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是抱有坚定信心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内容,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和传播一门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和传播一种文化,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有义务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为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新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学当中的中华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外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针对目前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培养中存在的缺少文化自信教育和缺乏文化自信底气的问题,提出应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的思想性、强化文化自信培养的传承性和注重文化自信培养的地方性,以此来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
1.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1时代背景的要求
目前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文化因此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国。而汉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而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优质的汉语教育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助力汉语、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2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的要求
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和经验,也传承道德品质和修养,而文化恰恰是育人的关键要素。自古以来,教师就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所以,理解、掌握人类优秀文化是教师所应当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只有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留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为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大国所倾倒。另外,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出发,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在语言教学的维度上是一个整体。要想真正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要想掌握一种语言,则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1.3汉语学习者的背景要求
首先,汉语学习者数量增多,构成成分丰富。传统的汉语学习者以外国留学人员为主。而目前,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来华旅游、定居和工作的外籍人员正逐步增加。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抓住机遇,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文化自信,提高语言教学水平。
其次,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态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密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动机和态度会对语言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目的语有好感、渴望了解目的语当地文化风俗的态度和动机会加速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学习者情感因素,使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兴趣作为动机的汉语学习者比例很高,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非常友善。因此,教师要培养文化自信,增加文化内涵,激发、加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服务于语言教学。
2.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
2.1缺少文化自信的教育
(1)高校不够重视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因此,高校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从而减少了对教师群体文化自信的教育。
(2)高校教师压力过大
一般来看,高校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还有科研任务。教学质量检查、职称评定、学术测评等工作都让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地承受来自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这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
2.2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
(1)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文化差异,从而引发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人长时间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会对本国母文化的态度产生影响,其中一种影响便是产生同化态度,即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有些教师由于加入目的语社会群体的迫切需求、心理调适不当等原因,会产生否定自身原有文化的心理倾向,其表现多为对本国文化的不够自信。
(2)缺少传统文化的体验
教师在目的语环境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再接触本国传统文化,也没有精力深化学习关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课程,从而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
3.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
3.1强化文化自信培养的传承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自信。要做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挖掘、理解和传播这些财富和宝藏。而且,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为汉语学习者对教师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中国的印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对汉语学习者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3.2注重文化自信培养的地方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要了解、掌握本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第二语言学习规律表明,语言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非课堂层面的体验也非常重要。语言学习者通过参观游览、访问座谈等课外活动,沉浸在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中,不仅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交际水平,也能更好地感知目的语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重视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把握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通过调查和研究掌握当地特色文化现象。亲身体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增强地方特色文化自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应飞.略论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黄远.浅析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语境的设置[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程蓓.职前与在职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观念比较研究[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吕文杰.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兼谈对外汉语教师自信心的树立[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5]张媛媛.对外汉语教师角色再认识——基于“后方法”视角[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規划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研究”项目编号 18SKC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