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2020-05-11 05:55李建勋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12期
关键词:白族剪纸旅游业

李建勋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保护。对待非遗文化,转化为旅游业资源或特色商品是两条非常光明的保护方式,借用社会力量和市场规律,因势利导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保护。以期能够让大量的农村非遗文化能够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西南地区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乡村之中,但是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乡村保护措施却一直难以完全到位。经济的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断进行让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走进了历史,如何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之中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尚且需要更多的调查与研究。

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应现代百姓社会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在西南地区长达数千年的大杂居现状之下,非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逐渐在“汉化”过程之中体现出了和群众生活强烈的不适应性。例如传统的白族村落之中,剪纸与刺绣作为重要的嫁妆,成为所有白族女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艺,所以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剪纸和刺绣艺术在白族之中非常发达。但是随着白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界限被现代社会打破,剪纸和刺绣再也不是白族女性的必修课程,生活缺乏需求,这两项技艺在数十年内就已经濒临失传。许多的非遗文化本身具有相当强烈的单一功能,当这项功能被社会所淘汰之后,文化本身也会被群众抛弃。许多传承人所开设的手工艺店铺生意并不好,也是这个原因。群众在社会生活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许多文化本身并不是生活所必须,例如剪纸和刺绣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白族婚姻关系的重要纽带,但是婚姻关系的联结却不会因为几张剪纸就宣告破裂,当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之后,非必须的文化就会面临群众的选择,许多的非遗文化就是在这种选择之中被群众所抛弃,从而成为了即将消失的文化种类。

2、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附庸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最常见的就是以旅游资源的形式所生存下来的各种节庆、活动等。旅游业根本上是利用了人民群众对于新鲜事物和异类文化的猎奇心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大型活动或者群聚表演本身虽然已经脱离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但是本身却是外地群众所想要体验的新鲜活动,自然就成为了旅游业的组成部分。例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本身是一项白族的一种待客习俗,在本地白族群众的生活之中已然消失,但是却成为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支柱,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从一项单纯的生活习俗转化成为了一项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形式,因为以大型活动或特殊风俗为核心的旅游业体系一方面会带动当地的经济成长,另一方面也会带动当地其他手工艺非遗产业的发展和复兴。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经济手段不失为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手段,用市场经济来保留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之中的文化精粹,既不需要过度的强调和疏导,人民和市场的保护可以确保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继续传播。

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

在乡村背景下长期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节庆风俗等,应当开放学习和使用的政策限制。就拿白族“三碗茶”为例,对此种风俗的继承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白族内部,而拒绝其余爱好者的传承和学习。对待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打破传统的教条主义思想,从政策角度开放其学习和准入门槛,吸引优质的从业者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检查和调研,充分发掘其现有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向社会生活之中。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拥有价值的,许多汉族同胞同样对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带有强烈的兴趣,不能因为民族身份而强行将文化做出区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坟墓之中带回到生活中,首先就是要让能够创造新价值的非遗产业吸引大量的准入人员,扩大接纳人口始终是文化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会自发的对能够创造价值的文化力行保护,让政策为产业护航,能够让非遗文化自力更生,才是实现传承和发展的正道。

2、调研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

在物质生活仍然未得到完全丰富的当前,甚至未来百年以内,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会受到经济效益的审视,非遗文化也不会单纯因为它崇高的地位就被人民重新接纳,所以对待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方式,就是尽全力发掘其经济效益。人民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淘汰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有义务为自己证明其仍然能够在群众生活之中立足,其最好的标志就是经济效益。如上文举例的白族剪纸和刺绣,如果能够用民族的名义注册品牌,组织群众进行手工业生产,研发新式的花样和新的手法如白族的历史故事等形成系列,运用现代化的染色工艺甚至织布技术,将它从文化变成商品,就势必能够凭借其文化属性吸引一大批的文化爱好者,用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社会之上。所以政府应当在非遗文化商品化进程之中起到整合作用,尽全力用经济效益保护乡村非遗文化。

3、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资金保障

有些乡村非遗文化不再具备大量的经济效益,如果社会组织不进行干预,其就会随时被人民淘汰。所以对于一些文化属性极强但是缺乏经济效益的非遗文化,应当由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提供一定量的资金,用以招募从业人员和传承人。出于人道主义角度对灿烂文化展开保护活动,用资金吸引从业人员,让乡村非遗文化不会从社会之中彻底消失,等待社会物质条件获得彻底丰富之后,再能够凭借其文化属性东山再起,从而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

乡村非遗文化开发难度大,且现实状况和自身属性各不相同,其文化保护主要来自于市场开发。旅游业对于大型群居活动或代表性风俗的乡村非遗文化有着重大的继承与发展作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让灿烂的非遗文化能够永远的闪耀在大地上。

(作者单位:671607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白族剪纸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剪纸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白族敬酒歌
剪纸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旅游业
白族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