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探春
摘 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避免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从众心理。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应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出现盲目从众心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从众心理;情感體验;教学方法;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1-00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及法治意识的课程,而优秀道德品质离不开健康的心理。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堂讨论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中,由于受身边同学影响,很多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重视这一问题,应借助情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克服课堂讨论中的从众心理,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学生从众心理引导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认知目标上,最关注的是学生掌握多少道德与法治知识,而对情感目标置之不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践行情感目标,忽视学生课堂讨论中的从众心理,忽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任由学生盲目地附和个别学生的说法,自己没有见解。这不仅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懒惰,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是违背道德与法治课程初衷的。
2.教师没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存在从众心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没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没能带给学生深刻的触动和丰富的体验,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价值。一些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解知识照本宣科,呆板枯燥,十分教条,没有融入情感因素,更没有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优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不仅容易形成从众心理,而且会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首先要树立情感目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从众心理。其次,教师要在课堂讨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采取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从众心理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心理表现以真实的场景还原在课堂上。这样,学生就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从众心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商店购物情境。假设教室是某体育用品商店,一天,小华在妈妈陪伴下来到商店,想给自己买一双新运动鞋。两人来到一家国产品牌运动鞋柜台前挑选,小华拿起一双鞋开始试穿。突然,有人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小华抬头一看是同学小明。原来,小明也是来买运动鞋的,而且买的是某国际大品牌的运动鞋,价格不菲。小华看到小明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心里不是滋味,眼前似乎浮现起同学们被小明新运动鞋所吸引的场景……于是,小华脱下试穿的鞋子,跟妈妈说也要买小明那个品牌的运动鞋,遭到妈妈反对后,小华便甩下妈妈自己跑开了。表演完成后,教师让表演者及观看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多角度评价一下剧中人。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教师引出教育主题——盲目攀比的从众心理要不得。
(2)采取故事叙述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叙述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从众心理。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进而积极克服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从众心理。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科学故事。有一位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叫丁肇中。在做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时,他所得出的数据及理论与之前做过该实验的物理学家不同。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认为自己是错误的,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反复验证。最后,他发现电子的半径小到不可测量,这证明之前物理学家做的实验结果是错的。为此,他总结道:“作为一个科学家,绝对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由此可见,无论在学习还是研究科学的过程中,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要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古代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女子叫东施。有一次,她看见美丽的西施因为胸口痛而用手扶住胸口,紧紧皱着眉头,村民们都称赞说这样的西施比平时更美了。东施内心十分渴望像西施一样美丽,便效仿西施的样子,捂着胸口,皱紧眉头。可是,她的模仿让自己看上去愁眉苦脸,且含胸驼背,不仅没有更美,反而变得丑陋。村民看见她装腔作势的样子,感觉很厌恶,要么关闭自家大门,要么远远躲开。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盲目从众的危害。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力量,无论哪一个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都要学会创新,寻求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克服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的从众心理,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营造宽松、积极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营造开放、宽松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在讨论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平等、自由、民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進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赋予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欲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课堂提问本身比答案更重要,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思考、学会扬弃、学会创新,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宽松的讨论氛围能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创造力得以发挥。
(2)营造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积极互动,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然后让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讨论。这种积极的讨论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大胆求异、相互启发,进而形成新的思路,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对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引导和鼓励其发言,并抱以宽容的态度,对其不吝表扬。对平时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对其有独创见解和观点的发言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其思考,深化其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吴鑫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中学生从众心理的引导[J].教书育人,2019(26).
[2]杨亚红.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探析[J].甘肃教育,2018(24).
[3]钱雅文.中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教育疏导[J].教学与管理,2009(12).
[4]朱虹.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J].宁夏教育,2003(04).
[5]黄荣辉.中学生盲目从众心理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f students, and avoid students' herd psychology in class discuss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herd psychology;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so as to avoid students' blind herd psychology in classroom discussion.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herd psychology; emoti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v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