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刻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2020-05-11 13:45邵同义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传承

摘要:刻瓷,是通过刀凿在优质的白胎成品瓷釉面上雕刻创作而成的美术作品,它强调以刀代笔,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在刀凿接触瓷的力度下产生自然物理涨裂效果,达到手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本文深刻分析了刻瓷艺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刻瓷艺术的三大优势即遍及面广、种类繁多、代表人物突出和两大不足及后继乏人、市场受限等;详尽阐述了刻瓷艺术的制作工艺,整个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刻瓷艺术的未来做了积极的思考:在材质上不断拓展、在技法上敢于探究、在形象上树立品牌、在人才上加大培训、在运作上走向市场、在作用上面向社会。

关键词:刻瓷艺术;传承;创新发展

前言

刻瓷艺术起源于秦汉,流行于魏晋,兴盛于乾隆,普及于民国,繁荣于当代。早期刻瓷是人们在瓷器上刻记符号,随着陶瓷烧制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瓷器,艺术家使用锋利的刀具在瓷器釉层表面雕刻精美书画。时至清代,刻瓷艺术已十分兴盛,当时以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和著名刻瓷艺术家华法为代表的刻瓷作品人物、山水、花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乾隆后期,宫廷设立了“造办处”,那时已有专业的刻瓷艺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顺天府在北京创办工艺学堂,我国著名的刻瓷艺人朱友麟、陈智光就毕业于这个学堂,之后他们又培养了一批刻瓷艺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及日本所收藏的朱有麟、陈智光两位艺术家的刻瓷作品,都被列为珍宝。

刻瓷艺术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工艺美术研究单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创新,改进刻瓷工具,诸多艺人带徒传艺,使刻瓷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市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朱有麟、陈智光带徒传艺,六十年代青岛就专门设立了刻瓷研究所,以李正、郑惠民为代表的老一辈刻瓷艺术家培养出一批刻瓷高徒,王同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王同贵老师带领20余名刻瓷骨干于江苏丹阳市创办了专业化刻瓷公司。公司集研究、创作、开拓市场于一体,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传统的刻瓷艺术在古城丹阳得到了发扬光大,精品佳作在国内多次获奖。目前,刻瓷艺术品已达上百个品种,技法创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原来单一的线条和简单的水墨画发展到仿真、素描人物、水墨效果、留釉雕刻、西画刻法和薄胎瓷雕刻等多种技法,销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誉海内外。2004年5月,该公司领军人物邵同义应德国邀请成功出访,举办刻瓷艺术展及现场演示。并有珍品被其收藏,被德国媒体誉为进入欧洲传播刻瓷艺术第一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目前,刻瓷这门宫廷艺术在全国得到了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优势

1.遍及面广。山东淄博、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景德镇等地涌现出了刻瓷企业和刻瓷艺术家。刻瓷作品,已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一朵新奇葩。

2.种类繁多。刻瓷形成了水墨效果、影雕、颜色釉雕、薄胎瓷雕刻等多种技法,丰富了刻瓷的艺术魅力。

3.代表人物突出。刻瓷代表人物如张明文、王一君、丁邦海、邵同义、季云华等一批刻瓷艺术家。

(二)不足

1.后继乏人。刻瓷是集诗、书、画、印与一体的艺术形式,对人才要求较高,学徒周期较长,限制了青年人学习的热情,影响了后继传承的发展。

2.市场受限。刻瓷是大艺术,小种型工艺美术品,目前还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识,应适应大众需求,加强产品创新提升,丰富创作品种,扩大市场需求。

刻瓷艺术的制作工艺

(一)刻瓷,就是通过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创作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篆刻,书画基本知识,且基本功扎实才可创作出精美的刻瓷作品。

(二)刻瓷工艺就是以刀代笔,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强调刀与瓷接触自然涨裂的物理特征,达到手工与自然完美结合,使刀痕与精美的瓷器产生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从而产生古朴、典雅、金石味突出的艺术效果。

(三)制作工艺流程

1.工具选择。刻瓷所用的工具为钻石刀,合金钢凿和小锤。

2.选瓷。刻瓷可用材料主要选自景德镇窑口手工拉坯的优质高白泥美术瓷,有的还需要瓷厂特制,要求达到表面光洁度好、无砂眼、胎体厚薄均匀,造型优美、瓷质细腻,透明度好。

3.绘画。它与纸上作画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要根据器皿的造型设计画稿,达到布局合理,主体突出,视觉直观,成色明快,突出质感。

(四)刻制

1.尖锥,凿点成线,以深浅浓淡表现出不失绘画韵味的合成画面。它表现的题材主要为人物肖像、佛像、石雕题材等。

2.扁刀,分为大中小三种,它主要的技法是以刀代笔,以刀锋部位的变化雕刻出线、块、面、拖笔效果等相结合的画面。它主要用于表现人物、书法、花鸟、山水和其它水墨效果突出的画面。

3.线刻,以天然钻石工具进行刻制,根据线条变化粗细要求不斷冲线,功力要求比较高,一般须具有几年以上雕刻经验的人员方可掌握,适用工笔画及白描作品等。

4.混合雕刻,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技法。主要适用于表现以工代写,泼墨山水、工笔人物交错的画面等。

(五)设色

古人前辈均以墨色为主,采用单色,时至今日同贵公司的刻瓷作品,已用油彩、丙烯颜料、瓷釉粉彩颜料等层层设色,使之完全达到美术作品的色调。目前主要的设色方法有泼墨法、涨裂设色、摩擦设色、混合设色法等

(六)刻瓷艺术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1.小钢锤一把,锤身长2-3厘米,重量在100-120克左右,锤把细而有弹性,以藤条为佳。

2.合金钢凿多个,分扁圆两种,扁凿分为大中小号,长度以4-5厘米为宜,圆凿分为长短两种,短以4-5厘米,长为10-15厘米为宜。

3.钻石刀,以天然钻石制作的刀具为上,长度以10厘米为宜,主要用于直接在瓷器表面上刻制线条,如刻制白描人物及鸟兽羽毛、工笔草虫等精细部位。

4.瓷器:要求表面光洁度好,无砂眼、胎体厚薄均匀、造型优美、瓷质细腻、透明度好的盘、瓶、瓷板、异型花瓶等瓷器。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优质美术瓷为宜。

刻瓷艺术的发展思考

刻瓷艺术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在不断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发扬光大:

(一)在材质上不断拓展。刻瓷材质的选择要能大能小、能薄能厚、瓷质多样、造型各异。作品可小到方寸之间的小摆件到3平方米整块瓷板和高达数米大型花瓶,涉及山水、人物、花鸟、艺术肖像、名人字画等题材。

(二)在技法上敢于探究。刻瓷作品,效果特征突出,雕刻难度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使之既要表现字画的神形,又要强调刀与瓷的“金石味”,并且注意到点、线、面的结合;在画面设计上要根据器皿的造型特点做到布局合理,在色彩方面一般以黑白为主,色彩宜简不宜繁,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偏于粗犷、活泼,做到粗中有细,粗细结合。从而产生古朴、典雅、金石效果突出,黑白对比强烈,光泽反差大,刀凿痕迹清晰,墨色润味和谐的独特风格。

(三)在形象上树立品牌。紧紧依靠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层层评比工艺美术大师,创立刻瓷艺术研究中心、大师示范工作室。在此基础上与各地刻瓷同行建立合作及交流。加大与新媒体的融合交流。

(四)在人才上加大培训。加强于美术馆、博物馆、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从孩子抓起,从职业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逐步走进大学讲堂,培养新生力量,使刻瓷这门宫廷艺术得到长久发展。

(五)在运作上走向市场。注重市场开发,增加艺术品种,适应大众需求,力求刻瓷艺术走向艺术殿堂,走进千家万户,为百姓所喜爱。

(六)在作用上面向社会。刻瓷作品取材广泛、生动形象,要发挥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方面的教育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彰显积极意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将刻瓷艺术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志民.刻瓷肖像藝术初探[J].中国陶瓷,1995 (02):34-35.

[2]寒风.采菊东篱下——中国刻瓷艺术采撷[J].民俗研究,1993 (03):104.

[3]付晓影,张守田.古老刻瓷艺术大放异彩[J].中国民兵,1991 (02):42.

[4]杨忠民.浅谈刻瓷[J].中国陶瓷,1982 (04):51-56.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传承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