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立意,设计简约课堂

2020-05-12 01:08陈萍
教育界·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少时屠户蒲松龄

陈萍

【摘要】抓住蒲松龄《狼》文中“黠”这个文眼,一字立意,把教学集中围绕在“黠”字上展开,通过“找”“添”“减”“换”“议”的教学活动,设计简约课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狼的形象特征,感悟意味深长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黠;找;添;减;换;议

蒲松龄的《狼》篇幅短小,情节紧凑,语言精练,一则约两百字的小故事,读来激动人心。教学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狼“黠”这个文眼,一字立意,将屠户与狼的故事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把教学集中到“黠”字上,设计简约课堂教学活动“找”“添”“减”“换”“议”,通过这些活动感受狼的形象特征,感悟意味深长的寓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找准文章文眼,一字立意,设计简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抓住“黠”字,感受狼的形象特征

活动一:“找”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眼,发散教学内容,开掘文章内涵。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狼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并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读出狼的这一特点?”学生在阅读后找到文章结尾段“狼亦黠矣”这句话中的“黠”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狼与屠户“相遇”“相持”“被杀”的相关故事情节,抓住“黠”字,感受狼的形象特征。

(1)故事开端:“相遇”阶段

学生找出“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句话。两只狼紧紧跟随屠户走了很远。这里的“缀”字,是紧跟的意思,“甚”字是“很”的意思,写出了狼的“黠”。

(2)故事发展:“相持”阶段

学生找出表现狼“黠”的语句: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中的“仍”“又”“故”等词,写出狼轮番紧跟屠户,它们既要吃骨头,又要吃屠户,两只狼分工明确,密切配合。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里通过描写狼瞪大眼睛,不敢上前的动作、神态,写出狼的狡黠、凶狠。③“屠惧,投以骨。”“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描写屠户的神情、动作:“惧”“大窘”,突出了屠户恐惧、困窘的神情,“投以骨”是退让、妥协的动作,侧面衬托狼的“黠”。

(3)故事高潮:“被杀”阶段

学生找到表现狼“黠”的语句: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只狼径直去,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为什么一只狼离开?一只狼睡觉?继续在文章中找寻。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读到此处,悬念揭开,一只狼径直离开,是为了到草垛后面打洞,想要从隧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户,身子钻进去了半个,只露出屁股,为了吃人而不顾后果,狡猾而可笑。另一只狼假寐是为了制造假象,迷惑屠户,狡黠至极。

抓住“黠”字,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寻、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通过品味狼、屠户的动作和神态,从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狼狡猾、贪婪、兇狠的形象特征。抓住“黠”字,将文中有关描写狼的文字有机整合起来,初步感受狼“黠”的形象特征。

活动二:“添”

补白在绘画中是指利用印章或文字等形式在空白处进行润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文言文语言精练,在文本中留下诸多的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结合前后语境,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补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不断加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如果将《狼》改写成一个白话故事,可以在哪些地方增添一些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

(1)增狼的外貌描写

例如: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

学生交流:“灰褐色皮毛,竖起耳朵,张大嘴巴,里面露出尖利的牙齿。”

(2)增添屠户的心理描写

例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心想:“                       ”。

学生交流:“两只狼紧追不舍,我又什么都没了,要是被它们前后夹击,我就完啦!”

(3)增添狼的心理描写

例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想:“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心想:“                       ”。

学生交流:“别以为你拿出刀子,我们就怕你,没法子对付你。等着吧,别想逃出我们的掌心。”

教师小结:在文本空白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补白,不断加深对狼“黠”这一形象特征的理解。

活动三:“减”

《狼》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如果删减一些字词,语言是否更精练,更能突出狼的“黠”呢?

教师由此设计教学活动:文中有几处表现屠户内心活动的语句,看看下面两处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1)原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改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

学生交流:

“如故”,写出了两狼仍然紧跟屠户,担子里的骨头已经吃完了,狼仍不满足,原句“并驱如故”突显出狼贪婪的本性。

(2)原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改句:少时,一狼去,其一坐于前。

学生交流:“径”有“径直”之意,狼径直离开,写出它离开速度快,为了抓紧时间到草堆后面去打洞,突出狼的狡诈、诡计多端。“犬”,不仅写出了狼蹲坐的样子,也能表现狼装出和狗一样温顺驯服的模样,为了更好地迷惑屠户。

教师小结:文中的字词精练、生动,“并驱如故”中的“如故”,“犬坐”中的“犬”,还有“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似”“甚”,都传神地写出了狼狡猾、贪婪的本性。由此可见《狼》语言文字精练生动。

活动四:“换”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文中有几处运用到表示时间的副词:“少时”“顷刻”等。从言到意,由意到言,在变换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文中有几处表示时间的词,“少时”“顷刻”这两处能不能换一换。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交流:“少时”还是有一点时间的,狼也是经过思考的;“顷刻”与“少时”比较起来,“顷刻”强调突出时间更短,讽刺了狼贪婪狡诈,离自取灭亡的结局不会太远。

教师小结: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有表达的作用,让我们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练,以及作者对狼自取灭亡的嘲讽。从刚才的“找”“添”“减”“换”活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精练,真可谓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

二、抓住“黠”字,感悟意味深长的寓意

活动五:“议”

《狼》一文前面通过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相遇相持,最终两狼被屠户杀死的故事。文章结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么深刻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师生共议来探究本文的主旨中心,感悟意味深长的寓意。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

狼有没有可能不死?屠户有没有可能死?

(1)学生交流“狼有没有可能不死”

生1:狼如果吃完了骨头就停止了,那它们就不会死、

生2:狼如果合力正面攻击屠户,可能也不会死。

教师提问:害死它们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狼贪婪、狡诈的本性。

(2)学生交流“屠户有没有可能死”

生1:屠戶恐惧、害怕,不抵抗。

生2:屠户如果不找到柴草堆,可能就会被狼扑杀。

生3:如果不趁一只狼假寐时果断劈杀,可能会腹背受敌,最后被杀。

生4:如果不仔细观察身后,也有可能被后面的狼追杀。

教师提问:让屠户摆脱死亡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屠户利用有利地形,果断杀狼。

(3)从《狼》这则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交流:从狼的角度。

生1:贪婪、狡猾,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生2:像狼一样凶狠、贪婪、狡猾,最后走向灭亡也是罪有应得。

从屠户的角度:

生1: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受其迷惑。

生2:我们要像屠户一样,果断,奋起自卫,不向恶势力低头。

(4)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一读,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生2:“亦”,也,重读强调了狼的狡诈。“顷刻”,突出强调时间之短,重读。

生3:采用反问句式,读出反问语气,增强讽刺意味,讽刺了像狼一样贪婪、狡猾的恶人,没有多少诡诈手段,只是自食其果、自取灭亡。

生4:这里还连用了几个语气词“矣”“哉”“耳”,都是起到增强讽刺的作用。

(5)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作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这样写道:“异史氏(注)曰:‘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夫人患不能自顾其后耳;苏而使之自顾,鬼神之教微矣哉!”

蒲松龄的《狼》用精练生动的语言,通过记叙和描写,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相遇相持,最终两狼被屠户杀死的故事,塑造了贪婪狡黠的狼的形象。文章篇幅短小,但给我们深刻启示。通过抓住“黠”字,一字立意,设计简约课堂,引导学生品读狼的形象特征,品味文章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玢玲.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M].北京: 中华书局,2016.

[2]尚继武.《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少时屠户蒲松龄
放下在当下
放下在当下
昙花破案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