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良 卢灿
摘要:近年来,社区文化养老模式因社区老人心理问题频发而陷入发展困境。基于此,本文以社区文化养老为背景,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学在文化养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整理分析,得出相关体系未建立、人才供需不平衡、社区心理服务系统欠缺、预防措施不到位等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的四大应用难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析老人养老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从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四个维度提出未来心理学视角下社区文化养的建议,助推社区文化养老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心理学;社区文化养老;发展路径
1 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的应用背景
1.1 社區文化养老的兴起与症结
社区文化养老模式是自2011年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养老质量以来,逐渐流行的养老模式。其打破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者相互隔绝的局面,将社区文化互助的养老理念植入其中,着重关心老人们精神层面的状况。鼓励老人们相互帮扶和带动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并通过提供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满足社区老人的精神需求。但这种新兴模式尚未成熟,老人们仍存在一些诸如:孤独感、失落感、恐惧感、抑郁感等心理“顽疾”。这也是制约社区文化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老年人心理问题人群基数庞大,约有2760万的老年人心理状态存在问题(中科院,2008)。且社区老年人中有65.2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邱雨,2019)。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嘉顿提出的“社会时钟”理论指出: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有与之相契合的行为和认知。通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明显提升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彭淑颖,2019),故在社区养老中对老年人的行为和认知进行心理干预是有必要。
2 两种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的相关理论应用研究
养老心理学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现代养老心理学将积极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学初步融入进社区养老中,以解决社区养老问题,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2.1 积极与社区心理学在文化养老的主要成果
目前,两种心理学尚未在养老领域形成专门的养老理论体系,仅对心理学做出了整体性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幸福感研究(Daniel Kahneman,2000)、真正幸福论(Seligman,2002)、生态理论(Kelly & Trickett,1968)、心理社区感理论(Sarason ,1974)、赋权理论(Rappaport,1987)等。这些研究成果作为专业领域内的突破性成果,为后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鉴。并且现今国内外养老的相关研究大都以此为基础理论指导进行社区养老分析与实践。
2.2 积极心理学在文化养老的研究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看,形成积极心理状态是促使养老质量提高的关键,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是否定消极心理。例如在“专念”理论(Ellen J.Langer,1976)指导下的“盆栽”实验就证明了老人拥有积极心态对养老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它将老人“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进而促进社区文化养老质量的整体提升。
2.3 社区心理学在文化养老的研究
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感是促使社区老人们走出心理障碍、提高参与度、解决心理症结的关键所在。詹姆士·H·道尔顿在《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一书中指出:高度的社区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从而提升生活质量。社区心理学将通过协调关系的手段来促使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社区心理学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通过运用社区心理学进行心理卫生干预对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生理状况有明显效果,并且心理状态有较大改善(蓝醒琼等,2017)。
鉴于两种心理学在实际运用中的有效性,本文认为:有效解决社区文化养老顽疾的重点是以两种心理学的结合和实际应用为抓手,加速社区文化养老心理健康相关服务的完善和发展,为社区文化养老的相关研究作出有效贡献。
3 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中应用的难题
3.1 专业的心理学养老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目前我国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和医疗社会保障的物质方面,且心理学研究起步晚发展浅,基础心理学理论的非本土化、心理测评工具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形成专业的心理学养老理论体系,故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借鉴性不高。
3.2 养老心理服务人才紧缺,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面对市场旺盛的需求,心理学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17年第十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90多万名持证心理咨询师,但仅有3万至4万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兼职工作,90%以上的人员属于无证从业。质量参差不齐的人才队伍难以保障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在如此大环境之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心理学人才更为紧缺、质量更难保障。
3.3 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深,社区心理服务系统欠缺
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文化养老重点在于活动供给,而忽略了“心理供给”。社区的管理者心理卫生服务意识的缺乏更是致使社区约六成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加之我国现阶段的处于脱贫攻坚阶段,在养老方面更注重于构建物质层面体系,基于此造成了社区文化养老中心理服务系统的欠缺。
3.4 “空巢家庭”现象普遍,预防措施不到位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绝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源自于家庭。国家统计局经调查得出:目前“空巢家庭”占家庭总比为40%,所以这也是养老心理问题频发的关键所在。而大部分家庭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并未将预防心理问题作为养老的当务之急。总以物质养老代替精神养老,缺乏对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视,未做到防范于未然。
4 心理学应用下文化养老的革新化的路径分析
4.1 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纵览全局,完善心理学的顶层设计,为其发展作出总体规划,促进心理学在文化养老的应用。首先应在法律上予以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构建产业监督评价体系,为心理学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应当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鼓励高校、学者进行心理学学术研究,助力心理学养老理论体系的建立,同时搭建全国心理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站,建立基层心理服务组织,促进心理卫生服务普及。最后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就业创业上予以政策性支持,提高行业待遇水准,并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心理养老服务与相关企业。
4.2 企业层面
企业作为市场服务的提供者,应勇担重任,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企业应运用心理学+新技术,如:AI(人工智能陪伴)、大数据心理分析等,为老人提供更便捷更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此外需要打造更多适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文化产品,利用文化产品解决心理难题。企业更要发扬人文精神,建立健全退休职工的精神关怀机制,对退休员工进行适当心理关切。
4.3 社区层面
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辅助手,应积极承担起心理宣传、服务提供的职责。社区的管理者应当重视起“心理学养老”的作用,通过视频宣传、家庭走访等形式对心理学养老进行积极宣传,促进社区居民的养老认同与支持。在此前提之下社区应当积极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开展如:死亡教育宣传课、老年心理学讲堂、一对一上门心理疏导等针对性活动服务,助力社区文化养老难题的解决。
4.4 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社区文化养老中最重要的环节,应当积极参与到自身养老问题的防范和解决中。老人作为社区文化养老的对象,必须自觉树立好积极老龄化观念,保证自身拥有正确心态,正确看待自身变化,才能避免自身心理问题的发生。而家庭成员作为抚养老人的第一级别人群,学习好心理卫生知识是必要的。有助于其从物质赡养转变为精神赡养,自觉地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老人内心需求。
5 结语
加快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中的应用,是我国在新时代下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迈出的重大步伐。本文认为,解决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的应用难题,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区辅助,家庭自主四级联动的积极作用。心理学在社区文化养老的应用,有助于我国在完善当前养老体制基础上,逐步实现养老服务向高质量方向升级转型,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与体系。正所谓“长者之事兴之,则国家必兴之”,让老人们都过上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拥有高质量养老,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和兴旺的象征。(指导老师:易露霞)
参考文献:
[1] 包张凯,林喜好,孙靓.积极心理学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9(30).
[2] 沈勤,韵卓敏.新时代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08).
[3] 杨超,陈红,罗念,群.西方社区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廣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编号:pdjh2020b0700)。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