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将PBL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PBL教学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 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意思是基于问题学习,是指把学习设置于比较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来贯穿课堂,采用先教后学的教学思路,问题式学习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为目的,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二是师生的地位不同,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主讲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问题式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三是评价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是单一的分数评价,问题式学习是多面而综合评价。
二、 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路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学会解决自身和社会的真实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广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基于问题导向的PBL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契机。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PBL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开展大胆的探索,将问题式学习模式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小组建构、提出项目并开展研究、各组交流展示和评价。
(一)小组建构
构建学习小组是问题式学习的起点,科学分组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将班级进行分组。分组时应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品性状况、交往能力等,从而使每個小组成员尽可能均衡搭配,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格局,也能使组与组之间有足够的竞争力。小组的构建为问题式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项目并开展研究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式学习必须以提出问题为起点,能否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是决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慎重,反复推敲。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为例,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形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针对这一课标要求,如果仅靠传统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可能无法对网络的利弊形成深刻的认识,更无法从内心深处将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和传播网络正能力化为自觉行动。本文以《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为例,借鉴PBL教学法,以“假如没有网络,我和家人的生活会怎样?”为探究项目,设置相关问题,开展本框教学。
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相关性
问题的设置首先应该与所学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能够引出本框题的相关知识点,这是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现在中学生的学生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提出“假如没有网络,我和家人的生活会怎样?”这一探究项目能够将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使核心素养落地。
2. 情景真实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力求解决学生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给学生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那么,一方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鲜事物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一定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着网络生活,这就为学生去调查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没有合理地、理性地参与网络生活,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亲子关系,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就是学生正在面对的问题,对于这种学生乐于去探索,且通过努力必有所得的真实性问题非常适合提供给初中学生去探索。
3. 难度适宜性
问题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该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探究能基本解决的问题。上文中设计的三个问题中,问题一和问题二属于现象类的问题,难度较低,学生搜集资料相对容易,问题三属于归纳总结类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分析前两个问题中的现象来得出结论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探究合作完成。
4. 问题适度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也不同。这类问题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设置成开放式的问题,而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设计一些这类题型。比如在本课中,教师设置的最后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查阅的资料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形成小组的解决方案。
(三)各组交流展示,实施表现性评价
评价是深化学习的催化剂,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项目实施的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反思改进学习。此时教师的任务不是传统的讲授,而是指导学生将原始的研究资料整理为可在课堂上分享的成果。如将相关的研究数据等资料精心制作成课件展示,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例如,有些小组将课前调查的结果按照辈分(祖辈、父辈、自身)来展示其使用网络的情况,也有些小组侧重研究男女生在使用网络时的异同点。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展示小组进行提问甚至展开辩论,从而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教师也应对整个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以及展示效果进行点评。例如,老师在小组展示时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分析网络的影响时是否使用辩证的学科思维,既看到网络的利也看到网络的弊端。如果没有的话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交流中教师可以设问:“你们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网络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那么网络是否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呢?”“你们自身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困扰是什么”“关于研究项目,如果还有更加宽裕的时间,你们还想做什么?”等等。
学生在整个项目探究和展示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让每个小组成员发挥他们的作用。各小组分别展示完成后,教师应对本课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延伸,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三、 PBL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學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固有印象
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指导自己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做个合格的公民。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生活的知识,对于现代公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行为标准,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或者有倾向于沉迷网络的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和反省的机会。
(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前所述,PBL学习模式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内部分工明确的利益共同体,同时每个组员又是一个有着不同特点的独立个体。在进行项目探究和展示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着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例如某个小组去采访某位老师对于网络使用的情况,那么对于这个采访的分工就包括提问的准备、与老师预约时间、采访过程的记录与拍摄、采访后的资料整理等,这些任务需要小组成员的明确分工与密切合作,如果某个环节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有各种任务在驱动每个组员,在任务驱动下逐渐提高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PBL教学法重视情境教学,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适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学习型人才,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另外,PBL教学法还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当然,PBL教学法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这对当前教学压力不小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学习主动性、具有宽裕的课外时间以及良好的查找资料的条件,这些条件的限制都可能给PBL教学模式的开展造成困难。因此,我们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应用,并用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问题式学习及其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文史资料,2012(1):113.
[2]爱因斯坦·因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6.
[3]郑一峰.基于PBL模式的主动学习促进策略:以初三思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为例[J].教学月刊,2018(5):27.
作者简介:
危春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