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本文针对于安徽沿淮淮北地区小麦包括遇旱难出全苗、春冻、低温冻害、春雨诱发病害以及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小麦减产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重点放置在小麦栽培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进而形成小麦抗灾与高产同步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抗灾;高产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
安徽沿淮淮北是我国小麦主要生产区域之一,主要在我国南北麦区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经常出现播种遇旱以及一些环境因素产生的灾害,气象条件的恶劣严重制约着小麦产量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问题中虽然应用了较多的单项技术,并以物化形式解决,但是这种方式既增加成本,又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全面分析小麦产区的多年气象资料,进而对小麦品种结构进行调整,耕作栽培创新技术,杜绝上述灾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一、案例分析
(一)资料与材料
该案例所用资料来源于沿淮淮北麦区气象局气象观测站。
(二)方法
经过分析整理30年气象资料中温度、光照、降水以及蒸发量的变化规律,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水含量变化规律,进而确定适应品种的条件与相应的栽培技术,本文针对于2016年到2019年太和县皮条孙镇土壤墒情监测点不同土壤耕层相对含水量(%)。对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以及安徽省近30个半冬性品种进行试验筛选,确定适应安徽沿淮淮北气候资源与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进而通过大量试验和品种展示,对品种生育进程、抗性高产的生理机制以及蝉联进行分词,遵循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思路,以测土配方施肥养分数据库为基础,实施秸秆全量换填、养分资源管理和基肥正位深施技术,观测砂姜黑土的肥力变化以及氮素化肥养分的利用率。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近些年安徽沿淮淮北降水量有所增加,其中6、7、8月份占全年的60%左右,9~12月份期间降水量会逐渐减少,小麦在生育期降水大约为350~450mm之间,由于降水不均匀,会产生季节性干旱现象。针对于上述中3年数据研究表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0~20cm的土壤大多处于相对含水量为80%以上,进而能够保证种子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条件。10月中旬土壤表层墒明显处于下降趋势,0~20cm土壤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处于71.22%~75.04%之间。根据小麦主要生产区的气象部门近10年的降水量和土壤水份蒸发量数据表明,除了7月份之外,每年4~10月份之间土壤水份平均蒸发量都远远大于平均降水量,一般在9月底和十月上旬土壤墒情充足,但是由于气温高、水分蒸发较快,会使土壤表层失墒迅速,砂姜黑土的耕层毛细管段磊,在小麦播种时,落籽层的适墒施加只能维持在10d左右,因此这个时间也是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最佳时间,所以该地区的小麦播种时期应当从过去的十月中旬提前到十月上旬,进而抵御一些受旱的不利因素,突破小麦种植技术新的瓶颈。
但是在小麦种植期间需要对病虫害问题进行关注,找到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及时应用,在双重技术的培育下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二、小麦栽培抗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高产种植技术
首先,需要科学选种,结合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降水量等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抗倒伏能力,尽量选择根系发达、植株粗壮的小麦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以及倒伏现象的发生概率,提升小麦产量。其次,需要对土壤环境进行改善。小麦生长对土壤要求极高,所以为小麦提供优良的土壤环境使实现小麦产量提升的重要基础。第一,需要确保小麦种植土壤肥沃,保证其养分供应;第二,需要保障土壤水份,满足小麦对土壤水分的需求,然后对小麦生长土壤做整地处理,为小麦生长创建更好地环境;第三,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深度控制在20~25cm之间,提升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能,促进小麦根系健康发育。最后,需要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主要是从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方面入手,如果外界降雨量不足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则需要对小麦进行灌溉,结合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水分含量情况科学灌溉,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积水,造成小麦倒伏。同时春季时期小麦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需要注意科学防治,保证小麦生长质量。冬季需要进行深耕管理,提升小麦抗倒伏能力,做好小麦的除杂草工作,避免小麦生长营养缺失。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病虫害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替身,因此要不断完善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小麦的健康发展。第一,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一般发生在小麦叶片上,主要呈现圆形病斑,并且病斑呈现白色,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重之后,病斑会逐渐变为浅褐色,影响小麦植株健康发育。一般白粉病会在空氣湿度较大的条件下进行传播,在雨季时期发生概率较高,因此需要选择科学方法预防白粉病的发生。首先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另外可以在每公顷的小麦种植土地上应用20%粉锈宁乳剂50g混合60kg清水进行喷洒防治,可以在小麦抽穗前期进行喷洒,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掌握药量,提升防治效果。第二,锈病。锈病一般会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通过空气传播,在雨季发生概率较大,对此病害的防治首先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另外需要控制土壤湿度,保证水分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并且可以有效防治锈病的发生。如果锈病一旦发生,可以采用每公顷25g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混合50kg清水进行喷洒,可以有效防治锈病的产生。第三,蚜虫。蚜虫主要侵害的是小麦的茎部、穗部和叶部,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期间危害极大,因此为了降低蚜虫的危害,需要在灌浆前期对其进行防治,主要手段是以药物为主,每公顷用50mL含有125%的蚜螨清乳油混合70kg清水进行喷洒,进而防治蚜虫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第四,麦叶蜂。麦叶蜂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对其防治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直接沙溪土壤中的越冬幼虫,同时小麦轮作也可以有效降低麦叶蜂的产生概率,还可以利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每公顷用40mL含有50%的锌硫酸乳油混合50kg清水进行喷洒,可以有效防治麦叶蜂的产生。
三、结束语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以及小麦高产和抗病虫害技术的阐述,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成长,需要对小麦所生长的环境和土壤进行分析,经过对气象条件的研究,选择适合小麦生长的栽培技术和抗病虫害技术,进而实现小麦高产、高品质的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娟莉.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新农业,2019(21):17-18.
[2]宋来梅.浅析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39(17):119-120.
[3]黄景怀.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家参谋,2019(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