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宝霞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九疗科,哈尔滨 150056)
躁狂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会引发机体代谢障碍,还会导致血糖、血脂等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并发糖尿病。当躁狂症伴发糖尿病出现时,会使临床治疗和护理难度加大[1]。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
将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8例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按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共34例,男女比例20∶14,年龄平均(43.2±10.5)岁,躁狂症病程平均(3.2±1.5)年,糖尿病病程平均(3.6±1.4)年。观察组共34例,男女比例19∶15,年龄平均(44.8±9.6)岁,躁狂症病程平均(3.0±2.1)年,糖尿病病程平均(3.2±1.7)年。两组的性别、年龄、躁狂症及糖尿病病程等基础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入选对象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中的躁狂症相关诊断标准,也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了药物禁忌证、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营养不良和不配合研究的患者[3]。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监测患者的躁狂症症状、血糖水平,指导患者用药,进行口头宣教,提供用药指导。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患者病情差异较大,要针对性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并在患者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开展健康教育,应指导患者家属参与到宣教中来,要以合适的沟通方式及平和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用过激性语言使患者受到刺激。健康教育方法可以选择口头结合图片或播放视频等形式,可按患者的喜好进行选择。
1.2.2 并发症护理
感染是并发症中的一种,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作,定时为病房通风换气,调节到适宜的温湿度,避免患者呼吸道受到感染。同时,每日检查并护理患者的口腔、会阴等部位。患者的皮肤、黏膜及足部都要定期进行检查,要指导患者选择温水擦浴,以免发生感染。对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褥,避免形成压疮。此外,患者忌随意抓挠,以免感染情况加重。
1.2.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等情况合理制订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坚持少食多餐,多摄取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预防便秘。
1.2.4 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运动,通过坚持运动锻炼可以改善糖代谢,控制血糖水平。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提供合适的运动指导方案,限制过多活动,让患者多注意休息。
监测并记录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数值。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对两组患者的躁狂症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得分高表示症状严重,得分低表示控制良好,可以分成显著进步、好转和无效三个层次,分别用减分率>50%、>30%、<30%来表示,控制总有效率=(显著进步+好转)/总例×100%[4]。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控制更为理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对比两组的血糖控制水平Tab.1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与对照组的76.5%相比,观察组94.1%的躁狂症控制有效率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2 对比两组的躁狂症控制效果(n/%)Tab.2 Comparison of mania contro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躁狂症患者长期用药治疗会对血糖代谢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引起药源性肥胖,控制不及时还会发展成糖尿病。当躁狂症伴糖尿病发病后,会加大治疗难度,而且血糖水平也很难得到控制,躁狂症也会随着糖尿病的影响而加重。因此,在开展临床用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根据自身护理经验并针对躁狂症伴糖尿病的症状表现和患者特点来制订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所有护理工作都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而实现人性化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控制更为理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且观察组的躁狂症控制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5]。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接受综合护理能够提高对精神疾病的控制效果,还能控制血糖,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