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肺类癌的18F-FDG PET/CT表现

2020-05-13 05:10:40赵承勇邓小毅王洪松曹国平丁重阳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类癌右肺影像学

赵承勇 邓小毅 王洪松 曹国平 丁重阳

1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影像科,苏州 215600;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210029

肺类癌是一种起源于支气管肺黏膜神经内分泌Kulehitsky细胞(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肺类癌发病率较低,占全部肺癌的1%~2%,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1-2]。既往对肺类癌的影像学表现多集中在CT研究[3-5],而其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鲜见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例肺类癌患者的资料,探讨其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肺类癌的16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6例患者中,AC 5例,TC 11例;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9例,胸闷气短2例,左侧胸壁疼痛1例,其余4例无明显不适。

1.2 仪器与方法

18F-FDG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回旋加速器生产,并通过自动合成模块合成,放射化学纯度≥95%。PET/CT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iograph 16 HR型。检查前嘱患者空腹6 h以上,在安静状态下按体重静脉注射18F-FDG 3.70~5.55 MBq/kg,静卧60 min左右,排尿后开始PET/CT扫描。扫描范围自颅顶至股骨上段。PET发射扫描采用三维数据采集6~7个床位,2 min/床位;CT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层厚5.0 mm、层距5.0 mm。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协商得出一致结论。重点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全身其他部位转移情况等。病变内部情况包括: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和囊变等;病灶边缘情况包括:有无毛刺和分叶,边界是否清晰等。病灶18F-FDG代谢情况采用半定量法判断,在病灶的最大层面勾画ROI、测量其SUVmax,并测量病灶的最大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Bartlett检验进行方差齐性检测,方差齐的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行秩和检验。病灶的SUVmax与最大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的生长部位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共16个病灶,其中,中央型肺类癌9例、周围型7例。发生于右肺9例(包括右肺中间支气管2例、右肺上叶2例、右肺中叶2例、右肺下叶3例),发生于左肺7例(包括左主支气管1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2 例)。

2.2 肿瘤形态、密度及边缘

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图1、图2),其中10例可见浅分叶、6例未见分叶。16例病灶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 值为 26~50(38±7) HU。肿瘤边界清晰,14例病灶边缘光滑,2例可见毛刺。

2.3 肿瘤合并表现

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PET/CT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图1 中央型肺类癌患者(男性,64岁)的18F-FDG PET/CT图像 图中,A: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显示右肺下叶可见一18F-FDG代谢增高影,余全身未见异常18F-FDG代谢增高灶;B:横断面CT图,显示右肺下叶软组织结节,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可见“冰山征”;C:横断面PET/CT融合图,显示右肺下叶结节18F-FDG代谢轻度增高,SUVmax=3.09。18F-FDG:氟脱氧葡萄糖F18;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UVmax:最大标准化摄取值Fig. 1 Image features of 18F-FDG PET/CT in central lung carcinoid(male, 64 years old)

图2 周围型肺类癌患者(女性,47岁)的18F-FDG PET/CT图像 图中,A: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显示左肺上叶一18F-FDG代谢增高影,左侧多根肋骨、左侧髂骨及右侧耻骨多发18F-FDG代谢增高灶;B:横断面CT图,显示左肺上叶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密度均匀,边缘光滑;C:横断面PET/CT融合图,显示左肺上叶结节18F-FDG代谢轻度增高,SUVmax=4.32。18F-FDG:氟脱氧葡萄糖F18;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UVmax:最大标准化摄取值Fig. 2 Image features of 18F-FDG PET/CT in peripheral lung carcinoid(female, 47 years old)

2.4 肿瘤大小及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其中12例病灶 SUVmax>2.5,4例病灶 SUVmax≤2.5。16例肺类癌的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11例TC的SUVmax为 3.32±1.17,5例 AC 的 SUVmax为 5.49±1.60,二者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TC 的最大径为(2.52±0.85) cm,AC 的最大径为(2.74±1.38) cm,二者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2,P=0.701)。16例肺类癌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见表1。

3 讨论

类癌是一种常见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发生于胃肠道,也可发生于卵巢、肺及纵隔等部位。肺类癌发病率较低,占全部类癌的10%左右,占全部肺癌的1%~2%[6]。肺类癌起源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的嗜银细胞,由于越靠近中心支气管嗜银细胞的分布越密集,就越易发生肺类癌,故临床上以中央型肺类癌多见[7]。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1例原发性肺类癌,其中20例为中央型肺类癌,占64.52%,大部分患者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8]。本研究16例肺类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类癌10例,占62.5%(10/16),9例患者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与文献报道[6-8]基本一致。

目前,肺类癌的影像学表现多见于CT研究。中央型肺类癌CT多表现为气管或近肺门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其典型征象为“冰山征”,即CT图像上支气管腔内病灶较小,而支气管腔外病灶较大。周围型肺类癌CT多表现为肺野中外带类圆形结节或肿块,病灶边缘光滑、锐利,毛刺少见,可见浅分叶。由于肺类癌发病率较低,目前关于肺类癌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研究少见。Stefani等[9]回顾性分析了 25例肺类癌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均为单发病灶,60%病灶为类圆形,68%的病灶边缘光滑,所有病灶均未见坏死囊变和钙化;25例病灶的中位SUVmax为 2.8(1.4~12.9),其中 12 例病灶 SUVmax<2.5。另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例肺类癌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其中TC 13例、AC 7例,结果显示 TC 的中位 SUVmax=2.6(0.8~3.2),AC 的中位SUVmax=5.9(2.9~8.4),AC 的 SUVmax明显高于 TC的 SUVmax(P=0.001)[10]。本研究结果显示,16 例肺类癌均为单发,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均未见坏死囊变和钙化;8例可见“冰山征”。18F-FDG 摄取轻度增高,SUVmax=4.00±1.64,AC 的 SUVmax明显高于 TC(5.49±1.60vs.3.32±1.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9-10]基本一致,AC的SUVmax高于T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由于肺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还可采用其他正电子药物进行PET/CT显像。一项研究对33例肺类癌患者分别行18F-FDG PET/CT显像和68Ga-DOTA-Peptide PET/CT显像,结果显示,18例肺类癌18F-FDG PET/CT显像阳性,15例18F-FDG PET/CT显像阴性;26例肺类癌68Ga-DOTA-Peptide PET/CT显像阳性,7例68Ga-DOTAPeptide PET/CT显像阴性。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AC的诊断效能优于68Ga-DOTA-Peptide PET/CT显像,而68Ga-DOTA-Peptide显像对TC的诊断效能优于18F-FDG PET/CT显像。因此,联合18F-FDG PET/CT和68Ga-DOTA-Peptide显像可提高肺类癌的诊断效能[11]。本研究团队后续将进行此类相关研究。

表1 16例肺类癌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Table 1 Imaging features of 18F-FDG PET/CT in 16 cases of lung carcinoid

肺类癌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表现主要需与肺癌、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和肺结核相鉴别。(1)肺癌:中央型肺类癌临床表现与中央型肺癌较为相似,临床易误诊。中央型肺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近肺门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病灶边缘毛糙,常见偏心空洞,且18F-FDG代谢一般较高,而中央型肺类癌常引起支气管壁局限性增厚,形成轮廓光滑的管壁结节,并与腔外大病灶形成典型“冰山征”,18F-FDG代谢轻度增高,其18F-FDG代谢程度一般低于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多见,而周围型肺类癌分叶多为浅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少见,二者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明确诊断还需病理学检测。(2)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好发于中年女性,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多位于胸膜下,其典型CT征象为“空气新月征”和“贴边血管征”,18F-FDG PET多表现为18F-FDG无摄取或轻度摄取[12]。一项研究比较了51例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和36例肺类癌的18F-FDG代谢情况,结果表明肺类癌的SUVmax明显高于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0.05)[13]。(3)结核球:结核球好发于双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可见钙化,周围多见卫星灶,活动性结核球18F-FDG代谢较高;而肺类癌钙化少见,一般无卫星灶。

总之,肺类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中央型肺类癌常可见“冰山征”,肿瘤坏死囊变及钙化少见,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这些影像学表现可为肺类癌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今后可进一步研究肺类癌的18F-FDG摄取与预后的关系。

利益冲突本研究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赵承勇负责数据的获取、提供与分析及论文的起草;邓小毅负责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王洪松负责研究过程的实施;曹国平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丁重阳负责研究命题的提出、设计及最终版本的修订。

猜你喜欢
类癌右肺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肺癌患者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并支气管成形术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三维重建在儿童先天性中心气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右肺四叶变异1例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