的核外电子数与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为O。经分析已知X为Na,Y为Si,Z为Cl,W为O,则单质Si为原子晶体,单质Na是金属晶体,单质Si的熔点高于单质Na,A项正确;化合物M中O都满足8电子结构,B项错误;O、Si、Cl三种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为Cl,C项错误;O的非金属性比Si强,所以O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Si的氢化物强,D项错误。答案为A项。

【点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高考必考内容,试题往往要求以原子结构或元素化合物性质为基础进行元素的推断,综合考查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常见物质的性质等。同学们要重点关注利用“位、构、性”关系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发现,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中不再是单纯的原子结构特征,而是增加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会结合原子结构特征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进行综合考查。

2. 创新设计经典试题,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例10】关于常温下pH=2的H3P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升溶液中的H+数目为0.02 NA

B. c(H+)=c(H2PO4-)+2c(HPO42-)+3c(PO43-)+c(OH-)

C.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减小

D.加入NaH2PO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

【解析】该题最大亮点就是打破了题型界限,将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电解质溶液理论相结合进行考查,增大了知识考查的容量。磷酸是中强酸,存在电离平衡,常温下pH=2的H3PO4溶液中,c(H+)=0.01 mol/L,每升溶液中的H+数目为0.01 NA,A项错误;由电荷守恒知,c(H+)=c(H2PO4-)+ 2c(HPO42-)+3c(PO43-)+c(OH-),B项正确;加水稀释使电离平衡右移,电离度增大,但是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小,溶液中的H+浓度减小,故溶液pH增大,C项错误;加入NaH2PO4固体,抑制了磷酸的第一步电离,溶液酸性减弱,D项错误。答案为B项。

【点评】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高考的难点,知识点既可在选择题中独立呈现,又可在非选择题中结合化学实验、化工流程及反应原理等其他知识综合呈现。主要命题角度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及应用,电离常数的计算及其应用,以酸碱滴定反应为依托结合图像分析考查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Ksp、pH的计算,中和滴定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数形结合能力、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数据处理与计算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3. 借助新颖图像,考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例11】常温下,二甲胺[(CH3)2NH·H2O]是一元弱碱,其电离常数Kb=1.6×10-4。10 mL c mol·L-1二甲胺溶液中滴加0.1 mo1·L-1盐酸,混合溶液的温度与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甲胺溶液的浓度为0.2 mol·L-1

B.在Y和Z点之间某点溶液pH=7

C. Y点存在:c(Cl-)>c[(CH3)2NH+2]>c(H+)>c(OH-)

D.常温下,(CH3)2NH2Cl水解常数Kh≈6.0×10-11

【解析】二甲胺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时放出热量最多,溶液温度最高,即Y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根据(CH3)2NH·H2O+HCl=(CH3)2NH2Cl+H2O,c=0.2 mol·L-1,A项正确;二甲胺是弱碱,Y点对应溶质是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呈酸性,X点对应的溶液中(CH3)2NH·H2O、(CH3)2NH2Cl的浓度相等,其混合溶液呈碱性,故中性点应在X点与Y点之间,B项错误;二甲胺是弱碱,Y点对应溶质是强酸弱碱盐,其溶液呈酸性,Y点存在:c(Cl-)>c[(CH3)2NH+2]>c(H+)>c(OH-),C項正确;Kh=KW/Kb=1×10-14/1.6×10-4≈ 6.0×10-11,D项正确。答案为B项。

【点评】本题主要由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相结合,以电解质溶液曲线分析进行综合考查。电解质溶液为高考的中频考点,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中等,考查的核心素养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主。2019年全国卷中再次出现该考点,预计将不断有新的考查形式出现。以前电解质溶液相关图像纵轴一般表示pH、离子浓度、离子分布分数等,而在本题中却表示温度,题型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考查错误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