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春 张要军 王冬 杨中领 李国勇
摘要:随着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办好“以本为本”的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以手机为智能终端的师生协作教学是继多媒体教学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此研究将“雨课堂”应用于《气候学》教学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雨课堂”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活跃度及期末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该研究发现“雨课堂”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为其他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雨课堂”;《气候学》;移动终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19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了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高校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1]。并于8月底出台《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强调高校要全面梳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不断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新的高校教育政策指导下,如何快速地转变教育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高校教育“以本为本”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应运而生,并在高校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媒介[2]。在众多的创新模式中,以2016年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最具代表性,其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及充分的师生互动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研究以“雨课堂”为技术手段,分析其在农学专业《气候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雨课堂”简述
“雨课堂”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免费的、智能教学工具,是2016年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创新型教学工具。根据使用终端,可分为电脑端、手机端和网页端。使用者可以在官网http://ykt.io/上下载,在电脑上安装好之后,打开Powerpoint,可在选项卡中看到“雨课堂”的级联菜单[3]。
“雨课堂”的技术优势在于其可将教师和学生无缝地联系起来,使师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大量的碎片时间将知识点化整为零,慢慢消化吸收的全新教学工具。具体来讲,“雨课堂”优势有以下几点:(1)无成本、易入手。“雨课堂”是完全免费的教学软件,教师在使用时不会受经费的限制;该软件以插件的形式植入Powerpoint中,以可视化菜单的形式完成各种操作,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讲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2)人性化的师生互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手机端“雨课堂”中的“不懂”按钮对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馈,教师根据电脑端汇总的信息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进行必要的复习和解释。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收藏”功能对重点内容进行保存,以便课下复习[4]。(3)化整为零,以碎片化的时间回顾知识点。学生可通过手机端“雨课堂”随时随地对上过的课程进行复习,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二、“雨课堂”在《气候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农学专业普遍都开设有《农业气象学》课程,而开设《气候学》的不多,这两门课程是密切关联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二者都研究大气现象,关注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不同点在于前者涉及较多的动力学理论以解释天气现象的形成,而后者更偏重于具体的天气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以“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一章为例,介绍“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及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学第一次课通过“雨课堂”建立“班级”,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既实现了“课堂签到”,也为整个学期的课程管理奠定了基础。“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程序是相似的,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教授和课下复习三个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雨课堂”中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是教师主导的、可管理的、可评价的。
1.课前预习。教师将“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总结成3—4个习题,以“公告”的形式发送到“雨课堂”“班级”中,提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并向学生推送这一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则通过手机端的“雨课堂”及时查看:(1)有哪些同学完成了课前预习;(2)哪些学生对知识点相关习题进行了回答;(3)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是哪些;(4)哪些同学没有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这种可管理可评价的课前预习,使教师可重点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2.课中讲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学生听的效果如何很难评价。大学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日趋发达,导致很多学生成了“低头党”和“手机控”[5]。“雨课堂”也正是顺应这一时代特征,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首先,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班级”后,教师从手机端可以查看学生的签到情况,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退出班级,教师会第一时间发现,这就给了学生第一层学习压力。其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随时以习题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如“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的名称是什么?”学生通过其手机端“雨课堂”进行回答并提交答案,教师通过“雨课堂”公布答案,公示答对的同学和答错的同学,这是对学生的第二层学习压力。再次,借助“雨课堂”强大的互动模块,教师可把“启发式”教学做得更好。例如,把彼此关联的问题依次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弹幕”功能把联想到的内容发送上来,使学生的思考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沉寂的“哑巴”课堂变为绝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6]。最后,课堂结束时,教师通过“雨课堂”汇总信息,对课堂上知识点掌握较好、活跃度较高的部分学生进行公示和表扬,则是对学生90分钟内表现的最好评价。
3.课后复习。“雨课堂”的课后复习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通过“雨课堂”随时随地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课后习题和巩固练习,实现无纸化复习;教师在收到学生提交的练习后,可以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总结答错率较高的知识点,在后期课堂上集中讲解。(2)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相关拓展资料和读物,以开拓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上的视野。(3)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表现情况,针对性地分组,进行某些知识点的讨论。
三、“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对使用“雨课堂”前(2017—2018学年)和后(2018—2019学年)两个学年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如下表所示,使用“雨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均高于未使用“雨课堂”的学年。2018—2019学年90分以上学生占比低于2017—2018学年,然而80—90分学生占比要明显高于前一个学年。此外,2018—2019学年60—70分的学生占比明显低于前一个学年(见下表)。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教学中使用“雨课堂”可明显提高期末成绩的优秀率(80分以上)。除了可量化的教学效果之外,使用“雨课堂”学年,学生的出勤率达到98%,明显高于未使用学年(91%),这一方面与“雨课堂”的签到功能有关,另一方面“雨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雨课堂”作为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型教学工具,以手机为媒介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阶段的无缝衔接,每个环节对师生都是全新的体验过程。利用“雨课堂”的后台数据汇总与分析功能可周期性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辅导方案。“雨课堂”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活跃度、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性,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150所高校联合发出《成都宣言》[EB/OL].2018-06-22.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622/c367001-30076659.html.
[2]王峰,沈良華,雷思佳,张斌,孙晗笑.“雨课堂”在《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73-175.
[3]李芬田,董迎红.“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37-238,256.
[4]张义花,赵东,安延涛,杨玉娥.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9,(12):105-107.
[5]孙小清,胡楠,张婧祎,陆阔,钟振东,张鑫玺,吴双江,宋鸷昊,秦哲.基于雨课堂的教育模式创新与应用前景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6):156.
[6]李韪韬,杨雅敏,钱志余,江爱华.基于雨课堂的协作式课内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6):67-7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how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college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are main challenges that teachers in university facing.Collaborative te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on mobile is a landmark and totally new teaching model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aching.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during the course of "Climatology",we compared the teaching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thusiasm,participation,interactivity,and final grade were substantially elevat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ain classroom" and provides a case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in other major and course.
Key words:"rain classroom";"Climatology";terminal mobile;teach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