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中典故教学方式探微

2020-05-11 05:57张剑鹏
成才之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辛弃疾典故

张剑鹏

摘 要: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且长于用典,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典故的解讀。文章从文本具体的上下文、文本意义与原典的复杂关系、作者的现实意图、中国人特殊的文化认同机制以及明暗起伏的思维脉络来探讨辛弃疾词中典故的教学方式,以期尽可能让学生吃透作者用典的真意,从而达到理解辛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辛弃疾;典故;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110-02

人教版必修教材选了两首辛弃疾的词,一首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有很多的典故,作者在使用典故时,委婉曲折,意蕴深远,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典故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辛词的妙处。

一、结合上下文理解典故

一个典故被嵌入文本,其意义不仅关涉典故的原本含义,也和文本具体的上下文有关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这两首词时,必须借助注释,但注释有时并不完整,于是还要找到原典。比如桓温抚树之叹,原典中有“泫然泪下”一句,但注释没有,其实在本词中泪的意蕴一直延续到词的结束,即“揾英雄泪”。教学时,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笔带过,因为没有了“泫然泪下”,“英雄泪”便无从揾起,且它又牵涉到“忧愁风雨”的含义。于是笔者便以“英雄泪”作为教学的契机,向学生提问“英雄泪从何而来”,让学生思考辛弃疾落下英雄泪的原因,从而解释何为“忧愁风雨”。这是他面对沦陷的河山,想起南归的种种历程,抗金的种种坎坷,不胜唏嘘,无限感慨,从而产生“忧愁风雨”。然而华年已逝,而今独立赏心亭,连个为自己擦拭英雄泪的人都没有,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二、结合作者意图理解典故

对典故的理解,往往牵涉到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的关系。词人对典故的使用不是随意的,他在挑选和引用典故时,必然有触发词人使用典故的契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所作,他已65岁,年纪已大,益思复用于国家,于是在登上北固亭之时,感慨系之,用廉颇自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注释,应通过设置问题来启迪学生, 使学生加深对典故的理解,来体会辛弃疾心中的那种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所以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凭谁问,问廉颇的人是谁?”第一个“谁”是使者,第二个“谁”是赵王,赵王通过使者来问廉颇是否堪用,而如今谁来问辛弃疾是否堪用?显然辛弃疾感慨自己虽然堪用,却无人来问。由此,学生在理解廉颇这一典故时已清楚辛弃疾的用意,理解他深深的悲哀与愤懑。

典故并非一成不变,它不是被动的,一旦进入一个新的文本,其意义必将随着文本的上下文关系,随着作者的现实意图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深深地叹息“无人会,登临意”,但他的“登临意”却不直接道出,而是通过典故让读者来猜测,如张翰的家乡美食之思。在原典中,弃官实是张翰的避祸之计,但辛弃疾运用在词中,却是有家归不得,当归而无法归。原典中的意义已随着运用者的遭际而发生变化,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作合理解读,而不是完全拘泥于原典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张翰“鲈鱼莼菜”之叹与辛弃疾思归之叹实为两码事,辛弃疾非为避祸,而在积极筹划恢复失地,然终因受到肘掣,无法实现,内心充满着无奈,因景伤情,于是借古人之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三、结合文化认同理解典故

典故的使用隐藏着中国人特殊的文化认同机制,它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认识观念,典故的使用在瞬间使久远的历史记忆复活,从而使现实与传统、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迅速融通。北固亭在镇江城北江岸北固山上,梁武帝萧衍改名北顾亭,以示不忘中原,于是它作为一座亭子,矗立在历史的时空中。北固亭作为历史和时间的标志物而出现,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意蕴,从而勾连起作者的思古之幽情。当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时,想起了京口的两位英雄人物,即孙权和刘裕。作者凭吊这两位英雄人物,并非凭吊他们的功业,而是抒发对时间流逝无法把握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感伤。在时间面前,任何人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功业都不可避免最终消失。在运用孙权的典故时,更有一种世无英雄之感;而运用刘裕的典故,更多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四、结合文思脉络理解典故

典故不是凭空的创制,不是孤立的结果和总结,词人在构思过程中展现的心理走势总是离不开对主题做前因后果的推理和判断。面对一篇优秀的词文,读者总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明暗起伏的思维脉络,其立意总是趋于感性经验和理性主题的统一。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四十三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赋闲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备战和大胆用人而遭到当权者的疑忌,为恢复统一江山的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极有可能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自然地,他便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联系自己的遭际、想想南宋统治者,不胜慨叹:现如今当权者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喧嚷嚷的迎神赛会,更让人痛心不已,老百姓快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了;自己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一如廉颇,可效力无由收复无日,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孙权、刘裕的典故侧重于“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宋文帝、佛狸、廉颇的典故侧重于“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自然而然地,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五个典故。但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用典就为他提供了抒怀的最佳方法,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他自己的苦闷情绪显得含蓄一些,沉郁一些,练达一些。只是读者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心领神会,体味辛词的艺术价值。

总之,在教学辛词时,教师不能忽略对典故的教学,要结合古人用典的习惯,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其本人的写作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吃透作者用典的真意,从而达到理解辛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辛词典故新解[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

[2]周栋.辛词黄诗用典故之异及其原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陈丽娟.辛词典故反用初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简介:张剑鹏(1976-),男,福建泉港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辛弃疾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