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和文化关系以禁忌语和委婉语为例

2020-05-11 13:45李娜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委婉语语言文化

摘要: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部分,且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视角入手可以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供具体、独特的视角,是有合理的、可行的、有必要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剖析禁忌语和委婉语这两种语言现象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语言;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研究界一直关注的重点。语言在人类活动中起着沟通、传承的重要作用。但人类对语言的理解历来强调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认为语言学独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如今,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语言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委婉语与禁忌语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将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有启发作用。

一、委婉语与禁忌语

(一)禁忌语来源及定义

1.来源:英语单词“Taboo”来源于林西亚语(Linician)中的汤加语(Tongan language)。当地习俗中认为人们不能触摸神圣或诡异的东西,也应该讨论这些问题。禁忌即指这种现象。在中国,禁忌这个词语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体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在人们对言行的约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2.定义:由于某些原因人们不能、不敢或不想说的带有令人不愉快联想色彩的词语。

(二)委婉语来源及定义

1.来源:英文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前一部分“eu”表示“好”,后一部分“phemism”表示“说”,所以整个单词表达的意思是“好的语言表达”。弗罗金(Fromkin)指出,“禁忌语或禁忌思想的存在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下,委婉语可以很恰当地代替不恰当的禁忌语,而委婉地传达说话者意图。

2.定义:是实现理想沟通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含蓄、隐晦、合适的语言,用于地委婉地表达禁忌或敏感事物。艾伦(Allan)和布尼奇(Bunidge)的评论明确地表达了委婉语的使用目的。他们说:“委婉语的特点是回避性的语言和回避性的表达;也就是说,说话者用语言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外在的不利影响。

二、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委婉语和禁忌语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广泛使用且具有特定影响,两者根植于具体的文化背景,折射着社会文化环境。对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发现语言背后的文化形态,帮助学者更好地观察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一)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1.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无论是在中国、亚洲还是其它地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避免使用让人感到不适的禁忌语,会趋向使用委婉语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艺术。例如,起初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打碎物品是不吉利的。因为“破碎”与破财、关系破碎相关。如果你不小心把物品打坏了,人们就会用谐音“岁岁平安,平安顺遂”来代替“碎”这样的字眼,以表示团团圆圆、吉祥如意,反映了中华文化里祈求平安、追求团结的文化习惯。春节期间,每家每户会祭祀财神,小贩会出售财神的画像。而为了尊重财神,所以小贩们会说“送财神”而不是“卖财神”,会喊:“财神来了”而不是“买财神了”。买财神的人会回应:“好,请财神到我们家来。”如果不想买,不能说“我不想买”,只能说“财神已到”,委婉地拒绝,否则,财神没有受到尊重,会责怪你并一年财运不济,这反映了特定文化下的文化传统。

2.语言是特定文化下社会观念和制度形式的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如今我们看到的众多语言表达是来源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比如,“金口玉言”“真龙天子”等委婉语是用来含蓄地表达与皇帝相关的意思。同样,在西方,一些委婉语如,“裸体”被称为“in ones innocence”或是“in Adams and Eves togs”这些婉称都体现出西方的宗教文化。

(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1.文化对语言表达的使用起着制约作用,语言表达和使用受社会文化观念的约束。中国农耕文明从未间断,农耕要求集体劳作、团结一致。因此,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非常崇尚集体团结与和聚。在汉语里“离”的意思是“分离”是与文化传统相悖的词,因而,在中国人的名字中“離”成为禁忌语。同样,中国封建社会中,语言使用受封建君主的政治统治约束,出现了与皇帝相关的禁忌语,比如,君讳,西汉高祖皇帝原本叫刘季,当了皇帝后,改名叫刘邦。所以“邦”字就要避讳,人们把书中“邦”字改成了“国”字,如孔夫子的《论语》书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也改为“何必去父母之国”。

2.文化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道教崇尚道法自然,认为人的死生与自然协调,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团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于是产生了“气散”、“化去”等委婉语来表达死亡的概念。而佛教文化里,修行者提倡修行的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于是用“灭度”或“圆寂”这样的委婉语来表达死亡的意思,避免直接说“死”这样的词。正是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丰富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折射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背景。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独特视角,为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提供了启发,正如邢福义先生在其著作《文化语言学》中提到:“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文化又深深影响着包括委婉语和禁忌语在内的人类语言。

参考文献:

[1]周芳.浅谈中西方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差别[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 (04):107-109.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49.

作者简介:李娜(1999-)女,汉族,重庆开州人,本科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所学专业:英语。

猜你喜欢
委婉语语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