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0-05-13 10:15韩金龙田北京单成钢倪大鹏王宪昌解心景王志芬
药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赤芍白芍芍药

韩金龙,田北京,单成钢 ,倪大鹏,王宪昌,解心景,王志芬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50100;2.鄄城县解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菏泽 274617)

白芍(PaeoniaeRadixAlba)又称“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收录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1]。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平抑肝阳之功效;主治胸胁疼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白芍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药材,主产于安徽、四川、山东、浙江等地,是中医治疗中常用药,因此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药材[2]。

1 白芍的正本清源

芍药始载于《诗经·郑风·溱洧》其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瘾,止痛,利小便,益气”。早期本草记载无白芍、赤芍之分,统称芍药。梁代陶弘景[3]的《本草经集注》云:“今出白山(江苏省江宁县)、蒋山(南京紫金山)、茅山(江苏省句容县)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可见,自梁代开始芍药就有了赤、白之别,但当时并未在药用时真正区分。唐代药王孙思邈[4]在《千金要方·论合和第七》中记载“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宋代卢多逊等[5]编《开宝本草》所载芍药“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两色”。元朝王好古[6]所著《汤液本草》中记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明代李时珍[7]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也是肯定了芍药有赤白之分的观点。清代黄宫绣[8]所著《本草求真》将白芍与赤芍分别立项论述,“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白芍和赤芍在《中国药典》收载为不同的两种中药,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1]。主产于安徽亳州、浙江杭州、四川中江和山东菏泽,属北亚热带湿润区,主要为栽培品。赤芍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多为野生品,以生品入药[1]。主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和亚干旱区,川赤芍则主产于四川。

分析历代各本草著作对芍药性味功效的记载可知,芍药的用药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自梁代(南北朝时期)开始芍药有了白芍、赤芍之分,唐代开始,用药上严格区分白芍与赤芍,宋代记录花色有红、白之分,元代至清代有段时间,以花的颜色为划分依据,近代则以是否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等为依据。从古代医家对二味药材的应用来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的方剂分别使用白芍、赤芍已很普遍[9-12]。此后的本草论著对白芍、赤芍的功效主治、加工炮制、分布栽培、临床运用等均予以区别,并有详尽记载,沿用至今。

总之,现代赤、白芍的划分方式主要是以加工方式、产地、野生和栽培为依据,其形成历史并不久,现代所用的赤芍和白芍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活性成分差异与生物活性差异,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13]。

2 白芍资源利用现状

2.1 主要种植区域分布 目前我国的芍药品种有500多个,其中白芍主要分布于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集中产区主要包括:安徽亳州、涡阳、阜阳;四川中江、苍溪、渠县;浙江磐安、东阳、缙云以及山东菏泽等地,所产的白芍分别习称谓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和菏泽白芍[14],市场普遍认为以杭白芍品质最佳,亳白芍产量最大。

2.2 种植面积和产量 芍药生长周期较长,一般为3~5年,但生产管理难度不大,种植技术也较为成熟,前两年可以进行间套作玉米、大豆等以增加收益。目前,安徽亳州芍药种植面积约1 300 hm2,年生产约12 000吨,占全国的50%以上[15],亩产鲜白芍1 500 kg左右,折干后约500 kg,产新期在7、8月份。另外,通过亳州芍药种植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古城镇、谯东镇建立80 hm2优质种苗繁育基地,400 hm2核心区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种植覆盖面积4 000 hm2 [16]。四川中江县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利于芍药的生长发育,中江白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包括四川省中江县瓦店乡、富兴镇、集凤镇等18个乡(镇),常年种植面积在200 hm2左右,尤以2007年最高,约750 hm2,总产近3 000 吨,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是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近几年来,山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产量和品质也不断提高。山东菏泽也是我国芍药栽培的集中地,年种植面积约1 000 hm2,近年来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主要供给国内药厂,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等。

2.3 出口贸易现状 白芍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出口创汇商品,2009至2017年,我国白芍出口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见图1,除2012年),年均出口量在6 449吨[18-19]。2009年我国白芍出口量为5 269吨,2011年出口量达到最高峰,为8 077吨,而2017年则下降为4 712吨,较2011年下降了41.7%,较2009年下降了10.6%。我国白芍出口额与出口数量变化趋势一致,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年均出口额达2 151万美元(见图2)[18-19]。2009年因价格较低原因,出口额仅为668万美元,之后出口额不断增加,2014年最高,达3 903万美元,而2015和2016年出口额均在2 500万美元左右,2017年则下降至1 486万美元,较2014年下降了61.9%,较2016年下降了41.3%。

图1 2009~2017年我国白芍出口数量情况

图2 2009~2017年我国白芍出口额情况

2.4 国内供需情况 据资料统计,目前白芍年需求量在13 000~15 000吨左右。2016年白芍产量在12 000吨,2017年白芍产量有所增加,达15 000~16 000吨,较2016年多3 000~4 000吨,此外,陈货库存也有约4 000~5 000吨[20]。其中白芍每年平均用于饮片的量在4 500~6 000吨,用于投料和提取的量在4 500~5 000吨,而用于出口的量在4 000吨左右。2017年白芍产量高于2016年,主要原因在于前期2010~2014年白芍市场价格较高,每亩年收益在4 000~6 000元左右,这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各地区种植发展迅速,而2017年产出的白芍刚好是2012~2013年高价期间种植的。近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仅仅亳州增加了种植面积,主产地的四川中江、山东菏泽、浙江磐安等也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许多新发展的产区如山西、湖北、贵州、云南、湖南、江苏等都掀起中药材种植热潮。据报道,2017年山西全省芍药种植面积突破了6 666.67 hm2,而后由于社会效益较好,白芍生产已明显供过于求[21],预计未来白芍行情将呈现震荡式下行的趋势。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代本草考证结果表明,白芍和赤芍的划分标准至今没有明确定论。虽然赤芍和白芍均来自同一物种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相同部位,但其药效和有效成分却有着明显差异[13,22]。白芍中含有较多的精氨酸、苏氨酸、乙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等,而赤芍中含有较多的丙氨酸、α-葡萄糖、蔗糖、芍药苷、儿茶素等。为了保持白芍生产良好的发展趋势,赤、白芍的分类及划分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澄清,以保证药材基源的稳定性。

白芍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修拣、去皮、煮制、干燥、切制等环节。不同加工工序及不同干燥工艺均会对白芍药材品质产生影响[23-25]。李军等[26]研究结果表明,去皮后再煮和硫黄熏蒸对白芍主要成分芍药苷含量影响最大,而趁鲜制备对芍药苷含量影响最小。周丹英等[27]研究结果指出,鲜白芍去皮煮沸后在产地直接切片干燥,芍药苷含量最高,损失最小。而胡敏伶等[28-29]的研究结果则与李军相反,传统工艺下先去皮后水煮的芍药苷含量最高。白芍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成饮片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种加工工艺,而如何保证鲜切时白芍有效成分降低损失,切制的饮片规整、齐平,也就是做到产地加工工艺标准化、饮片规格标准化、饮片质量指标标准化[30],还需要科研工作者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保证白芍产品加工工艺的同时,规模化生产也是产地加工的重要环节。目前,白芍产地加工部分环节仍是主要依靠人工,产地加工设备技术含量不高,从药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而且小作坊式的零散加工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白芍产地加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31]。白芍产地趁鲜加工受水煮及干燥环节加工设备限制,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规模化、标准化的大型科技设备来打破屏障。

4 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白芍作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需求量巨大,而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部门更是将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32]。白芍种植加工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山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苏等地相继大规模种植,但在扩种的同时也应考虑市场供需问题,不可盲目扩种导致收益损失。

白芍产地加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正朝着规范化及规模化加工方向迈进。如金传山等[33]通过中试生产初步建立了白芍趁鲜切制生产工艺,但若规模化生产,还受到产地加工设备落后、产能受限、加工标准化、质量在线控制、加工成本控制等问题制约。因此,下一阶段任务就是在现有白芍传统加工基础上,优化白芍趁鲜切制生产工艺,研发规模化产地加工关键设备,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降低能耗,达到白芍产地加工标准化、规范化及规模化生产[34]。

传统的散户种植,分散的经营模式,既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和集约化、专门化经营[35]。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建设至关重要。规模化的种植基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36]和公司的资金投入,采用农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企业建立白芍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引导鼓励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促进白芍种植的基地化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政府也应加大对药材种植户的补助和扶持,提高当地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同时,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引进白芍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省市白芍原材料生产。

猜你喜欢
赤芍白芍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白芍花开
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影响与评价
新疆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