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道作文题目其实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地区在写作教学上的理论追求,通观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文章提出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命題值得语文教师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如何体现任务特点、如何体现情境特点、如何体现体裁特征、如何弘扬价值追求、如何体现思辨色彩。理想中的作文应该在体现时代旋律的同时,也能保持个人的柔软的情感写作空间。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命题趋势
2019年高考早已硝烟散去,但是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里出现的相关变化,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每道作文题目其实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地区在写作教学上的理论追求和实践探索,在新课标发布不久、在新教材即将使用之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题目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体现了新课标的某些特征,寄寓了作文题目应该具备的价值观。通观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一、如何体现任务的特点
“任务”这个概念无论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里这样说道:“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在2019年的高考作文中,“任务”的意味也有了很好的体现,譬如全国Ⅰ卷作文在呈现了一段材料后,有这样的要求: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写演讲稿,提出倡议的内容,并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改变了以往写作中比较模糊的一般的要求,任务的指向更加明白。
在全国Ⅱ卷中,更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任务意识。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选择空间,很好地演绎了“任务”的特点。其实“任务”这个概念,在美国高考作文Essay中很早就有。每篇Essay包括命题人的“提示”(话题材料)和写作“任务”(命题和写作要求)两大部分,如以下题目:
提示: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应该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坚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这种途径启示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记住它们,无论这些错误曾经带给我们多么巨大的伤痛,置我们于多么窘迫的境地。然而,因为一些过往的错误而使自己顾虑重重将会一无所获,我们应该尽快将它们遗忘。
任务:尽可能快地忘记曾犯的错误是最佳策略吗?计划和撰写一篇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用推理和来自你阅读、学习、经历或观察的实例来支撑你的观点及态度。
在上面的作文中,“提示”和“任务”成为作文的组成部分,提示部分是一种开放式的材料,呈现了大致的内容和思路,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写作空间。任务部分提出了大致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在《美国语文》这本书里,有一个“给校长的建议”的微型写作课,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和一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学校里的问题或情况,然后写一份给校长的建议,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需要关注,以及你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正的原因。
尽管高考作文有它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但是该题目本身所体现的任务的具体化和某种项目化还是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二、如何体现情境的特点
情境是新课标的高频词。新课标在论及语文课课程的性质时,有这样的话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说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都提供了某种特定的情境,譬如全国Ⅱ卷作文题,情境感还是很明显的,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譬如全国Ⅲ卷中的漫画“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宁波语文圈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含着眼泪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宁波的报纸媒体还专门做了报道。另外,我们认为体现写作的情境性还要关注写作的交流语境,考虑文章的读者意识,需要与相关的写作对象有适宜的对话和互动。新课标里在涉及“语言表达与交流”时这样说道:“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仔细考察,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适宜的有交际意味的情境在2019年的高考语文中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我们来看2019年宁波中考作文试卷,也许这份试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1.《宁波晚报》的《今日新闻》栏目需要新闻稿件,请以今天(6月14日)“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消息中涉及具体地名、人名、校名以代替,10字左右。
2.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这个题目就是真实情境的体现,就是一种交际写作的体现。要求学生以“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写作。学生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而且要揣摩并设想新闻稿件读者的需求,明白读者对这次考试所要关注的最主要信息。而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无论是风光、风俗,还是风尚、风味,都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们真实的生活,去拥抱他们生长的那一块土地。
三、如何体现体裁特征.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省份的高考作文只允许学生写论述类文章,其他文学形式的作品在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许写的。高考的指挥棒也影响高中的写作教学,一部分学校根本不顾及教材里有关文学类的写作内容,一些学校甚至在高中的初始阶段都不允许学生写论述类以外的作品,导致了文学写作这条路子几乎处于封闭的状态。我们并不否定论述类文章对高中学生思维成长上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以后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重视研究等方面的意义,但是其他类型的文学写作给学生的作用同样不可抹杀,其本身所具备的轻盈和灵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客观地讲,有些学生擅长理性演绎,有些学生擅长创构。这两种能力就如同鸟的一双翅膀,两只翅膀都强劲,就能飞得更加的高远。2019年10月19日宁波市举行了全市高中部分优秀学生现场作文竞赛,题目是这样的:
苏轼眼里,时间是一条江,大江东去,浪涛带走千古豪杰;培根眼里,时间是一个伟大的革新家,岁月之手带来日新月異的变化;莎士比亚眼里,“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时间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时间分明有自己的形态。它或许是一座老桥,从明朝开始,还立在今天的某条河上;它或许是一个终将获胜的真理,过程无比曲折,最后正义还是胜出;它也可能是一种心灵的成长,从懵懂无知到通透清朗,时间主导着人世的一切,更改着人世的一切。时间究竟有怎样的形态呢?
请以“时间的形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对时间和岁月的感知,写出在时间深处,人、事物、情意的动静、今昔、常变。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可以抒发一份真挚的情感,描写一些特别的景致,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3.写一个文学作品,一般不少于100字。
应该说这个题目给一些有文学才华的同学提供了一种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感知时间是心灵向上生长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应该是公平性的考试,高考作文题目只允许写议论文或者只允许写文学艺术作品都会使一部分人难以展现他们的相关写作才能。我们在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里看到了一种曙光,北京卷除了微作文外,还设置了两道题目,这样的题目设计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写作空间,既可以选择写记叙文,又可以选择写议论文,应该说代表了一种方向,而且从某个角度说,全国统编考后,北京的试卷更值得关注和重视。另外,我们在全国卷里,看到对文章的体裁做了要求,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高考作文。
四、如何弘扬价值追求
作文题目的关注度很高,从各个角度说,每道作文题目都带着时代的某种痕迹。弘扬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旋律,这也是“立德树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2019年的作文题总体上体现了这样的追求。例如,全国Ⅰ卷中要求学生写“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全国Ⅱ卷选择1919、1949、1979、2019、2049年中华民族的大事件,让学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某种情境的写作;北京卷“文明的韧性”和“2019的色彩”题目中体现的对重大文化现象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天津卷中由方志敏、陶行知和黄大年对国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所组成的体现家国情怀的材料;上海卷让学生去寻找“中国味”;浙江卷中隐含的“不忘初心”的观点;江苏卷中体现的“共存相生”的文化价值,无不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不体现了一种时代的主旋律。
当然有关价值追求,我们认为也未必一定要走统一的宏大的路子。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我们对“道”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未必一定是主旋律很强的题目,有些也可以是规律性的东西,有些也可以是思辨性的考察。我们认为理想中的作文应该在体现时代旋律的同时,也能保持个人柔软的情感写作空间。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该考虑它的学科特性,语文作文题目毕竟同政治、历史的论述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如何体现思辨色彩
尽管我们高中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的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尽管我们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新课标在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时这样说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批判性是相对缺失的。在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里,相比较而言,上海、江苏和浙江卷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仔细考察这3道题目,也有某种故意为之的痕迹,材料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和思辨。
譬如说浙江卷,从文学创作理论说到我们作为生活的“创作者”如何对待“读者”的态度,这一过渡比较牵强,文脉不够畅通,给不少学生以审题的陷阱。作文本身存在的思维缺陷可能也会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譬如说上海卷从音乐的中国味说到我们该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中国味,让学生谈谈如何更好地认识事物。命题者试图把红色的主题意味和思辨色彩合在一起。江苏卷从水、盐说到事物相生,说到文化交融,似乎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起兴手法。这些在严格意义上都缺少严谨的推理。
笔者在2019年宁波市高中提前招生考试中曾命制过这样的一道小作文题目:
有些事情如果放置在时间的长河中打量、观察,所谓的结局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停顿和休憩。因为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真正地结束,而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或形态继续发展着,变化着,影响着,又似乎永无止境…….
请以你所认知的历史、文学、科技、体育等事件来形象地诠释和具体论证这段话中所蕴含的道理,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小作文。
这道题目试图在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时体现思辨色彩的追求。当然如果我们放眼国外,我们从他们高考的作文命题中更能看清我们自己,譬如法国高中文科会考作文的相关题目:
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吗?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2016年)
观察是否足以了解?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2017年)
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吗?(2018年)
有可能逃脱时间吗?(2019年)
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向法国类的作文靠近,但是他们的作文题目确实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广的哲学视野, 作文题目的思辨色彩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学习,我们期待未来的高考作文题具备更加开放的视角,能让学生的思想在考场上自由驰骋。
注:此文入选《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2020:创意制胜)》
(责任编辑:周彩珍)
【作者简介】毛刚飞,浙江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宁波市名师,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