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红
(张家港中心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导尿管留置属于临床一项基本的诊疗技术,是各类危重症患者常用的一种护理措施,常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后患者护理。尿管留置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患者易在尿管留置期间出现医源性尿路感染,不仅对患者膀胱形成干扰,还降低了膀胱对细菌的冲刷能力,极易增大患者的尿路感染风险[1]。尿路感染大部分是血尿、发烧、尿急等症状的临床表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致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变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所以,对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给予预防尿路感染的相关护理措施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64例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归入本次研究,给予综合护理措施,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将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64例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患者入院编号实施分组,单数编号患者归入对照组(32例)研究范围,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双数编号患者归入观察组(32例)研究范围,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男29例,女3例,年龄 34~73岁,平均年龄(56.38±3.54)岁,按患病类型分,尿潴留13例、泌尿结石11例、膀胱肿瘤5例、前列腺增生3例、尿管留置时间9~15d,平均时间(7.93±0.87)d;观察组:男29例,女3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5.68±4.52)岁,按患病类型分,尿潴留12例、泌尿结石10例、膀胱肿瘤6例、前列腺增生4例,尿管留置时间8~14,平均时间(7.86±0.73)d。就患者组间资料剖析,并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均衡。参与研究前,患者已知情本次研究内容。
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符合导尿管留置标准;排除标准:存在行为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难以配合临床干预患者。
对照组:患者的集尿袋与导尿管给予定期更换,并确保集尿袋位置低于患者膀胱的位置,每日对患者尿道口消毒两次,对患者尿液颜色与尿量做好详细记录,当发生血尿等紧急情况时,应做好对症处理。
观察组32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1)做好导尿知识宣教:留置导尿管前,需将导尿管留置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将导尿管留置之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告知患者,从而提高患者对导尿管留置的相关知识的认知。为避免患者发生导尿管脱落、打折等情况,嘱咐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导尿管如有脱落,患者禁止自行回插导尿管。(2)导尿前护理措施:置入导尿管前,护理人员应正确佩戴无菌手套,对患者尿道口、阴道口、外阴等部位按照规范顺序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棉球限用一次。使用无菌石蜡油棉球或无菌水润滑导尿管,按标准操作流程对患者做好导尿管留置工作,整个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污染。(3)留置导尿管护理措施:导尿管置入前,应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膀胱充盈度、局部皮肤、合作程度等,根据评估结果选用不同口径的合适的导尿管。硅胶管与传统橡胶管相比,有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对尿路刺激的优点。橡胶管对粘膜刺激性大,尿道炎发生率22%,硅胶管仅为2%,乳胶管容易造成磷酸钙沉积以致引流不畅,也是造成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首选硅胶导尿管,其次是乳胶导尿管,最后是橡胶导尿管。护理人员从事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切忌使用暴力行为,同时,为防止损伤患者尿道自然屏障,勿插入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导尿管。导尿管置入后,为避免因导管滑落而出现反复插管情况,应做好尿管固定工作,可在导尿管球囊确定插入膀胱后注入适量无菌水充盈球囊,以免损伤尿道。导管留置期间,切忌发生导尿管弯曲、堵塞、打折等情况。(4)导尿留置后护理措施:留置导尿管后,集尿袋与导尿管应定期更换,橡胶导尿管更换频次为1次/每周;如果采用乳胶导尿管,更换频次为1次/14d;如果采用硅胶导尿管,更换频次为1次/每月;一次性集尿袋,每日更换1次;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精密型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同时要保持患者尿道口清洁,给予会阴护理BID,女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消毒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消毒尿道口、龟头、包皮。密切关注患者导尿管引流情况,及时排空集尿袋,集尿袋内尿液达2/3-3/4时及时倾倒,保证引流通畅,预防返流。患者离床活动或做检查时,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位置。当患者发生尿道肿胀、分泌物异常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给予对症治疗,遵医嘱留取尿标本,并安排送检,按生化检验结果,接受相应抗生素治疗。(5)做好膀胱护理工作:一般情况下不主张膀胱冲洗,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如患者病情许可,可鼓励患者多饮水,2500-3000ml/d,对患者膀胱达到冲洗作用。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稀释患者尿液,防止患者沉淀物堵塞患者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将每日饮水量可调整为6L,一方面保持患者膀胱清洁度,一方面降低患者感染几率。
(1)对比患者导尿管留置及住院时间:自导尿管置入至拔除,做好留置时间记录,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2)对比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差异:取患者清洁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如果菌落数超过105/mL、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超过10/HP,并伴随尿路感染症状,可视为尿路感染,统计患者感染发生率;使用我科室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对本次服务的满意情况,满分100分,分值低于60分为不满意,分值高于85分为满意,介于60至80分之间为一般,统计临床满意度。
纳入本文数据均使用统计学SPSS 23.0软件统计,以(±s)表示的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以(n,%)表示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5.2 2±2.1 9)d、住院时间(6.27±2.08)d,短于对照组,t=4.361,8.314,P<0.05。见表1。
表1 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对比表(±s)
表1 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对比表(±s)
组别n导尿管留置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32(7.51±2.98)(12.49±3.08)观察组32(5.22±2.19)(6.27±2.08)t 4.3618.314 P<0.05<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2(6.25%)、满意度30(93.75%)明显更优,P<0.05。
表2 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差异对比表(n,%)
细菌通常处于患者尿道口内1~2cm位置,而患者尿道其他部位均为无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与患者尿液冲刷了患者尿道、尿道自然屏障作用、尿液pH值、机体自身免疫抵抗力等因素有关。但当患者置入导尿管后,则会将细菌带入患者尿道与膀胱,引发逆行性感染,由于患者尿道粘膜遭到了导尿管的破坏,从而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下降。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诊疗技术,导尿管留置对泌尿外科患者具有较高使用率,但留置导尿管患者护理不当极易诱发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患者通常存在尿痛、血尿、尿液混浊等情况,经细菌定量培养,通常发现沉渣白细胞增多情况,如果此时患者并无得到及时治疗与干预,不仅对患者治疗效果构成一定影响,还会威胁患者生命。预防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措施,不仅包括严格掌握患者适应症、尽早拔除导尿管,还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2]。所以,加强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干预,对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与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随之增大,这使得以往常用的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服务患者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从而加速患者康复速度。综合护理成为一种临床常用护理模式,其是以临床基础护理为基础的。护理人员服务患者时,通过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护理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3]。综合护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护理服务举措,护理人员一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导尿管选择、规范化操作等多个方面,对患者实施了整体、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提升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由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5.22±2.19)d、住院时间(6.27±2.08)d,短于对照组,t=4.361,8.314,P<0.05。这说明综合护理应用于导尿管留置患者,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属于一种侵入性操作,是造成患者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对患者施行护理服务时,不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还应密切观察患者引流液颜色与性状,避免出现导管脱落与打折情况,尽量缩短患者导尿管留置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2(6.25%)、满意度30(93.75%)明显更优,P<0.05。这些指标表明导尿管留置患者接受综合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尿路感染风险,还与护理人员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提升自身规范化操作,增加了临床护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几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大幅提高了患者对本项服务的满意程度。
总之,泌尿外科针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加以综合护理措施后,患者尿路感染率大大降低,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度,可作为大范围推广,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