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2020-05-11 13:45周丽华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基础课课程思政育人

周丽华

“课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是对以往“育人”队伍局限在党群口的提醒;“各类课程”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是对全体专业教师的要求;形成“协同效应”,说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发挥各自长处“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几年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成效显著。仅以上海为例,截止目前全市“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各高校已建设“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综合素养课程175门,近400门专业课程申报开展试点改革。2019年9月作为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学项目之一,上海站用示范校的“上海经验”打通“课程思政”实施症结,破解专业与思政融合难题。研讨会设立了通过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器术”教学改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合力育人、“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三大主题。完成了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等多个研讨项目。2018-2020年全国各地先后召开了“新时期高校教研课题选题与课题设计教学成果奖凝练、培育、申报实务指导”等一系列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三大”学习来挖掘思政“元素”的,一是温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运用方法,掌握人类思维工具;二是学习党的十九大主要精神,掌握未来五年基本政策依据;三是结合专业方向,适当深入学习党和国家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对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党建的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和研讨,教师运用教学平台和专业通道深入挖掘与素养相关的思想与故事,创造性地推出了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将立德树人的宗旨逐步落实于创造性劳动中。

1、针对公共基础课改革教学现状加强调研。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及时制定或调整教学改革方案。

2、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丰富公共基础课网络资源库,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如《大学英语》重视价值引导、职业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高等数学》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教学中,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学语文》深化优秀文化影响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升华人文素养,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体育》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弘扬体育精神,塑造强健人格。《艺术》以学生在高尚艺术熏陶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艺术感知中获得灵感、启迪智慧、创新意识。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发展編写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材。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公共基础课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集体研讨、传帮带、公开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互动交流,让教师把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对教改成果及时总结梳理,形成较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在其他课程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和运用,形成院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4、构建新一代高性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公共基础课资源共建共享。职业院校立足于师生需求,结合自身现状及未来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校的新一代信息化网络环境。公共基础课大多建有以专业课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资源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教案、试题、课件的校内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应就全方位探索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教学资源,让网络、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走进课堂,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如果说“思政课程”的问题主要是思政教师怎样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入脑入心”水平的问题;“课程思政”的问题则主要是解决广大教师学会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提高教书与育人融合度的问题。个别院校课程思政侧重于每一节课、每个章节都要搞思政元素融入,而忽视了只有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才有成效;有的则侧重于思政内容用太多理论术语,忽视了只要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分析出来也很好。纵观目前各院校在育人过程普遍存在的重公共课育人轻专业课育人、重活动文化轻课堂文化、公共课程“宏大叙事”和学生思想隔膜、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育人相关规定和考核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高校文化育人在课堂、载体、内容、考核等方面的“两张皮”现象,多数人忙“教书”,少数人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没有落到实处。强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立足学生文化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真正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基础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